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对策:中小企业生存机理分析①

2010-04-05 18:06刘伟东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企业

刘伟东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危机与对策:中小企业生存机理分析①

刘伟东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之源的道理早已被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实践所证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对中小企业的认识还处于粗浅水平上,进而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危机重重。笔者基于实地调查认为,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危机,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基本法》,同时,中小企业还需要自身做强,才可以有效地生存下去。

中小企业;危机与对策;生存机理

2009年由于中央政府及其它配套资金近 10万亿元的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现了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但实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并未向良性方面转化,却大有恶化的趋势。据台湾东吴大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失业率已达 17.38%,中国的失业人口将达到 2.23亿[1]。无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就业压力大以及中小企业数量上明显不足,或者说中小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危机四伏。

一、中小企业危机形成的机理

(一)宏观方面

1.缺少基本的法律保障

2009年中国的经济危机虽然是由于美国金融海啸诱发的,但从我国中小企业生存态势看,美国金融海啸仅仅是一方面因素,并非是主要因素。正如社会所评价那样,金融危机仅仅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假设一根稻草能将一头骆驼压垮,这说明这头 “骆驼”已经被其它 “重物”逼到了垮倒的边缘。

为了应对 20世纪 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于 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它不仅标志着中国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其后近 6年的时间,再无有关中小企业为内容的中央新政策出台,而且这 6年既是中小企业发展不断下滑、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又是中小企业“积劳成疾”的 6年。虽然 2009年又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号)”,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如对于中小企业的基本属性并没有说清楚等。虽然从形式上可以缓解一些问题,对于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生存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正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才会使一些似是而非的政策出台。不可否认的是,中央政府个别政策出台,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的确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个别政策的时效性非常短,同时给国家也造成了大量损失。以最低工资政策为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下称“人保部”)2008年 11月 17日发出通知,决定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在有条件的地区降低基本医保和工伤保险费率[3]。那么,为何实施不到半年的最低工资政策被紧急叫停?其原因在于,尽管人保部希望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收入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不平衡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但却违反了经济规律,即最低工资标准不是因“强政府”就可以主宰市场规律,正如张五常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最低工资’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没有任何经济学者赞同的政策[4]。”

2.缺少基本的生存空间

尽管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在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变,但这种环境转变却是以牺牲非公有经济发展为代价换来的,正如郑宇民先生所表述的那样:“中国改革有着外围式、渐进式、非定型式的特点,只有以牺牲先驱者为代价的试错实践,才能换来全局性的改革成功。民营企业家是试飞员,是试错者,开始大家以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去摸,后来发现是摸着地雷过河[5]。”

所谓“试错者”,大意是指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外围式、渐进式、非定型式”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缺少明确或既定目标、客观而公正环境等原因,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市场的“试错者”、企业经营过程的“试错者”,更成为政府决策中的“试错者”。从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与环境角度看,作为政府的“试错者”,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乱收费上,其中包括:

第一,政府直接收费。目前,向企业收费的科目到底有多少,恐怕难有人准确说出,曾有人统计过,政府的收费科目大概有几千种之多,这些收费往往都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出现,政府职能部门都可以依据这些“红头文件”向企业收费。

第二,税务局直接收费。税务局收费也许是中国一大发明,把收费与企业提交的月报表捆绑到一起,企业不按照税务局的要求交纳费用,税务局就拒绝接纳企业报表,而延期还要受到税务局的处罚。

第三,政府个别领导直接收费。尽管这种现象比较少,但一旦出现其影响却是非常恶劣的,也许会给企业造成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3.缺少稳定的体制结构

调整政企关系是转型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政府管理企业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政企“父子”的上下级关系向“朋友”的平等关系转变。由于政府体制改革采取“渐进式和非定型式”方式,进而导致企业不得不适应这种变革与动荡之中的政府机构调整,同时也不得不承担着政府机构改革成本。河南 J企业是一家历史悠久,拥有近 6 000名产业工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2006年在同行业中净出口额排名第四。产品品质优良,技术先进,所生产的产品全部远销美国、欧洲等地,是沃尔玛全球采购最大的供货商,多年来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于2008年 5月份不得不停产。其主要原因却是政府主导的 “翻来覆去”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大量的债务,在出售企业过程中,政府隐瞒了近 2亿元的债务,设下圈套让购买者往里钻。从企业经营者购买的那天起,就已经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企业经营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追加了大量投资却因企业早已负债累累而无力回天。更有甚者,当企业经营者明白原因之后与政府进行后期谈判,要求政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时,当地政府威胁道,“如果再提及以前企业改制之事,就要找你的麻烦”。为了让企业经营者放弃企业而不再追究政府的责任,在政府个别官员的操纵之下,上演了一幕只有“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可以经常看到的闹剧,企业员工居然把企业经营者拖到大街游行示威,差点酿成又一起“通钢事件”。总之,企业生存环境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如曾被国家主席胡锦涛赞誉过的东北某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中所流传的那样:“企业头上十把刀,刀刀见血,刀刀割肉”。

