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楠楠
简述建国前儿童歌曲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邢楠楠
上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封建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渐建立的时期,更是民族意识得到充分洗礼并日趋巩固的时期。在这一乱世之秋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还有抗日战争的腥雨历程。中国近代新式音乐的发展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动荡时期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渴求,对侵略者的恨,对人民军队的爱,更寄托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作为新式音乐的一个重要门类,儿童歌曲虽不如群众歌曲那般令人荡气回肠,却在众多稚小的心灵上栽种了一棵自由之花,继而涌动着整个社会的期待。
中国近代音乐最早是在新式学堂中萌发,供学生演唱的歌曲,故这一时期在音乐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阶段。这些歌曲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学习欧美科技文明为先导,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正如汪毓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所讲:“也基本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
缘于西洋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在近代的首次对话,“学堂乐歌”早期的音乐创作以选歌填词为主,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填词”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最早是由来华的法国、美国传教士制作,其内容主要是赞美上帝,所以他们所选取的旋律素材便是圣咏、赞美诗、弥撒音乐等。但正是这些宗教仪式音乐给中国带来了新音乐之风,借着这股音乐之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才开始放开手脚大胆采用欧美音调,填词以满足国人求知识、求尊严、求富强的精神需要。
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甚至于近代新音乐的创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间却表露出中华民族为求自强,努力汲取欧美先进文化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索也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谓深远。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为了能够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把音乐摆放在重要位置,看到了音乐的群众性、宣传性,甚至于国性,把音乐当作一把利刃,撬开了欲将国民窒息的千百年封建枷锁。在借鉴的方法上也不是盲目照搬而有所取舍,且讲求循序渐进。引入西洋音乐,先以旋律为主,将大小调式,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加以弘扬,使国民耳际贯以音乐之新风(这些旋律在选择过程中也遵守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把与中国传统五声性调式相近的音乐引入国内,在微化国民音乐审美的基础上,进而再去选择一些西洋调式比较明显的歌曲,加以填词传唱)。当这种音乐风格始入人心,民族气魄开始荡漾着“民主”、“自由”的微波之时,将原始旋律做一变体,衍生出“第二代”的西洋音乐。这些“变异”的旋律,伴着激昂的歌词传唱开来,不仅鼓舞着民族士气,也使这些由民族五声性调式音级中各音极少组合甚至于不会组合的音程,在人们的音乐听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语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国人音乐的审美范畴,这对不久以后的各种新音乐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启蒙。当这种音乐语汇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中国音乐家自主谱曲的乐歌在近代音乐史上的出现便成了一种必然趋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可以说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声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儿童音乐的发展也在一批音乐家的手中,呈现出别样的姿态,继承并发展了“学堂乐歌”。其中,黎锦辉的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是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首先,作为语文老师的黎锦辉写作儿童音乐的初始目的是“学好国语”,即以唱歌作为学习语言的辅助工具,推动国语的普及,这是很有建设性的畅想和实践。作为歌唱的前提,首先是明了歌词中每一个字的正确发音,黎氏立足于儿童喜好歌唱的天性,将国语的学习推向兴趣的高度,加之舞台表演,让孩子们在实际的语境中去体味国语的应用,既形象又深刻。在当今社会交际中,普通话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交往工具,借鉴黎氏的成功经验,我们更应该在学前、小学、中学提倡唱歌一课的普及,这样普通话的的普及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黎氏儿童歌舞音乐中许多旋律的写作不拘于当时欧美音乐的冲击,大量采用民歌、小调、戏曲音乐为素材,这就又有两点意义:其一,选用民族传统音乐加以变化和升华,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开创性继承,直到今天,这种模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保留了鲜活的民歌、小调,而且升华了的音乐旋律又在不断传唱过程中融入到民歌、小调当中,与时代并进;其二,这些音乐作品在儿童中的传唱,使得儿童的心灵上植入了地地道道的民族音乐的“动机”,又借助于演出,使得民歌、小调在听众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无形中,黎锦辉在传承民族音乐的道途上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是第一次,中华民族得到空前的团结,这也是第一次,中华民族面临被灭族的危险,和一个外族战斗在自己的土地上。这一时代的救亡抗战歌曲成为了音乐文化的主流,这些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是一个中国人民用震天撼地的歌声表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热忱和斗争意志的时代。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风貌。儿童并没有因为年纪小而被遗落在抗战队伍之外,同样手握红缨枪,将敌人引入埋伏圈。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在表现儿童心理特征和新的时代生活,适宜儿童歌唱与表演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是近代儿童歌曲创作的又一进步,也是群众歌曲创作领域里的重大收获。从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来分析,我国儿童音乐将有两个倾向性的发展:第一个倾向性是儿童歌曲的艺术化构思与发展;第二个倾向性就是儿童歌曲紧贴国情,反映国家发展,服务国民建设。我们要防止这两种倾向性的极端性发展:只注重艺术化的构思,儿童歌曲则会陷入表现内容的停滞不前;单纯强调“国情音乐”,则会使儿童音乐走上枯燥与平庸。我们要善于把这两种倾向性完美地搭配在一起,这不仅将是专业音乐领域儿童歌曲创作的进步,更是全民音乐素质提升的表现。
(责任编辑:刘延梅)
book=0,ebook=51
邢楠楠/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