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的民俗价值

2010-04-07 15:18刘家民
关键词:短信民俗传统

刘家民

(伊犁师范学院 文理系,新疆 奎屯 833200)

短信的民俗价值

刘家民

(伊犁师范学院 文理系,新疆 奎屯 833200)

短信作为当代社会通讯传媒日益发展的一种产品存在形式,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对民俗的传播也起到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作为与地方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一种迅捷的沟通方式,在传统民俗的召唤与弘扬、民俗内涵的拓展、民俗外延的转化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短信;民俗价值;实体型民俗;语词—图像民俗

对于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其最基本、最实用的日常沟通交流方式。手机短信在为人们提供更加有利的沟通和交流渠道的同时,还具有弘扬、维护与继承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功能。本文试图对短信与民俗的关系进行探求,力求揭示短信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短信对民俗的召唤和弘扬

由于现代物质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时间观念逐渐被现代时间观念所遮蔽,呈现出一种在场的“缺席”状态。因此,在“机械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眼中,传统的农历时间观念往往远离人们的视域,成为一种潜在的符码。相反,现代时间观念(西方的纪年方式,也常称为阳历)却成为时间消费场域中的主导资本,它时刻规训与筹划着人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文化模式下,对于差异的消除已成为当代世界体系下的一种行动,尽管人们语言、肤色、信仰、国别等存在差异,但在一种共同的现代时间观念下,整个世界被连接为一个整体,虽然这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下的世界景观。

短信作为当代社会通讯传媒日益发展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民俗的传播也起到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作为与地方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一种迅捷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为当事人传输交流信息,而且还具有提醒传统民俗的功能,召唤人们对民俗特别是传统节日的参与和介入。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

(2)八勺温馨,七份真诚,六包甜蜜,五袋好运,四盘平安,三瓢富贵,两箩快乐,一筐健康,用我火火的心意,熬成一锅幸福的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拥有这一切!

(3)九月初九,乡愁似酒,天涯漂流,何时聚首,问候老友,真情永久。

(4)七月七日鹊桥仙,金风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羡牛郎羡鸳鸯!

例(1)~(4)不用多做介绍,当我们一收到此类短信就会立即意识到传统的民俗节日到了,这些信息呼吁我们即刻从现代时间场域中转换到传统的文化氛围当中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作为信息的告知者之一的短信,才使得人们能够从现代时间的视域当中走出来,并进入到传统的民俗节日当中,成为一个全球化下的地方存在者重回到“有根”状态。

短信不仅能够提醒、召唤人们特定的民俗节日的到来,而且在弘扬民俗文化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短信对民俗文化的弘扬主要表现在通过及时、快捷的信息传递,把民俗文化的因子传达给每一个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群体中营造一种民俗文化意蕴的特殊心灵交流空间,藉此心灵交流空间,达到今与古、生与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与抚慰。可以说,现代社会正是借助于诸如短信之类的信息交流形式,做到了精英阶层需要极大努力才能做成的对于民族国家传统的传播、弘扬与浸透,并进而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借助于短信才实现了由大传统向小传统的迅速转换,且由小传统反作用于大传统,从而实现二者的功能互补。

(5)清明时节,思绪满怀。曾经一起,笑闹江湖。昔日亲朋,天各一方。梦中泪洒,醉酒当歌。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6)正月十五月儿圆,美好祝福在耳边;正月十五元宵甜,愿你2009年更有钱;正月十五汤圆香,你的身体更健康;正月十五大团圆,美梦成真乐连连!

(7)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拂去岁月之尘,让欢笑和泪水、爱与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颗厚重的晶莹琥珀。祝新年快乐!

(8)以节日为引,以文字喻情,以幸福为愿,以笑容为礼,在腊八到来之际,送你一份真诚的祝福:希望你人生如腊八粥般丰富多彩,也像腊八粥一样永远甜蜜!

(9)高山上弥漫着甜蜜,房梁上飘落着祝福,重阳的温馨在张扬,节日的激情在释放。我愿化作菊花、茱萸、重阳糕,给你带来开心、健康、财富。重阳节快乐!

(10)月缺时我想你,月圆时我念你,无论月圆月缺,我的心如亘古不变的月光默默地追随着你,愿你中秋月圆人圆。

(11)七夕如愿,盼今朝红叶香残怨可消,朝朝暮暮图永久,缠缠绵绵诉心焦。上天又给我一个约你的借口,相爱的人儿,与你共度,天天都是情人节。

(12)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端午节快乐!

