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菁,韩 超
(东北财经大学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中国寡占研究进展:2007—2009年①
邓 菁,韩 超
(东北财经大学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博弈分析方法的引入,使得经济学对寡占市场的分析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重复博弈,多阶段博弈,以及不完全信息等分析技术引入寡占模型,经济学家对寡占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对国内自 2007—2009年有关寡占方面研究的文献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寡占研究;寡占市场;寡头竞争;寡头垄断
20世纪 7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术界大多数同意将其归类为新产业组织理论 (N I O)。新产业组织理论突出强调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其中最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寡头竞争市场。
虽然早在 1838年,古诺的开创性著作《财富理论:数学原理分析》中,就已经对寡占市场竞争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一学说被埋没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 1883年,伯特兰对其进行了评论后,各类寡占模型纷纷出炉,成为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框架。但是在这一百年里,理论经济学家能做到的,仅是重温古诺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结果。[1]直到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引入寡占理论,正统经济理论对寡占市场的分析才得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2]
综合权威性,创新性,时效性三方面因素的考虑,学术论文最能反映学科研究现状。因此,本文的资料是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所发表的、有关于寡占领域的学术论文所得。在资料选取的初期,为了从总体上把握近三年国内在寡占方面的研究状况,我们对整个学术界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粗略的搜索。搜索条件设定为主题含有寡头/寡占,范围为核心期刊、匹配为精确。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结果显示,2007—2009年,合计学术论文篇数为 1 585篇。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也可能包括一些同名作者的同名文章发在不同杂志上的情况,但是数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将对论文数量的统计时间延伸到 2003年,通过对 7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在2007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寡占领域的文章,与 2006年相比有明显下降。两年后,2009年,期刊和博士论文中收录的有关寡占领域的论文也有明显下降趋势。初步来看,报纸对现实情况的灵敏度可能高于期刊和博士论文。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鉴于 2009年报纸数据库中关于寡占的文章有再次明显上升的状态,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学术界对寡占领域的关注将逐渐提高,这个领域将是一个研究热点。
相对于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模型而言,寡头竞争模型更贴近于现实,但是这样的优点也增加了模型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哪个模型是 “标准的”,能够应用于所有的范围。因此,在寡占理论中,分析方法还在不断增加新成员,分析对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化,并促进了寡占理论本身的发展。
市场势力的测量方法一直是经济学家重要的研究对象。价格——边际成本差额 (即勒纳指数)测度法是广泛认可的测度市场势力的方法,但由于边际成本的不可获得性,实际上难以直接应用。汪贵浦,陈明亮[3]针对这一难题,基于邮电行业数据特征,通过适当变换替代了经济学难以度量的边际成本和实物量,得到了能直接计算勒纳指数的方法,该方法适合于观察中长期市场势力。勒纳指数的定义为,L= (P-MC)/ P,变量替换后的公式改进为,L= (P-MC)/ P=1- (TCt-TCt-1) TYt/[ (TYt-TYt-1) TRt]
其中,TYt为 t时期的邮电业务总量,TCt为 t时期的邮电业务总成本,TRt为 t时期的邮电业务总收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行业增长有大的贡献,但市场势力产生了负效应,计量的市场势力对行业增长具有显著的负作用,部分抵消了技术进步给邮电业的贡献。说明邮电通信市场结构调整并没有达到业务分拆的初衷。关于竞争力的判断,江生忠,邵全权[4]则以保险业为例,明确最优的分析方法。国内在对保险公司竞争力的研究上有两大思路尚未明确,致使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层次界定不清、方法使用不当等问题。首先,对于我国保险行业竞争力研究的范畴和层次没有明确,产业层面的竞争力研究和公司层面的竞争力研究等领域区分不明确。其次,大多数研究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并没有系统地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我国保险行业和保险企业的竞争力。鉴于以上问题,他们提出评价保险产业竞争力的方法以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最适合应用,评价保险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以数据包络方法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DEA)最优。评价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方法的最优方法为因子分析方法(FactorAnalysis,FA)。
研究方法的改进其目的仍是为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而中国的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些自然垄断行业也同时具备寡占结构的特征。区别于国外较成熟的自然垄断行业在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起寡占的市场结构,中国的寡占结构是通过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而形成,带有行政垄断的色彩。国内学者对寡占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纳入了行政垄断和政府规制的因素。
