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①

2010-04-05 18:06张宇飞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教体乒乓球竞技

张宇飞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高校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①

张宇飞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在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教体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文化教育与竞技教育全过程的结合。实现教育、体育、企业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拓宽人才就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竞技体育;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和体育界的诸多学者对高校“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形式更完善的理论探讨,对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也趋同于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即“教体企结合”。这种模式开始尝试走社会化的道路,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教体企结合”与 “体教结合”相比,是更为优化的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更能发挥教育、体育和企业三方优势,使之各取其长、互补其短、各获其利。本文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实践途径的基本思路,旨在为高校体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教体企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功效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逐步成为 “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体企一体化”的实质就是通过普通高校的教育来培养体育特长人才,在保证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有运动特长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助其实现就业,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教体企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体结合”与传统的“体教结合”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体教结合”的普遍观点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以培养体育为主体的运动员学生[1]。而本文研究的“教体结合”是以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为主导,以课余体育训练为补充,“学”为主,“体”为辅,依托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选拔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在体育特长俱乐部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既有专业学科知识,又兼具体育特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学生运动员。“教企结合”是企业与高校体育的结合,企业与高校体育曾经是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并行发展,似乎从来没有交叉的可能性,但是随着体育市场化的蓬勃发展,企业赞助体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使两个领域有了交叉的可能,进而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企业希望通过赞助获得社会效益和广告效应,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获取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而企业招聘体育特长的毕业生还可以达到展示企业文化、活跃职工文体生活的目的。

本文论述的 “教体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是以高校为主导,以东北财经大学的乒乓球特长人才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依托,把培养既有专业学科知识,又兼具乒乓球特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以实现各自的现实需求为基础的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教体企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功效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要 “更高、更快、更强”,这是每一个从事运动的人永远的目标和方向。学生通过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使之不断地成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难点之一,而实践早已证明,体育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创造优异成绩,这正和当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施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人是由四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强健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按照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应着眼于塑造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正是培养 “全面而健康的人”的有效载体。体育本身是开放的,可以让人视野开阔,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育还是“情商”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人际沟通等方面起到其他课程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有助于学校凝聚力和学校品牌的建设。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形成团结一致的民族凝聚力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力量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东北财经大学足球队曾获得中国首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通过比赛的平台不但展现了东财学子的精神风貌和竞技能力,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对于广大东财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亦是巨大鼓舞。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在扩大生源、推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竞技体育的建设将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品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互补,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体育必须归入大教育之中,成为教育大系统之中的人体健康及运动技能的子教育系统,这样才能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从前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各自分离,没有发挥出学校体育在提供教育资源和运动训练方面的双重优势,“教体企一体化”正是源于对两个系统的资源整合。[3]此外,学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竞技成绩的取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道德教育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方式。挖掘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功能,让“体”与“教”在内涵上连为一体,可给学校的“文弱之风”带来新的活力和冲击。

二、构建高校乒乓球“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乒乓球运动被誉为我国的国球,群众基础良好,社会认同度高,随着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乒乓球运动作为大众文化娱乐的特点愈显突出。此外,乒乓球也是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普及程度最高的运动项目,同时这项运动还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这些都为高校开展乒乓球竞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校园背景。

1.构建高校乒乓球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资源互补。高校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培养体育特长人才,并与企业合作联办,是现阶段最佳的组合形式。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互取其长,各获其利。“教体企一体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代表学校、省市或企业参加体育比赛,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能力和特长;合作企业也可通过赛事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影响力,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通过企业的赞助,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可以解决部分行政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并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途径,从而达到合作双方各自双赢的目标。

(2)解决了 “教企”间的供求矛盾。以往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在于,让一部分文化成绩较低的高水平体育人才进入普通大学,他们不算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而只是为学校争光的运动员。其结果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企业也不需要单一的体育人才,从而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现状,给国家、社会和学校增添了负担,也严重制约了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 “教体企一体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又具有体育特长。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看重的是这类学生做事有魄力、有特长、社会活动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等因素,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校企间的供求矛盾问题。

(3)开拓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教体企一体化”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和财经管理学科知识之外,还具备相当水平的体育竞技能力,相当于“辅修”了另一门专业。这类学生与同一个专业的其他学生相比,彰显出比较优势,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可以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或生产活动,同时还能带动企业员工的乒乓球锻炼,组织训练和比赛,搞活企业的体育文化,带动企业的体育氛围,形成精神面貌良好的企业精神。

2.构建高校乒乓球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学校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动力,才能保证该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种动力来源于三个不同层面的需要,即学生个体接受全面教育的需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企业具有用人需求与合作意向。通过走访调查,大连市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如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分行,辽渔集团,大连冰山集团等单位,把乒乓球作为本单位职工体育的主要健身项目,并组织本单位职工乒乓球队参与所在行业的系统比赛。单位负责人也曾表示,要招收具备乒乓球特长的财经院校毕业生,并提出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由此可见,把乒乓球作为我校特长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项目正是被未来用人单位所需要和欢迎的,具有良好的前景。

