暴丽霞,冯 强
(运城学院 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河东民间背冰运动的体育文化研究
暴丽霞,冯 强
(运城学院 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河东文化为背景,阐述了背冰运动产生的人文地理历史源流与起源考究,从史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背冰运动的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从中探析其具有的体育文化价值、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期为河东民间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河东;背冰运动;民间体育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河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中国文明孕育、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坐落在河东大地上的运城市以其雄踞于大河之东而得名河东。据考古学家对目前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及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夏县西阴仰韶文化遗址的考证证实,在原始社会初期,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另据考证,广泛流传于中国百姓中的民间故事,诸如“后稷教民稼穑”、“嫘祖养蚕”、“女娲补天”、“蚩尤之战”的发生地都在运城周边县市[1]。
位于运城永济市首阳乡最南端的首阳山上,有一个长旺村。长旺村东倚中条山,西临黄河。这里是“匼河文化”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村有760户、3700多人,村里以“相”姓和“郑”姓居多,世代以耕作种棉为生。这里因有伯夷、叔齐饿死遗址而驰名中外。除此之外,每逢元宵节前后,这里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民间风俗活动——背冰,民间把这种活动叫做“亮膘”或“炼铁骨”。所谓“背冰亮膘”,就是黄河汉子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在锣鼓的伴奏下沿街展示,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体育活动[2]。有的新闻媒体称它是“中国的狂欢节”、“黄河岸边的奥林匹克”。
传说为历史的影子。在人类未有文字之前,人们是依靠传说来叙述历史的踪迹的。长旺村的村民为什么每年要“背冰亮膘”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率众起义,声势浩大,波及全国。长旺村有一个知文善武、治军有方的太平军先锋官,名叫相福录。1853年5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征,1858年冬天,相福录被调太平军李开芳部下,参加北征。他们一路上突破清军的堵截,经过安徽、河南等省来到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蒲州城(今运城永济市首阳乡南端)。蒲州城是一个战略要地,清朝政府派大将夏新有镇守。夏新有深知太平军的锐不可当,召集谋士,商量对策,想出了一个绝法,调动清军将士强行拆毁民房,用木料在蒲州城外又筑起一道护城墙,然后在这道木墙上泼撒了油,把木料点着形成一道火墙,使太平军难以前进。就在这危急时刻,相福禄自告奋勇,率领二百名精兵,用火挡水攻背冰的战术,打下北征重要关口蒲州城。事后毅王李开芳立即把攻城的经过和相福录及勇士的事迹快马报告给在南京的天王洪秀全。洪秀全看后十分高兴,夸赞说:“天寒地冻,冷风刺骨,背冰攻城,非铁骨难为也。”并把相福录等众将士誉为“铁骨勇士”,通令全军,给予表彰。相福录解甲归田后,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不怕艰险、铁骨忠勇的精神,从那时起每逢春节、元宵节前后,都自发组织的背冰游行活动,一为纪念相福录本人,二为显示长旺村民的铁骨勇气,以显村威[3]。这种风俗代代相传,逐渐在春节期间形成一种惯例、风俗。
背冰运动从诞生之际至今已经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背冰运动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按其活动的形式,从时间角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为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末,为以节日庆典为目的民间社火活动;21世纪以来为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当时长旺人知道相福录背冰攻城的事迹后,视之为全村的光荣,为纪念相福录,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从那时起,每逢春节前后,全村青年都赤脚裸体,背上冰块游行表演,显示长旺人都是铁骨头,都是勇士。据当地年纪较大的乡民讲,最初“背冰”活动的前几天,村里的青壮年汉子们便早早地来到黄河岸边,精心选择和凿取适合于自己背扛的冰块。为了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大多以大以重为荣。至于冰块的形状,开始时是往脖子上套上一个冰圈,后来形状各式各样,多以背冰人的喜好而定。冰块凿好后,则先背回家里,放在阴凉处妥善保存,以防冰块溶化。最初,“亮膘”都在春节前后举行,参与者人数不限,但仅为少数勇敢者,祭家祠、拜祖神以后,在锣鼓声中开始在黄河边绕行表演,显示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以后发展变化为背侧刀与背冰相结合。后来活动时间改为每年的正月初四举行,即民间所谓的“龙头节”。“龙头节”这天,村里的锣鼓队首先击鼓招人,随着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一个又一个的青壮年汉子便光着身子,赤着双脚,浑身只穿一件大裤衩子,各自背着沉重的冰块陆续集中到村巷里。等参加人员到齐之后,“背冰”活动便正式开始。如果“龙头节”这天的“背冰”活动搞得热火朝天,顺利通畅,就能感动龙王爷,那么本年便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当地的乡民们都很重视这一活动,将其搞得声势浩大,气势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背冰运动一直延续,“文革”期间停滞了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河东民间体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提高。长旺村民“背冰”这一民间活动,也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以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中央、省地新闻单位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有的撰写成文,在报刊杂志上予以介绍,有的拍成照片予以宣传。1988年,山西省和中央电视台还把这项活动拍成电视纪录片,向全国播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背冰运动本身的活动特征也发生了变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体现出河东人锐意进取的开拓风采。首先从举行目的上来分析,改变了原来单一祭祀目的,实现了祭祀与娱乐兼有的举办目的。其次,其活动形式也有变化。随着活动规模的逐渐扩大,“亮膘”演变为长旺村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活动时间改为正月十五前后单独进行。