近 30年来,中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各产业由行政垄断向市场竞争的改革而进行的。而现阶段,国内某些行业的寡头垄断结构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张耀辉,蔡晓珊[5]通过中美石油企业绩效比较发现,我国原油开采业的市场绩效不高,缺乏竞争力。为了提高石油开采业的绩效,放松规制是首先考虑到的方法。张耀辉和蔡晓珊还对我国原油开采业 1998年的隐性放松规制进行界定,建立计量模型对这次放松规制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实了放松规制有利于我国原油开采业产业绩效的提升。虽然中国和美国的历史背景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美国的行政垄断规制对我国的改革也有着借鉴意义。林仲豪[6]认为美国的行政垄断规制及改革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规制相对宽松。行政垄断规制及其改革具有路径依赖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行政垄断规制及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电力行业也与石油开采也一样,由于它们是带有国家能源战略色彩的关键行业,现阶段都具有典型的行政垄断特征。于良春,牛帅[7]对中国电力行业行政性垄断的存在进行了判定,将行政性垄断的福利损失分为哈伯格三角形和 X非效率及其附加。寻租费用是福利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目前仍没有较为合理的衡量尺度,作者将其影响并入 X非效率中一并讨论,但未考虑追加的社会成本。分析发现,电力行业行政性垄断造成了巨大福利损失。
除了电力和原油开采业,学者们还对民航产业的行政性垄断进行了深入研究。白让让[8]基于民航产业的价格同盟进行的模型分析和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行政垄断和企业间合谋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规制缺失或默许的条件下,包含惩罚方式的价格合谋是一个可行的机制安排,而寡头垄断和行政垄断的结合是诱发规制者干预价格竞争,最终形成所谓 “价格同盟”的结构和制度条件。规制者和垄断国有企业关系的交织和错位下的反竞争行为,是《反垄断法》实施的主要障碍。
此外,行政垄断还具有地区性。于良春,余东华[9]通过构建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对转型时期中国各省市区的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转型时期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由三级指标体系构成,包括 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 49个三级指标,从制度、结构、行为、绩效等方面反映了行政力量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关于行政性垄断对该行业的福利水平的影响,姜付秀,余晖[10]通过对 1997—2005年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的福利损失的测算,以及这一研究区间行政性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职工收入差异的分析,实证检验了行政性垄断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危害,垄断者所具有的市场势力一般而言将导致高价,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不仅如此,在我国,由于行政性垄断行业较高的工资福利所导致的收入分配效应也是极大的,即它可能拉大社会各行业职工的收入差距。
在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创新、信息独占、兼并都是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创新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吴延兵[11]运用 1994—2002年中国 3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通过对规模和产权变量设定不同的衡量指标,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和非观测效应因素,采用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论证了两个新观点:第一,企业的销售收入能更好地衡量厂商规模的指标;第二,促进创新的动力应该是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而非人员的膨胀。李平,张庆昌[12]提出了基于奈柯尔 (Nickel)模型的动态分析框架,将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解为短期和长期两部分。利用 1995—2005年间,中国 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从短期看,创新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主要体现为原产品之间竞争程度的上升,并且该竞争效应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要大于创新所带来的垄断趋向。但从长期来看,创新能够降低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甚至能够形成垄断地位。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势力,以争取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是我国跨国企业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而自主创新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显著效果。创新活动包括效率改进型创新和产业垄断型创新两类。效率改进型创新可以直接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而产业垄断型创新可以通过成本转换而纳入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同样程度的任何创新都具有同样程度的相对竞争力提升效应,但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对绝对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效率改进型创新而言,顺势创新和导致比较优势逆转的逆势创新具有类似的双赢效应,但前者创新方总是要比不创新的一方赢得多;而不导致比较优势逆转的“逆势创新”具有创新方要比不创新的对方输得少的效果。在产业垄断型创新中,创造产业垄断的创新和打破产业垄断的创新均具有突变性的经济竞争力提升效应;但创造产业垄断的创新既能提高社会财富的总量、又能改变社会财富的相对分配水平,而打破产业垄断的创新只能改变相对财富水平、不能提高社会财富总量[13]。
