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承德 067000)
浅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刘海燕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承德 067000)
近年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内容的生命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领导、教师、辅导员、党团组织都应承担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生命教育;生命责任;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因此,生命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敞开视野,深刻思维,丰富感情,认识世界,在追求真理和自由中提升人生境界,使生命获得健康成长和发展。
(1)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大学生负有延续生命的责任。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更多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把这个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大学生若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稍遇挫折就放弃生命,等于把已到中年的父母推向绝望的深渊,父母将带着无尽的悲伤度过凄凉的晚年。
(2)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大学生有报效祖国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他们朝气蓬勃,天天向上,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冉冉升起,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希望,即将成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以生命作为载体的,如果失去生命,任何理想、价值都无从谈起。因此国家付出了巨大成本培养大学生,大学生有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
(3)个体生命升华的意义。个体生命升华是指超越肉体,实现人生精神追求,使个体生命实现超越。这是个体生命意义的最高层次。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典范。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等都是个体生命实现人生精神升华的生动写照。肉体虽已逝去,但精神永存,这种个体生命肉身诗化是靠理想信念支撑的,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生命才变得生动、美丽、悲壮、崇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生,还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死。加强死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起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都对死亡进行关注。儒家对待死亡主要从道德伦理角度考虑,较注重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更强调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道家从哲学意义上论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揭示生与死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人们应以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死,要以达观的态度面对死亡。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对我们今天的生命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乃谈生,只有当人们具有死亡意识时,才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这样才迫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勤勉努力,刻苦学习,认真工作、享受生活,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善待他人。活着要勇于承担苦难和挫折,面临死亡要淡定坦然。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学校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承担主要责任。大学是人的品性形成时期,所谓品性是指人的智能之外其他精神能量的特点和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思想意识、品德修养、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人格特点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尊、爱、理解与宽容、价值感、信任感。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显现与成熟,促进其物质生命的有效发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实现在现实环境中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一体化生成、绽放并促进其文化生命的合理、独特与崇高。
要以人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性的要求,不能用“管、卡、压”的办法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严而有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心服口服地接受应有的处罚。避免学校行政管理权侵犯学生作为公民的私权利的现象的发生。
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时自己要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典范。要能够洞察学生情绪、思想的变化,适时抓住有利时机选择适当的素材和学生探讨生命教育的话题,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让学生懂得正如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生是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每个人都会有别样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不一定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人生同样有意义。而且,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作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而存在,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艰辛地忙碌。但是他们并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反而还在努力抗争,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因为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党团组织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父母的情怀。广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巨大成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使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学辅导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洞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心理教师要组织力量,大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主动亲近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更要下大工夫做心理疏通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防止造成自杀和他杀的严重后果。总之,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并对自身成长和生命意义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是党团组织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大学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起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教育责任。要大力弘扬关爱生命、关心成长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肩负起回报父母、建设国家的责任。
[1]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J].新华文摘,2007,(24).
[2]周小燕,李小燕.大学生的责任之一:尊重自己的生命权[J].新华文摘,2007,(24).
[3]张广军.论教学功能的当代取向[J].新华文摘,2007,(22).
(责任编辑 陈 蕊)
G641
A
1008-469X(2010)02-0101-02
2010-01-26
刘海燕(196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法学教学和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