(二)微观方面

1.道德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加剧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国家也开始对食品进行安全大检查,居然在圣元、蒙牛和伊利等大企业的产品中也同样发现了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另一个例子是大连某企业集团。这个企业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号称“中国第一”、“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集研发、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同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认定与颁发的各种荣誉,甚至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委认定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就是这样一家誉满天下的企业,居然在其产品中也不断检测出三聚氰胺,其产品从香港、北京等地下架。据集团负责人在公开道歉中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填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的 “行业秘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本质时曾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正因为如此,荣誉缠身的个别企业家们为什么会敢于践踏法律而置国民安全于不顾的原因也就一清二楚了。

大型企业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类似问题更是大量存在,而且越是关系到民生的行业如食品业,这类问题表现越是突出。以豆制品为例,据食品监督部门介绍,目前中国市场的豆制品几乎无一合格,自产品生产之日起,大肠杆菌就超标,如果严格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执行的话,市场上将再也见不到豆制品了。

2.生产效率过低引发的生存危机

由于中小企业众多,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家企业都进行帮扶,因此,选择具有成长迹象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成为近几年地方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辽宁省中小企业厅 2009年在全省制造业开展了千家成长型企业的评选工作,结果发现企业成长点单一却是几乎所有企业存在的共同现象,即这千家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几乎都是依靠技术进步或实用型专利技术等来获得成长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企业现有技术水平较低,尽管是实用型技术,但可模仿性非常强,其领先地位也不可能长期控制市场。辽宁某企业发展近 15年的历史表明,虽然每年都能有实用型专利技术涌现并推向市场,市场规模也相对在不断扩大,但与同期创业的南方企业相比,仍然是属于“小作坊”,其原因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企业成长的其它要素。

在企业成长点单一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辽宁省虽然素以制造业大省著称,但这些年来,许多制造业仅仅停留在对自然资源简单加工的基础上,轻工、化工、电器、食品等制造业远不如南方发达省份。中国与外国相比,又何偿不是如此。笔者曾就中国较为强势的服装业进行过中日比较。目前,日本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大概是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 10倍左右,而生产相同品质的服装,在利润相同情况下,日本制造的市场价格仅相当于中国制造的 80%左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大概是中国企业的 20倍左右。

3.管理水平低下引发的发展危机

许多企业由于技术要素而使企业获得了成长,之后,企业经营者往往头脑发热,难以听取不同意见,对前景看得异常美丽,对风险往往估计不足,一旦遇到环境变化,企业就会迅速衰败。20世纪 90年代末期,辽宁某集体企业改制之后,依靠某种技术迅速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通过了 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美国通用公司的质量体系审核以及 T M IS016949质量体系认证等。这家企业于 2003年组建了企业集团,下设五个经济实体,总资产达 8亿元,员工总数达到 4 000人,利税达到亿元以上。公司产品100%销售到美、德、法、英等 4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都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中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就是这样一家政府各级领导关注的企业,却于 2008年 8月迅速萎缩,员工仅保留几百人。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美国金融风暴影响之外,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企业迅速萎缩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过几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些年企业逐步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很少企业能够真正把管理提高到重要位置上,即便是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广州、深圳等地也不过如此。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是一盘散沙,员工流动性非常大,许多企业都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诠释员工流动大的解释,能够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的都属于企业“元老级”员工了,而企业管理水平也基本停留在百年以前的泰勒时代。企业管理水平低的另一表象就是家族企业问题。不可否认,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特别是企业初创期,家族企业也可以说是最佳的制度形态。但随着企业发展,传统家族企业形态远远不适应企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走出危机的若干思考

为了应对改革 30年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让中国的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危机与困境来提高中小企业生存能力,2009年 9月份,国务院办公会议出台了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国六条”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9〕36号)”,把“国六条”又细分为八个类别 29条。应该说,从内容上已经远超过“促进法”和“非公经济的 36条”,特别是关于成立国务院中小企业指导委员会和培养 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内容,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都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宏观层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把中小企业生存的“盐碱地”改造成“沃土”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国六条”以及“国发〔2009〕36号”的发布,只要各级政府都能认真落实,企业外部环境是可以得到一定改善的,但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判断还为时过早,因为有三个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还需要时间来解决。一是我国中小企业定位问题没有解决。从目前情况看,尽管都承认中小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解决就业等等若干方面所占比重都非常大,但仍然把中小企业定位在对国民经济的补充作用,甚至具有剥削性质。从传统观念看,既然具有剥削性质,就一定要在适当时机将其剥夺或消灭,近期发生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论,是否是对这一现象的诠释呢?虽然从中央政府的政策中还没有发现这类文件,但中央级的学术杂志上却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这类文章,是否是反映了中央政府精神的一种信号还未可知晓。二是新政策是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从现行政府体制看,几乎所有的中央政策到了地方之后都要大幅度缩水。如中央政府反对“土地财政”,但辽宁某城市政府领导者反复强调保GDP就要依靠“土地财政”,不断提高房地产价格来拉动,并三令五申要求政府官员严格保守机密。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谁来监督?这些年来,基层政府为了政绩,虚报现象相当普遍。调查表明,中国公开的中小企业数据要远高于实际存在的数据等。如果这三个问题无法解决,此次的政策落实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从发达国家情况看,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而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促进法”的出台已近十年,早已到了应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经济的复兴。

