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徐剑波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
李 政,徐剑波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对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并从观念、教材、师资、教法、场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被各民族人民群众深深喜爱。它根基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淳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的特点,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运动技术难度不大,许多项目只需一块平地或一片草坪就可开展。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施相对滞后的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这也是落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各地区、各民族中都流传着特有的体育传统,它来源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地域风俗的特征,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发展失衡,传统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有些项目甚至濒临失传的边缘。如果我们现在不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这将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我国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而且能造就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我国上千所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存在着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别。但国家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是统一的,如何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地处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环境和教育传统,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对于发扬本地区的教育特色,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具有积极意义。体育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本地区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将有健身价值、简单易学和趣味性强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如:西部的骑马、摔跤、射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抛绣球、跳竹竿、打陀螺、踢毽子,东北地区的雪地足球、冰陀螺、雪爬犁、打冰球等众多具有地域风格的体育活动,将这些活动融入学校体育之中,可以充实和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增强体育课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教会学生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方法和生存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但在多元中又是一体的。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却又深深地打上了汉族文化传统的烙印,汉族文化传统中又时时可见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痕迹。民族传统体育的普遍性、亲和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造就了它对民族内部的认同乃至一个国家和社会和谐的价值。民族的认同感是在团体内部的相互依赖和相近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民族内部成员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亲近感[2]。由于体育活动鲜明的身体表征属性、参与者接触的频繁性、对情感和意志体现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很容易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意志的考验,从而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显著效果。普通高校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别的民族文化视角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汉族学生也可从少数民族的文化视角去正确地理解本民族文化,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据1987年开展的历时3年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统计,共计977项。其中汉族传统体育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676项[3]。但这些项目发展很不平衡,民族传统体育正日益受到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世界现代体育的冲击。课题组对全国93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游泳仍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内容。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极限性运动项目,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等娱乐性项目,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对抗性项目也颇受学生欢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虽然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开展较过去有了很大进展,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单个项目向单项系列化发展[4],但总体来看,由于受思想观念、师资队伍、场地器材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总量偏少,内容欠丰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
吉首大学位于湘鄂渝黔交汇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是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传统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和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适应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在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中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就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部分学生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到20世纪90年代,吉首大学开始将民族传统体育部分项目,如高脚马、抢花炮、秋千、蹴球、陀螺、跳竹杆、棉花球等项目作为选修内容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经过近20余年的实践,探索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与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1.1 需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在进行项目开发与应用时必须要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很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开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项目引进的可行性。
3.1.2 本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受其内部因素的制约。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的相对落后,有许多项目仍然没有摆脱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的烙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些内容不十分适合在学校开展,但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变异和改造,在保持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使之更加规范、科学和合理,从而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3.1.3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引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到引入的项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形成终生体育的锻炼意识和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3.1.4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时,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而学习起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选择那些他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并经过现代化改造,使学生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1.5 安全性原则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的实施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显性以及潜在的因素错综复杂,一旦掉以轻心,意外事件就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强化项目引进与实施的安全意识,做好组织工作,为学生的安全负责。
面对大量形态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项目引进价值的判断,这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的第一层次;其次,原则为引进的具体化,是依据什么引进的问题,这是引进的第二层次;再者是操作层面的方法问题,即怎样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具体应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不去发现和挖掘这些资源,就谈不上利用。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经过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体育课程资源。
第二步,对存在于学校体育系统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自身的价值进行判断,确定选取原则。即所引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有何价值?根据什么引进这样的运动项目?也就是确定引进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和怎样引进。
第三步,经过价值判断和选取原则确定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在步入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会受制于当时、当地学校的操作性条件。要考察学校的条件,即了解学校有没有为资源引进提供操作性平台。引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有与项目操作相匹配的资源,既有对软件的要求,主要是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有对场地、器材、设备等硬件上的规定。这是“谁来教”和“用什么教”的问题,是对项目引进与实施的条件性资源的反观。
第四步,教育对象的落实。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体育课程改进与完善的目的,这种对象性的需求是制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引进的主要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其特定生长阶段的特点,如果运动项目资源与学生之间存在这种适应性,那就达到了初步引进的基本要求。因此,教育的“为人性”是运动项目资源引进适应性的最终参照系。尤其在主体性教育理念日益高涨的今天,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的特殊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的基础与经验等等都直接影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顺利引入,应针对以上各因素可能与项目资源间产生的碰撞、冲击、不适对引起资源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以适合教育对象的需求。
第五步,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所开发的资源是否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时,提倡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所选择项目的有效性,并从中选择最佳的项目资源加以利用。
第六步,推广实施。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判断、实验与验证,最后确定具体的引进项目,并全面推广实施。
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有机结合起来。
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高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如何培养教师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较为重视以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其它项目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师资培养也很少。这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相关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它既是每位体育教师必备的工具,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锻炼知识的向导。有无教材不仅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有着较大的影响。因而编写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材,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的一般特点,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及身体的反复练习,掌握技术与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它同时又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注意将优良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掌握,重点将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移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领域之中[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分布广泛,项目区域性强,场地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而造成项目开展所需器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想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的进程,就要加强场地器材方面的研究与改造,使之能够更适合进行现代化规模生产和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更便于学校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33-435.
[2] 杨群.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7.
[3] 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 叶伟,王晓东.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14-316.
[5] 马敏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29-40.
Research on Develop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and Un iversities
L IZheng,XU Jian-bo
(Spo rt Science Colleg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enumerated 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status quo and facto 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then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p rincip les and methods;finally,gave advice from aspects as concep ts,teachingmaterials,teachers,teachingmethods and site construction,hoping to offer reference fo r the p romo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 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E.teaching
G807.4
A
1008-3596(2010)01-0036-03
2009-08-0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XTY005)
李 政 (1972-),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