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守艳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列子》心理动词意义分析研究*
苗守艳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列子》书中心理动词主要分为正面心理动词和负面心理动词,其中负面心理动词的个数和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正面心理动词;书中单义心理动词分为两类,多义心理动词也分为两类。分析书中心理动词的意义归属,可以掌握特点、发现规律,更好地研究词义的发展演变。
心理动词;意义;分类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在《庄子》书中就有多处关于“列御寇”的记载,并且被尊为“子列子”,并专有《列御寇》一篇。《列子》全书共有动词601个,其中心理动词有56个,约占9.3%,其中单音心理动词53个,复音心理动词只有3个,如“恐惧、忧苦、危惧”等。可见心理动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汉语界对心理动词有一致看法: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但对心理动词的界定范围各家意见不同,本文以上所分析的心理动词主要是指表示心理情感、情绪的动词,同时还把一些具体语境中的“渴望”类动词归入了心理动词。但我们把思维活动有关的词语排除在外,如表示思念的“念”,我们只作为普通动词来研究。
众所周知,汉语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词语在该系统中的使用频率不均等。使用频率是由词法、语法和文化习惯以及社会环境所支配,即由客观所决定。我们从使用频率的高低也可以判断词语的特点及文化习惯等,所以对词语使用频率作统计是必要的。我们将书中的心理动词暂分为“正面心理动词”和“负面心理动词”[1]两个大类,对这些词语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发现书中两类心理动词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爱20 乐 31 喜 15 欢 5 悦 11 好 18愿13 欲3尊3 敬3 服2 冀1 羡6 慕1亲3
怨11 恨2 愠2 怼2 憾3 怒23 疾1忧27 毒1 病1
恤4 恐6 恶10 惩1 望1 矜6 怜5哀4 患3 骇8
惊10 惧8 惮3 畏7 悸1 怖1 惭3愧4 怍1 疑9
惑8 辱8 苦4 悔3 忌2 慑2 厌1耻4
恐惧2 忧苦4 危惧1
统计结果表明,负面心理动词的个数和使用频率都远远高于正面心理动词,特别是表示“忧虑、恐惧”义的心理动词,这类心理动词使用频率很高。我们知道古人有强烈的忧祸趋福的心理意识,表现在词汇运用上应是正面和负面心理动词相当,所以大部分古代文籍中正负面心理动词的使用是均衡的。但《列子》书中负面心理动词却占有绝大多数,这种现象是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造成的。
语义场实际就是按词义类属关系进行的分类,一个场就是一种类别。我们从语义场的角度,根据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标准,对56个心理动词进行语义类聚分析。“正面心理动词”是指积极的、正面的、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心理动词,“负面心理动词”是指消极的、负面的、造成人们心理负担的心理动词[2]。也就是说,据区别性义素有没有“心理负担”的性质标准,先把心理动词作“对立类聚分析”,分为两个大的义场。然后据区别性义素相同、相近原则再作“近似类聚分析”。
负面心理动词义场中有41个心理动词,又可划分出6个更小的语义场。
(1)恨义场 :恨、怨 1、悔、愠、怼、憾、怒、疾
(2)忧义场:忧、毒、病、患、恤、恐 1、疑、惑、苦、忧苦
(3)惧义场:惧、骇、惊、恐 1、惮、畏、悸、怖、忌、慑、恐惧、危惧
(4)厌义场 :厌、恶、惩、怨 2、望、辱 耻
(5)怜义场 :怜、矜、哀
(6)惭义场 :惭、愧、怍
正面心理动词义场中的动词数量较少,只有15个,又可划分出4个小的义场。
(1)尊义场 :尊、敬、服
(2)爱义场 :爱、好、欢、亲、乐 1
(3)悦义场:悦、乐 2、喜
(4)冀义场 :冀、愿、欲、羡、慕
全书56个心理动词分为2个大的义场,又在2个大义场中划分出10个更小层次的义场。对这个划分需要说明:在划分更小的义场时,出现交叉现象,如“怨”在文中有两个意思。这种情况下把表“恨”义的划分到“怨”义场,表示“厌恶”义的划分到“厌”义场,这种交叉现象是符合语言使用规律的,我们在统计时将其作为一个心理动词统计。
我们所说同义是比较宽泛的,指的是在同一个义场内的词语。同一个义场内的词语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或者在词义方面存在差异;或者在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异,这样才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否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书中存有多对同义词,我们只作简单举例分析。
每个称重传感器由4片电阻应变片组成一个惠斯通电桥。被测物的重量F使弹性元件产生形变,该形变引起电阻应变片的延伸及弹性形变系数ε的变化。如图1所示,A, B 为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圆筒的外壁,组成电桥的4个臂。根据虎克定律,弹性形变与外力成正比: ε∝F;根据电阻应变效应理论: 电阻应变片的相对变化ΔR/R与ε成正比,即ΔR/R∝Kε=F,K为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
(1)恨、怨1、悔、怼、憾、怒、愠、疾。这些词语都包含有“恨”这个意义,但不完全相同。“怨、悔、恨”本义就是“怨恨”义,其表“恨”的程度很高;“怼、憾”的本义在表“恨”义时程度要稍弱;“怒、愠、疾”是表由生气而生“恨”义,重在表“生气”。这些词语在语法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愠、疾”分别作定语和状语,没有作谓语情况。“怨、悔、怒、怼”的语法功能更丰富一些,既可以作谓语,带宾语、主语、定语等,如“怒”出现23次,作谓语19次,作主语5次,作宾语3次。