(二)微观层面

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还处于“盐碱地”状态,这种状态即便是“基本法”出台,在短期内也难以改造成“沃土”。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通过此次经济危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强化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成长的根本

无数事实表明,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企业道德建设,必然被市场所摒弃。例如 2006年的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血汗工厂”事件、2009年的日本丰田公司的“召回门”事件等等都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再看看世界上百年以上的企业,无一不是把企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从而与各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可见,企业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企业的社会责任》中认为:“无论是有意造成的还是无意造成的,管理层无疑要对他们的组织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如果说企业是由于一种无意识给社会造成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还会因为“不知者不怪”而被受伤害的客体所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进一步成长的机遇。如果是有意的行为或者是明知故犯的行为,这就属于企业道德问题了。例如,富士康集团明知自己的错误还大张旗鼓地与报导内幕的记者对簿公堂,进而铺天盖地的新闻追踪使“富士康血汗工厂”的报道一下子名扬全国,富士康把自己摆在了媒体和公众的对立面,从而失去了把危机变成企业发展机遇的良好契机,给企业声誉形象带来巨大的伤害。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缺失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因为如此,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即凡是能够强化道德建设的企业就可拥有广泛的市场,就会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2.努力提高效率,建立多元的企业成长点

最早将企业成长作为独立对象研究并形成体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彭罗斯教授。她在其重要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开创了在管理学领域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先河。之后,许多管理学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研发出不同种类的企业成长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资源成长型和经营成长型。资源成长型是以彭罗斯为代表的,她认为管理资源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她在 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范式,揭示了企业成长的源泉与动力。她认为,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内部,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在于企业资源所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对这些生产性服务的充分利用与开发是企业成长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彭罗斯所谈到的资源,绝不仅仅是技术这一项资源。经营成长型是以德鲁克为代表的,他认为企业成长的实质问题是管理问题。我们都清楚一点,管理也不仅仅是对技术方面的管理,其中还包括对人力资源等非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任何一方面的内容如果处理好了,都可以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提高生产效率是扩大企业利润空间、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增加现代化设备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之一,但却不是根本性的方法。通过中日企业对比可以发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方法是解决“人”的问题。就其能力而言,我们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并不比日本企业员工能力差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强一些。那么为什么生产效率相差如此之大,其原因就是日本企业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而中国企业却是一个堆积起来形式上的整体。日本企业每一个员工不仅明确工作目标,也知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更清楚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国的企业却不同,尽管每一个人也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如何去做就另当别论了,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减轻或推卸责任。因此,解决企业效率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解决“人”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效率也就会不断提高。

3.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与国外企业经营者们相比,中国企业经营者虽然在能力上有一定差距,但真正的差距却是在意识或观念上。意识或观念上的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传承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危机与困难并战胜它所获得的。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企业发展经历了上百年历史,经受了无数次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危机和困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应对方案,因此抗击风险的能力也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断传承、不断增强。例如,日本拥有 200年以上的企业就高达 5万家,至少企业经营者已经传承了六代以上。而中国不同,经济体制改革不过 30年,走出短缺经济时期也不过 20年,我国企业经营者也仅停留在一代向二代传承的过程,要求我们企业经营者达到日本企业经营者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仅仅为了挣些钱而不是以企业为家的话,企业经营者并不需要提高什么意识,只需要搞好某些关系、拿到某些资源就可以,利用权力挖掘自然资源为生的企业多半是属于这一类的。如果是竞争领域的企业而且企业经营者也希望把企业创办成优秀的企业,那么,不断提高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危机意识并不是“居安思危”,因为企业从其一出生就不是生存在“安”的环境之中,重要的是需要“居危思危”。这种“危”表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始终都存在着漏洞、隐患和不足之处。那么,这些漏洞、隐患或不足之处发现得越多,防范对策准备得也就越是充分,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1] 失业率,萎缩的数字 [DB/OL].网易新闻,2010-02-28.

[2] 甄静慧 .金融海啸与民工失业潮 [J].南风窗,2008,(23).

[3] 国内最低工资标准拟逆势上调 [DB/OL].中国劳资咨询网,2009-02-11.

[4] 有没有必要实行最低工资制 [DB/OL].腾讯财经,2006-09-14.

[5] 郑宇民 .民营企业是最悲壮的试错者 [N].市场导报:2008-11-11.

(责任编辑:杨 放)

book=52,ebook=56

F276.3

:A

:1008-4096(2010)06-0052-05

2010-09-21

刘伟东 (1959-),男,辽宁营口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诊断和地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wd241010@163.com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及机制改革
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