产品差异化是寡头市场中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保证市场份额的重要市场行为。高建刚[14]将Arrow(1962)和 Yi(1999)对垂直创新方面研究的分析模型引入到对产品差异化方面的研究中。按古诺和伯特兰两种竞争类型,分析市场结构对厂商产品差异化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古诺竞争下,厂商数目与厂商产品差异化动机成倒U型关系,说明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有提高产品差异化的趋势。这样的关系同样出现在伯特兰模型中。但是高建刚的研究局限在假设只有一家厂商可以进行产品创新,深入的研究可以放松为允许所有厂商均能进行创新,以此判断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与先进的技术一样,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垄断占有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侯晓辉,周翔翼,姬升良[15]基于不完全信息古诺混合寡占模型,前瞻性地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中国存款市场信息优势,与不具有信息优势的外资银行对这些市场信息预期的变化,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带来重要的影响。与不具备信息优势时相比,拥有存款市场供给行情的信息优势会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大体上获得更多的均衡利润;而当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存款供给利率敏感性方面的信息优势时,在一定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反而有可能变为竞争劣势。作者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拥有存款市场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以吸收存款量为策略性变量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的是不完全信息Cournot混合寡占博弈。
兼并是寡头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行为。与以往的研究关注单边市场的视角不同,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16]从双边市场视角研究了电视传媒平台企业兼并及其产生的效应,探讨了电视传媒平台企业的兼并与单边市场内企业兼并的不同之处。从平台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电视平台企业的兼并能带来更大的利润;从广告商用户的角度来看,电视平台企业之间的兼并不会损害广告商的利益,反而降低了广告费,增大了广告量,提高了广告商的利润;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广告量进行比较,在广告商较少的一定条件下,电视平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低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广告量,存在广告量供应不足的情况。
在对寡头垄断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的时候,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寡占会造成效率损失,还是会提高效率,增进总福利。电信行业的网间互联一方面是调节电信市场公平有效竞争的杠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的通用规范是市场新进入者参与竞争的先决条件,不恰当的使用通用标准将会对提高市场竞争度产生消极影响。陇小渝,张芳[17]认为以兼容性为特点的电信技术进步改变了电信网络的经济特征,推动了电信市场逐渐由垄断向竞争结构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行为。他们通过对电信兼容进行分类分析,并使用双寡头古诺竞争模型具体分析兼容性对电信市场竞争性产生的影响。通过数据收集发现,中国电信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大幅度提升,市场需求也正高速增长。高锡荣,刘伟[18]认为中国电信市场经历了一个市场结构消除垄断、电信业务移动化和消费对象大众化的过程。他们采用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 2002—2004年的 Panel观测数据,运用两阶段固定效应法,估计了中国电信市场的常弹性需求函数。估计结果显示,电信服务的价格水平、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接入用户的数量和通信工具的相对价格等 5个因素,对中国电信市场的需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与陇小渝、张芳、高锡荣、刘伟的观点相反,李荣华,柳思维[19]认为,兼容性会干扰有效竞争的实现,我国电信产业存在严重 “瓶颈”垄断,那些拥有电信“瓶颈”设施、具有较大市场势力的主导运营商,在网间互联上设置障碍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其他运营商。
关于寡头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战略竞争时所产生的效率影响,有学者认为,寡占企业的占优策略是选择知识外溢。徐晔,陶长琪[20]将以往文献中设为外生变量的企业间互相对溢出技术吸收能力设定为内生变量,通过对两个寡头 IT企业在同时进入和序贯进入情形下的技术溢出与技术研发机理的研究发现,在两个 IT企业同时进入或序贯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不管双方在市场能力上的差距如何,均选择知识外溢将是占优战略;同时,在保证一定的投资效率下,双方都进行R&D的不断投入也同样是双方的占优战略。对技术的占有会令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便具有垄断优势,从而由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变成垄断结构。杨居正[21]将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放在整个产业链中,借用局部垄断的概念,通过分析核心技术拥有者的最优决策,确定社会福利损失。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虽然只对局部进行了垄断,但相对于垄断整个产业链,局部垄断可以帮助核心技术拥有者在不降价的情况下扩大市场需求,以下游厂商的惨烈竞争为代价换来更高利润。上游核心技术垄断者有动机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下游产业,营造一个完全竞争的成品市场,虽然这一措施降低了最终产品的售价,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提高,但固定成本的存在会导致产业链下游的企业重复投资,产生巨大的社会损失。
就目前中国寿险市场的市场结构而言,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寿险市场介于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之间;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寿险市场结构现在还是寡头垄断结构,而垄断竞争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往的文献大多直接考察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而未将寿险公司竞争行为纳入统一框架研究,也较少涉及 “入世”对中国寿险公司产业组织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而邵全权,江生忠[22]的研究则引入个险保费占比和新单保费占比来衡量寿险市场的竞争行为,从而为检验 SCP框架在寿险业的适用情况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检验平台。