活动形式上对鼓点的要求和参与者的活动方式要求更为规范。首先是锣鼓开道。队伍中有一鼓手,他身背冰块,敲着鼓点,有节奏地指挥着行进队伍。前后两翼是几个同样身背冰块、自带铜锣的人,他们附着鼓点的节奏击打出有规律的和声。这种锣的锣面较大,声音浑厚柔和,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把围观的群众分向两边。接着是抬着龙王爷神象的神架队伍,神架在汉子们的肩头一上一下的闪动,犹如龙王爷亲自舞蹈一般。其后便是规模宏大的背冰队伍,数十个或成百个背冰汉子排成长长的行列,他们一个个头戴红丝绸带,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脚穿拖鞋,背着十几斤重的冰块,仿效着古代军事作战的场面变换着阵形。背着沉重的冰块,随着锣鼓敲击的鼓点扭来扭去,跳着舞蹈,不时地还发出大声的呼喊。他们穿街走巷,有时还要到邻村去表演。队伍的后面是披红挂绿的演出阵容,他们将进行“赶毛驴上会”、“抬花轿”和“三打白骨精”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表演。小伙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结实的肌肉、健壮的体魄造成了一种特有的健美气氛。队伍经过穿越,背冰人抵达了胜利的“彼岸”后,会把身上的冰一起重重地摔在地上,象征着当代豪杰“背冰穿越火墙”的成功。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观念与需求的改变,背冰运动除了是当地一项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外,已经被注入了现代体育锻炼的色彩。现在长旺村村民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参与,或背冰,或背着家中最锋利的兵器,比如铡刀、大刀等,在刺骨严寒中表现自己的威武与豪迈。参与者通过充分的热身活动,身背冻冰,起到人体血管操的效果。表演中,长时间的游行和队形变换,则更是对人们体质、力量、抵御寒冷能力的严峻考验。当地人流传有“背冰亮膘常年不病”的说法,便是对这一活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印证。现在,运城政府推出了一年一度的“风陵渡背冰亮膘艺术表演”,以此拉动冬季旅游业的发展,让古老而神奇的背冰亮膘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4]。
黄河沿岸的人民在其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由语言、性格、民族气质等构成的传统文化特征。背冰运动就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背景而诞生的一项独特的民间体育活动,这种寓体育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活动,是黄河儿女祖祖辈辈以倔强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的生动反映,也成为黄河流域远古与现实、野蛮与文明、梦幻与追求、迷信与理智、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一幅幅绚丽画面,表达了黄河流域人民特有的性格、心态、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一代一代的黄河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祖先不屈的血液,所以在每年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背冰便成了他们向世人展示自己个性和魅力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背冰运动中看到民族文化的精粹,它将一个黄河流域的文化风俗、精神风貌等因素完整地体现出来,是对古老黄河文化的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之精神的最好诠释。
背冰运动进入21世纪以后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长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仍处于一种自发的个体娱乐状态;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气候变暖,限制了冰块的制作等。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方面通过宣传充分发挥背冰运动的健身、教育、娱乐、竞技等功能,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背冰运动的发展性研究,重视对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科学探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和落实措施,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背冰运动是一项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同时对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结合当地一年一度的关公文化旅游节、虞舜公祭庆典和黄河文化节,把背冰运动和经济发展连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河东体育文化旅游,依托河东特有的关帝庙、普救寺、舜帝陵等风景名胜,系统地开发像背冰运动这样的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实现河东民间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双赢”。
[1] 王雪樵.河东——华夏文明的摇篮[J].运城学院学报,1995(2):2-3.
[2] 李俊温.黄河边上的“背冰亮膘”人[N].中国体育报,2007-3-16.
[3] 牛晓珉.永济民俗:背冰[N].太原晚报,2009-5-14.
[4] 范建平.黄河汉子背冰亮膘强筋健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2-24.
Physical Cultural Studies of HeDong Beibing
BAO Li-xia,FENG Qiang
(Hedong Culture Research Center,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China)
This paper surveyed the origin of Beibing geographically and historically w 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Hedong;then analyzed the histo ry and activity characters of Beibing.Lastly,it exp lo red its cultural value,existing p roblem 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aiming to offer historicalmaterials and theo retical reference for p romoting folk sports in Hedong.
Hedong;Beibing movement;folk sports culture
G852.29
A
1008-3596(2010)01-0091-03
2009-08-11
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 (HD0809)
暴丽霞 (1979-),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与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