例(5)写出了清明时节的追思与祭奠,例(6)则突出了元宵节的欢快和团圆,例(7)则含有辞旧迎新的含义。其他诸例分别就腊八节、重阳节、中秋节、七夕节、端午节等节日进行祝福,传达出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息,达到了弘扬民俗文化的目的。

二、短信对民俗内涵的拓展

传统民俗活动大多含有一种通过实地的集体仪式或个人行为形成的一种对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的保存与维护,一方面能够实现对抗现代化进程中“现代观念”及外来观念的冲击与颠覆,另一方面能够起到以民俗活动中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及时地沟通协调人际间矛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沟通途径,短信在对民俗的传承与弘扬上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够迅速准确地实现民俗活动的“实施”,呈现出一种“个体性”的不对称传播与接受。短信是一种私人性极强的主体行为,这就使得短信在强调了民俗节日的原有特点的同时,又与私人的现实处境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在现代生活节奏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城市市民以及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特性的加入,有意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明化的白日梦巧妙拓展了传统民俗的内涵,使其拥有地方化、娱乐化等特点。

(13)又是一年春来到,清明时节踏青好,绿草青青好春光,轻声问候来送上,工作劳累上班忙,莫忘休闲身心放,朋友时时挂心房,愿你清明时节心情畅!

(14)吃元宵,幸福人生品甜美;点花灯,四海升平歌舞起;转风车,大家转运乐呵呵;舞长龙,健康长寿乐融融;祝我的所有朋友元宵节快乐!

(15)得得失失平常事,是是非非任由之,恩恩怨怨心不愧,冷冷暖暖我自知,坎坎坷坷人生路,曲曲折折事业梯,凡事不必太在意,愿你一生好运气!

(16)快乐翻过99个坎,健康淌过99条湾,财运闯过99道关,平安跨过99重天,把99朵幸福送你身边。九九重阳愉快!

(17)爱一年恨一年缘分啊;你一条我一条谢谢嗷;过一天美一年哲学啊;走两步是两步开心嗷!苍天啊大地啊,替我提前祝福您吧,中秋快乐!

(18)自己买玫瑰,算了,会被人笑;买巧克力,算了,会胖;点上蜡烛,算了,没烛台,难道用酒瓶;烧份炸鸡,算了,没那本事;情人节,算了,睡大觉!

(19)你的衣服整洁环保、身体晶莹柔软、皮肤洁白光滑、内心丰富多彩、身材匀称、棱角分明、气息芬芳。我真的喜欢你啊,亲爱的粽子!端午快乐!

例(13)所提示的清明节在短信当中成为一种抒发当代人愁苦烦闷的节日,传达出当代清明节的娱乐休闲特色;例(14)的元宵节具有一种在现代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对前途、命运的预祝的意味,表现出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例(15)是一个春节祝福短信,在此信息中春节所含有的那种喜悦、兴奋之情被现代人的淡漠所笼罩;例(16)则连续用了多个99,形象而幽默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诸多欲求;第(17)例是关于中秋节的祝福短信,其特别之处在于短信采用了对范伟经典影视台词的戏仿,达到其独特的娱乐效果;例(18)短信以排比句式道出了在七夕节一些人无所事事的愁苦心态;例(19)端午节的短信则是含有一种浓浓的生态意识的赞美。

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民俗的社会性、集体性和模式化特性在短信作品中更多地浸染了个体性、现实性和特异性特点,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个体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处境问题。这些异质因素的加入,正在渐渐地改变着民俗活动的性质:民俗活动在不远的将来会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实现方式,但原有的类型化、模式化会不会被多样化、个体化所取代是一个亟待人们深思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代电子传媒产品的短信,由于其与普通民众的关联极为密切,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不仅与以货币为媒介的金融流通领域产生关联,而且也与以追求意义和快感为目标的文化流通领域关系密切。这种状况决定了短信作品不能作为一种单一的符码而存在,它既承载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任务,而且还是一种大众都喜爱的能够带来意义和欢乐的大众文化资本。

短信的功能负载,注定了短信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文化媒介产品。这突出地体现在它以消费产品的方式达到对于国家——民族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等的传播,形成对大众思想、行为的规训与控制;短信的实施主体是单独的难以控制的个体,如菲斯克所言:“它们无法把意义强加于人,也无法强迫人们按照特定的单一方式把它们纳入日常生活之中。”[1]在这种情况下,大众阶层只能以维持一种现有的秩序为前提。一种快感的获得就成为最佳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在对文化媒介产品的交流、占有和解读中,大众阶层以“主人”的姿态掌握了媒介产品意义的话语权。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短信具有了民俗仪式及其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在国家——民族和个体、传统价值与当代观念之间实现了一种紧密的连接、延伸与拓展。