鉴于 “入世”后不同类型的寿险公司会结合自身的不同特点展开不同竞争活动的事实,运用 2001—2005年中国寿险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时期固定效应的各年截距来反映不易直接观测的 “入世”效应。研究显示,在“入世”的影响下,我国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其采取的竞争努力程度负相关,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正相关,竞争努力程度与经济绩效正相关。刘兵使用 2001—2004年的中国寿险业相关数据,对中国寿险业的市场结构、成本效率和经营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寿险业是市场集中度极高的市场结构类型,这种高集中度虽然在逐渐下降,但是短时间内寡头垄断的局面并未被打破。利用 SFA技术进行测定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寿险公司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市场结构,而成本效率对寿险公司绩效水平影响为负,但并不是很显著,实证研究结论支持了市场力量假说。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与西方经济问题研究的显著不同在于中国是一个转轨经济,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经济问题要复杂的多,涉及到的影响与被影响因素也更为广阔。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秘密的解释需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以及政治问题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我们发现,要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制度不可以简单地设成外生变量,而是一个内生变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国有独资向股份制的改革,这些重大的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步伐。这种改变在寡占领域有着明显的表现。中国寡头市场结构的形成并非纯粹的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伴随着行政垄断和行政壁垒的制约。对制度、改革以及政府规制方面的研究仍将是寡占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文献追随国外文献的痕迹十分明显。近年来,国内研究方法的“先进”程度正逐步缩短与国外文献的时间差,但这个差距总体来看仍有 10年之久。这一方面说明国内的学术研究要想取得令人称道的成果仍需要走很长的路,对创新性不足这一缺点的克服,仍需要经济学家们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学者们的努力正渐渐看到成效,对计量分析工具的掌握表现在国内学术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依作者拙见,计量与数理的分析工具在今后依然是国内文献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经济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以及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对国外先进研究工具的教育培养,博弈论、实验研究等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与计量数理方法的结合将是国内学者逐步偏向采用的研究方法。
[1] 蒋殿春 .博弈论如何改写了微观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7,(6).
[2] 斯蒂芬·马丁 .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 汪贵浦,陈明亮 .邮电通信业市场势力测度及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 (1).
[4] 江生忠,邵全权 .保险竞争力研究方法综述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
[5] 张耀辉,蔡晓珊 .行政垄断、放松规制与产业绩效[J].当代财经,2008,(2).
[6] 林仲豪 .美国行政垄断规制改革及其启示[J].经济学家,2008,(1).
[7] 于良春,牛帅 .中国电力行业行政性垄断的损失测算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8] 白让让 .国有企业主导与行政性垄断下的价格合谋[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
[9] 于良春,余东华 .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2009,(2).
[10] 姜付秀,余晖 .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11] 吴延兵 .中国工业 R&D投入的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12] 李平,张庆昌 .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动态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7,(12).
[13] 侯经川,黄祖辉,钱文荣 .创新、动态比较优势与经济竞争力提升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5).
[14] 高建刚 .市场结构与厂商产品创新动机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9,(9).
[15] 侯晓辉,周翔翼,姬升良 .信息优势、市场预期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J].经济学季刊,2008, (7).
[16] 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 .双边市场下电视传媒平台兼并的福利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9, (4).
[17] 陇小渝,张芳 .兼容性对电信竞争的影响及对管制政策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8,(2).
[18] 高锡荣,刘伟 .中国电信市场的需求关系估计与需求效应分析[J].数学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4).
[19] 李荣华,柳思维 .瓶颈垄断、市场势力与我国电信网间互联规制研究[J].当代财经,2007,(3).
[20] 徐晔,陶长琪 .IT企业的技术溢出与研发机理[J].当代财经,2007,(10).
[21] 杨居正 .核心技术的局部垄断与产业结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08,(4).
[22] 邵全权,江生忠 .“入世”对中国寿险公司产业组织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8,(4).
(责任编辑:杨全山)
book=9,ebook=111
F062.9
:A
:1008-4096(2010)06-0009-05
2010-08-20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专题课题“产业经济学研究新进展与文献综述”的一部分。
邓 菁 (1987-),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