(2)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硬件方面,东北财经大学具备良好的乒乓球场地设施条件,包括两片乒乓球教学场地和一个综合性乒乓球比赛馆,球台数量近 50张。综合性乒乓球比赛馆承办过东三省移动通信系统比赛和大连市高校教工、学生比赛。软件方面,学校具备优良的乒乓球运动传统,学校领导亲力亲为;有近半数教职员工经常参与乒乓球锻炼;乒乓球教师受到过专业的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大连市乃至辽宁省职工的乒乓球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备一定的乒乓球竞技能力和执教经历。目前,东北财经大学的乒乓球已成为大连市的优势体育运动项目,正在努力打造学校运动项目的品牌,使该项目在全市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3)学生的强烈愿望。随机选取东北财经大学乒乓球队和乒乓球协会的学生 50人进行访问调查,这些学生都曾在不同时期接受过乒乓球训练并具备一定的乒乓球运动基础,其中 84%的学生希望能够代表学院或学校参加比赛;65%的学生认为具备乒乓球特长对于未来就业会有帮助;90%对 “教体企”人才培养模式表示赞同并愿意参与。目前学校的乒乓球课程虽然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中不乏技术突出的佼佼者,但是对于学校运动队这一层次上始终缺乏完善的组织建构和制度保障,缺乏规范的训练和竞技教育,在比赛前通常的做法是采用突击训练的方式,属于明显的短期行为,收效甚微。[4]

(4)“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一批兴办高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高校,他们坚持 “教体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培养模式。这些学生运动员既没有间断学校文化课的学习,而且在课余时间坚持训练并代表学校比赛。他们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如“眼镜飞人”胡凯,不但获得世界大运会百米冠军,而且由于文化课成绩优异,已被保送为清华06级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则是 “教企结合”的成功范例。该校与山西大土河公司合作,企业想借助乒乓球这个平台,在科研、教育等方面与华东理工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更长远的打算则是通过宣传企业为将来公司上市做准备。华东理工大学也把大土河焦化集团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基地,真正让学校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这种教企合作形成了高校与企业间的双赢。跟普通学生相比,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的学生球员显然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十多年来,近 50名队员分别在银行、证券公司、国际贸易公司等单位就业。

就东北财经大学而言,曾入选乒乓球队的毕业生米妍驰、张侃、郑义分别被中远集团,香港摩根斯坦利和中国银行录用,能获得上述企业的青睐,得益于他们一方面加强本专业学习且成绩优异,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竞技教育和比赛阅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高校乒乓球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创建高校乒乓球竞技俱乐部

由体育部牵头,成立高校乒乓球竞技体育俱乐部,领导机构以主管校长为首,包括体育部、教务处、学生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以保障俱乐部建设工作在校内的通畅。俱乐部设有基本完善的奖惩制度,入选俱乐部的队员可以减免体育课程学分;代表学校比赛成绩优异者给予俱乐部奖学金,并通报其所在学院给予嘉奖,同时在保研、就业上予以优先推荐;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学训矛盾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训练及比赛经费方面,前期先由学校财政拨款予以支持,逐渐过渡到俱乐部自筹资金,争取企业赞助和支持。[5]

2.加大学校政策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

首先,在招生政策上,学校体育部与具有乒乓球传统的中学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做好宣传,招生部门为具备条件的学生优先提档或减免学费方式吸引学生入校。其次,在训练管理上,由体育部具体负责,俱乐部教练员由乒乓球专业教师担任,负责选拔学生,组织训练和参加比赛。代表学校比赛取得成绩的学生学校应给与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待遇能有效激励学生更加刻苦地训练,提高运动水平。此外,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应逐步改善运动训练设施条件,增加运动训练、竞赛经费,提高教师待遇,为保证 “教体企一体化”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3.对学生实施双重考核

学生的素质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教体企一体化”处于首要位置的是教育,学生必须先保证本专业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然后才是运动训练。因此对于招收的乒乓球俱乐部成员,除竞技水平外,学生的文化成绩也有相应的要求,在读期间各科成绩必须及格且平均成绩在 70分以上才可参加俱乐部训练及比赛,否则予以停训,不能参加比赛。[6]

4.加强校企互动

学校的乒乓球竞技俱乐部通过体育竞赛这一平台与有意向合作办学的企业达成协议,企业出资赞助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工作,监督俱乐部的财务工作。俱乐部定期选派教练和学生对企业员工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和技术培训,打表演赛和交流比赛,加强校企互动,为双方在乒乓球运动人才培养、体育赛事运作、学生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互动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员工健身热情和精神面貌。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俱乐部选派学生代表企业参加比赛,或到企业进行实习乃至实现就业。

5.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练员是取得成就的保障,是“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校在教练员培养体系上和培养制度上都缺乏有效的运作,这必然会影响我校的 “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在一个高水准起点上的发展,所以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背景下,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出发,应挖掘校内教师资源为主,鼓励本校乒乓球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来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为乒乓球教师的业务开展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环境。[7]

总体说来,“教体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东北财经大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也普遍适用于其他各类普通高校,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提高就业率,而且更为体育改革由政府统筹的举国体制向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转变开辟了新的途径。

[1] 阳艺武,刘同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5).

[2] 陈卓源,王守力 .“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 丁永玺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3).

[4] 龚波,曾桂生 .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制度缺失 [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5] 焦广识,潘书波 .以俱乐部形势发展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 [J].辽宁体育科技, 2004,(10).

[6] 周映春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7] 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郝亮 .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学习新体系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兰桂杰)

book=6,ebook=33

G642.0

:A

:1008-4096(2010)06-0117-04

2010-09-06

东北财经大学 2009年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YY09012)

张宇飞 (1980-),男,辽宁锦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E-mail:zyfdufe@163.com

猜你喜欢
教体乒乓球竞技
乒乓球悬浮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岳阳县:歌唱教体事业,献礼70周年
竞技精神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靠拢的乒乓球
教体结合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实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