(2)惭、愧、怍。这三个心理动词都表“惭愧”义,《说文》:“惭,愧也。”段玉裁注:“《女部》曰愧,惭也。二篆为转注,《广韵·谈韵》:‘惭,愧也’。”唐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府都督》:“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怍,《说文》怍,惭也。《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怍,惭也。”三个词在意义方面是相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功能方面。“惭”共用3例全部作谓语,其中的2例不带宾语,1例宾语是代词“焉”字。“愧”共用了4例,2例作谓语,其中1例是主谓词组作宾语,1例用来作定语,1例作宾语。“怍”只有1例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书中心理动词大多只有一个义项,且是用其本义,这样的有30个,有5个心理动词在书中本义和引申义都作心理动词。有21个使用了词语的引申义作心理动词义,这样心理动词就有了多个义项[3]。根据使用义项的多少,可分为单义心理动词和多义心理动词。
单义心理动词是指在《列子》中只有一个义项是表示心理活动,就是说词语可以有多个义项,但只有一个是表示心理动词义。书中共有“忧、望、愠、怼、憾、怒、喜、骇、尊、敬、惧、忌、慑、好、悦、亲、念、惮、畏、羡、慕、欢、怜、恐、悸、惭、愧、怖、惩、怍、悔、服、恤、哀、恐惧等49个单义心理动词。
(1)词只有一个义项,并且是心理动词义。忧:担忧。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忧,《说文》:“忧,愁也。”现在的“忧”是“忧”的简化字。本义是“忧愁、担心”,在书中用的全是其本义。
悦:高兴。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尔雅·释诂》:“悦,乐也。”《庄子·徐无鬼》:“武侯大悦而笑。”本文只出现本义“高兴”。
好:爱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说文》:“好,美也。”从字形看本义应和女子有关,即“美色、女子貌美。这里用作“爱好”。在全书中只用了“好”的动词义“喜爱”,而本义没有出现。
(2)词有多个义项,只有一个心理动词义义项。望:责怪、埋怨;看。①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去。”②孔子适卫,望之于野。《说文》:“望,出门在外,望其还也。”[4]本义为“向高处看、向远处看”,例②,其引申义“埋怨、责怪”在书中用作心理动词,例①。
服:顺服;佩戴。①三年,善者服其化,恶者畏其禁,郑国以治。②一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说文》:“服,用也。”本义是服用从事,《广韵·屋韵》:“服,服事。”其引申义“信服、佩服”,在书中用作心理动词义,例①。另一“佩戴”义在书中只是一个普通动词义,例②。
这类词在书中虽有多个义项出现,但只有一个义项可表心理动词义,其他义项表示的是普通动词义。其中有些词的其他义项表示的是其他词类的意义。
苦:担忧;苦味;痛苦。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③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例①中的“苦”义是担忧;例②中的“苦”是苦味义,名词;例③中的“苦”是痛苦义,形容词。
敬:尊敬;敬谦副词。①北宫子谓西门子曰:“……并族也,而人子敬。”②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例①中的“敬”用作心理动词是“尊敬”义,例②中的“敬”是敬谦词。
观察第二类单义心理动词会发现,心理动词义都是用词语的引申义来表示的。但“好”字是个例外,表“喜爱”的“好”是破读产生的。
多义心理动词是指在书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表示心理活动。书中有乐、怨、矜、爱、辱、惊、疑7个多义词。多义心理动词可分为两类。
(1)多义心理动词有多个义项,分属在不同的小义场,语义稍有差别。怨:怨恨;责备、埋怨。①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可所怨哉?②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例①中的“怨”义是怨恨义;例②中的“怨”义是责备、抱怨。
(2)多义心理动词有多个义项,但仍属于一个小义场内,只是意义稍有差异。疑:怀疑;疑惑。①王闲恒有,疑暂亡。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②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例①中的“疑”义是疑惑,例②中的“疑”是怀疑。两义均为心理动词义。
恐:担心;害怕。①恐众狙之不驯于也,先诳之曰……②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例①用本义“恐惧、害怕”。《尔雅·释诂下》:“恐,惧也。”例②用引申义“恐怕、担心”《广韵·用韵》:“恐,疑也。”《论语·泰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如果词的本义是心理动词义,其引申义在书中仍然是用作心理动词义。如果心理动词义是词的引申义,那其他的词义不一定就是心理动词义。
综上所述,相比较其他类动词,书中心理动词相对丰富。这些心理动词主要用的是词语的本义,相当一部分用的是词语的引申义、语境义。有些心理动词可以有其他动词义甚至非动词义。这些特点规律在我们研究词义的发展演变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陈克炯.先秦“负面心理动词”的述谓功能析微[J].中国语文,2000,(3).
[2]陈建初.列子反义词综论[J].古汉语研究,1991,(4).
[3]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9.
H131
A
1008-469X(2010)02-0030-03
2009-12-11
苗守艳(1977-),女,山东苍山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方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赵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