三、短信对民俗外延的转化

民俗活动的外延大体分为三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这三大类作为一种实在的仪式行为,需要的是行为主体的参与、介入,在此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为“实体型”民俗。短信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方式,以语言和图像为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实践行为,转而以一种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创设表达了民俗所要表达的含义。短信所体现的这种民俗行为可以称为“语词—图像”民俗,以区别于“实体型”民俗。短信作品在虚拟空间中不断产生与其他实践活动的自我差异,不断地分解组合使它们不断地获得新的文化空间与心灵空间。但是,分解组合又是一种重复行为,新的空间的原创性重复使它们又具有一般性,能够被大众接受与模仿。短信作品依赖其对于虚拟人文空间的建立,使短信的创作主体能够超越自身所受的现实限制,从而在一种人员缺场的情形下使交流沟通行为能够进行下去,且能继续发挥作用。实际上,短信作品表面上是此在,但代表的是缺场的力量;它们表面上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一种行动。

短信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民俗外延的转化,从根本上说要归功于现代电子媒介——手机的特殊功能。手机借助于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保证,使传统的观念、习俗等深深地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潜在文化符码,并且达到了由现实向“传统模拟秩序”的过渡。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媒介主导的时代,“电子媒介从审美艺术领域接纳了模拟秩序的运作逻辑,并在其自身发展(主要是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将这种模拟技术推进到仿真阶段。同时,电子媒介按照仿真模拟秩序不断将现实世界‘超真实’化,这又转化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消失在意义与符码的‘内爆’之中”[2]。

短信作品凭借其自由虚拟空间的创设,满足个人的生存权利、个人的话语权利、个人的精神追求权利,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虚拟满足中,短信变为一种带有狂欢化色彩的生活虚拟仪式,在延续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对民俗文化的外延进行着潜在的转化,即由一种显性状态变为一种隐性状态。当这种隐性特性与时代性、个人性、节庆性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一种民间的诙谐文化。巴赫金认为:“民间诙谐文化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毁灭和再生力量,在这里充溢的是人民大众的笑和欢笑的人民大众。笑是民间诙谐的生命所在;笑本身意味着亲昵化,它能消除严肃、僵化、刻板,拉近距离,取消等级,促成人们平等的交往:笑是一种非官方的生活,非官方语言,它能终结官方各利益集团之间、官方与民间之间那种闭目塞听不相往来的共存状态,将整个世界卷入亲昵的交往领域.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当下性,将一切稳定的体制化了的东西置于存在的边缘,使之处于临界状态,突出它们暂时的、流动不定的一面。”[3]

短信作品对民俗外延的转化还表现在它以一种极为自由的方式消除了时空的局限和距离的迷惑,在作品与接受者之间创造出一种温馨的民俗氛围。在虚拟的空间内,“个体性不是一种既定的特性,而是地点和文本的一种功能(尽管并非唯一的功能),在地点和文本中发挥作用(而且它也在其他构成中发挥作用)。个体性本身也是一种分布形式”[4]。

短信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它别具一格的自由灵活的特征。体制的不拘一格和作者自由流畅的表达,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思考。审美理想的特质是高度自由与自主的,不受拘束。“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表现出精神超越、心灵自由的主体必然性。这里,有对自然本体和灵魂本体的神秘、崇拜心理;有要求超越人间残酷、压抑、苦闷,追求心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有提高人本价值和深化审美感受的探索。满足了人们心理的、精神的深层需求。

[1] 菲斯克.电视文化[M] .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

[2] 杨光,王德胜.当代西方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三种形态[J ].文学评论,2008(3):139.

[3] 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27.

[4] 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

[责任编辑 王晓雪]

OntheCustomValueofSMS

LIUJia-min

(DeptofLiberalArts&Science,YiLiNormalCollege;Kuitun833200,Xinjiang,China)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MS, as a emevging form of a product, not only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daily life, but also becomes an irreplaceable part in the folk spread. on the one hand, SM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loc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call of folk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folk content, the epitaxial trans formation of folk.

SMS; custom value;entity-based folk;words-image folk

2010-03-12

刘家民(1980-),男,河南信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E-mail:ljiamin@126.com

G706.2

A

1673-9779(2010)04-0517-04

猜你喜欢
短信民俗传统
冬季民俗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道歉短信
老传统当传承
代发短信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