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菊华 邓新洲 郭 昕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目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①美国人际关系学者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减少人际关系困扰,必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来测量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②量表共28个问题,涉及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符合的题记1分,不符合的题记0分。量表总分在0-8之间(各维度在0-2分之间),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较少;总分在9-14之间(各维度在3-5分之间),表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总分在15-28之间(各维度在6-7分之间),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较严重。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T检验、F检验等分析。
(二)研究对象
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为89.33%。其中理工科学生占53.5%,人文社科类学生占25.1%,艺术类学生占21.4%;大一至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40.5%,18.2%,33.8%,7.5%;男生占63.4%,女生占36.6%;单亲学生占10.9%,非单亲学生占89.1%;独生子女占36.8%,非独生子女占63.2%。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
从总体看,全体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平均得分为6.27分,得分较低,这表明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良好。其中,得分在0-8分的学生有294人,占73%,人际关系困扰较小;得分在9-14分的学生有84人,占21%,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得分在15分以上的学生有24人,占6%,人际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调查结果同时还表明大学生在每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也较低。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良好,但另一方面说明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需要重点关注,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对比
研究表明,理工科、人文社科和艺术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理工科学生人际困扰总得分最高(6.68分),困扰最大;艺术类学生总得分最低(4.8分),困扰最小;人文社科学生困扰程度居中(6.65分)。
就人际关系内容而言,不同专业学生在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三个维度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异性交往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理工科学生的困扰总得分最高(3.55分),困扰最为严重;人文社科和艺术类学生的困扰相对较小(0.69分、0.65分)。
(三)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对比
从F检验结果来看,四个年级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四个维度分析,在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是在人际交谈维度上,大一新生得分最高(1.37分),其困扰程度最大,其次分别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困扰程度最小的是毕业生(1.15分)。二是异性交往维度上,大三学生的总得分最高(1.40分),困扰程度最大,居中的是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困扰程度最小(0.88分)。
(四)性别差异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对比
根据T检验分析,男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在总体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就具体内容而言,男女生之间在交际交友(男1.64分,女2.62分)和异性交往(男1.15分,女2.05分)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这两个维度上,女生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更大。在人际交谈和待人接物两个维度上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单亲家庭与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人际关系困扰的维度来看,在人际交谈方面,单亲家庭学生比非单亲家庭学生得分高(单1.91分,非1.79分),存在更多困扰。其它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看,高校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但最根本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拥有和谐人际、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人。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刚刚步入成人阶段,正是社会化快速发展和全面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因此,学校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的目的出发,就应当重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③本研究认为,在总体上,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属于一般困扰程度。但同时应看到,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对这部分学生一定要重点关注,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辅导,做好跟踪观察,加强危机干预,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摆脱困扰,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科差异,培养理工科学生交往技巧
一些学者已经发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学科的差异性,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④有的调查显示文科类学生的人际困扰高于其它专业学生;有的则认为文科生人际交往的自主性较强,在主观方面可能受到更少困扰。⑤本文通过对武汉工程大学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表明,在不同的专业类型中,理工科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最大,人文社科类学生次之,艺术类学生最小。特别是在异性交往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困扰最为严重。相对于人文社科类与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外向、善于表达、情感丰富,理工科专业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而养成了内敛、严谨、务实、理智的个性特征和处世风格,他们更倾向于被动交往,尤其在与异性交往时显得紧张焦虑、局促不安,更容易产生困扰情绪。要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主题心理班会、辅导讲座以及心理咨询等形式向他们介绍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方法技巧和艺术特点,鼓励其大胆实践,逐步减少交往过程中的顾虑,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性。
(三)结合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人际关系教育
本研究表明,大一新生人际交谈困扰最大,三年级学生在异性交往维度上的困扰最大。大四学生的困扰程度在两个方面都最低。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大一新生的人际交谈困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的是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困难,他们因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环境而产生诸多困扰,其内心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被动性特征,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表现出社交退缩。⑥“而社交退缩可能是因为新生来到大学这个新环境中,对他人缺乏了解和信任,会有一定的戒备心理,交往中抱有本能的防御。”⑦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困扰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第一堂课”的作用,突出适应性教育内容,把培养新生的适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人生意义,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新生团体辅导,指导学生以积极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大一是适应期,大二学生则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大四学生对于考研或就业的目标基本明确,同时对人际交往的处理与应对更为成熟,经验更加丰富。大三则是整个大学生活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学业压力与就业担忧彼此交织。同时在这个阶段,随着交往圈子的扩大,男女生之间了解程度加深,性心理更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主动与异性交往,甚至希望收获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但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因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而产生困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因异性交往不当而导致的纠纷甚至突发事件的案例并不少见。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大三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恋爱观、爱情观。
(四)把握女性心理特征,加强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传统观点认为女生具有语言天赋,且勇于展示、善于沟通。因此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大多低于男生。但本调查结果与此相反,认为男女生之间人际关系困扰在总体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交际交友与异性交往两个维度又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更大。这可从女生心理特征来分析:与男生相比,女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动机理想化、交往圈子生活化和交往行为技巧化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交往动机理想化。女生的交往多以情感性动机为主,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排斥有目的的交往,这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的拓展,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二是交往圈子生活化。女生交往范围往往囿于校园之内,多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不轻易拓展到圈子以外,人际交往缺少锻炼机会。三是交往行为技巧化。女生十分重视交往细节,过分约束自己言行,过分迎合角色期待和进行印象管理,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⑧总之,要把握女性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女生文化节、女生风采大赛、女生演讲比赛、女生心理访谈等,培养女生自信、大度、宽容、乐观的性格特点,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建立理性认知观念,帮助她们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注重心理关怀,做好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根据调查,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虽在人际关系行为困扰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交谈维度,单亲家庭学生有更多困扰。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相比普通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而人际交谈上的困扰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因此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关心,又包括实际的经济资助,解决他们实际的生活困难,使他们以自信心理和阳光心态面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有更大的人际关系困扰。在异性交往维度,其困扰也更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过度的呵护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不愿分享等心理特点,而这与建立和谐人际的平等、互利、共享等重要原则是相冲突的,在与异性交往时更容易遭到挫折。因此要教育和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平等对话、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构建平等与尊重的人际关系。
注:
①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86-90.
②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③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5-6.
④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86-90.
⑤喻永红.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6-110.
⑥裴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5):32-33.
⑦付慧娥,邓新洲,喻瑶,张海仓.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0):39-41.
⑧苟萍,陈彤.浅析当代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