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培训:高校非师范类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基于岗前培训教育理论教学的思考

2010-04-04 09:41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应用型

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常熟 215500)

近年来,高校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以下简称高校青年教师)数量骤增,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基本理论和业务培训,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对高校教学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方法和教学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形势、应用型本科教育等知之较少,尚不具备大学教师应有的条件和素质。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群体的教育理论素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育理论培训,作为一项专项性的、校本性培训,是教师培训系统的重要工程,是提高职后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教育理论培训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和结果。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职业训练的主要形式和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旨在使新教师及时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掌握高校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帮助青年教师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5年12月12日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也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已有的实践中,开展教育理论培训往往是高校通行的措施。因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教师道德素养、基于知识传授的理论素养、基于实践指导的技术素养。而在这些素养中,教育理论素养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育理论学习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自主。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教育理论学习的价值认识不足,许多人对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心存疑惑。其实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为教育思维服务的,为教育实践的思考提供理论视角,解释教育实践的疑惑。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的“理论”,不同于教育“规则”和教育“技术”。教育“规则”和教育“技术”是一些关于教育行为“应该怎样”和“能够怎样”的方法性知识,其目的在于直接“指导”和“支持”教育行为,并取得直接的教育效果。而教育理论只是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行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对问题和行为本身进行系统深入的“解释”。[1]教育理论的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在遭遇到教育困境时,从理论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像教育家一样探索,并通过思考和探索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不是人人可以为师,不是只要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问就可以为师,其职业同样具有自身的行业标准和特殊要求,如教师应当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然而,对于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前培养来说,既没有专门培养的院校,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只要在学科专业方面有所成就,都可以自主地直接应聘高校教师,这种完全“开放型”的职前培养模式,实际上属于学科专业独霸的高校教师教育体制,突出了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育教学技能关注不够。[2]因此,必须将高校教师培训纳入到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野中来。

二、开展教育理论培训是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的现实需要

与基础教育学科专业教师培养不同的是,高校教师的引进往往是以其学历作为依据的,注重了教师的学术性而忽视了其师范性。这样就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许多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能力;二是教师的引进、使用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脱节。近几年,许多青年教师晋身高校教师队伍就是依据其学历,而作为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是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而参加的相对简单的、短期的理论学习。因此,他们的教育理论在许多人看来,只是获取资格证书的凭证,不是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又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由于理工科专业没有相应的师范专业对口,造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很多教师非师范专业出身的事实。他们也许在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但对于教育理论知识存在着明显欠缺,因此,急需进行教育理论的补偿性学习。

就教师职业而言,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学原理、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以及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规范等;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3]13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可能具有过硬的本体性知识,而在教育心理理论、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规范等条件性知识及教学实践性知识方面欠缺,由于缺乏师范教育专业训练,使得高学历很难表现出教学的高水平,更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研究活动。

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高等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性、学术性人才而言,是指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一线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一线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确定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第三,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为起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第四,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较好衔接;第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以掌握应用能力为标准。[4]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而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在于其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在于其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教师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是在教育理论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首先就是教师质量的提升,必须围绕教师的知识结构做好教育理论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培训推动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教师层面的转型发展主要包括: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转型,要促使原有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向应用型转变,促使新建专业师资队伍从发展之初就确立应用型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的转型,这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等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一转型主要在于通过实践锻炼、产学研用结合等,对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当前高校教育理论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从1997年开始以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开展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着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教学技能。笔者以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培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观念机制层面的问题。认识不清、重视不足,缺乏专业的培训组织,培训机制不够合理科学。不少青年教师甚至一些管理者都认为教育理论高深莫测或与实际脱节、不实用、不学教育理论照常当教师,等等;缺乏专业性的课程编制,教材知识体系陈旧,上级教育、人事部门规定了培训教材、考试内容等,使得高校在教师培训上缺乏自主权,培训沦为走过场;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培训形式单一、方式陈旧;培训课程偏重学科知识、忽视知识应用与能力提高,不利于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培训目标指向问题。不少高校缺乏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仅仅以通过教育理论考核、获取证书为目的;培训偏重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技能培训不足。三是培训模式的问题。一些高校培训模式比较单一,以应试辅导为指向,划重点、猜题押宝,使得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知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考核形式不够科学合理,题型过于单一,考查机械记忆的内容过多,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主观性题目、结合实际理解应用的内容较少。

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拟提出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从被动接受到自觉主动学习并运用

要确立对教育理论培训的正确认识,纠正高校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营造尊重教育理念、运用教育理论的氛围,使青年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从领导层面看,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领导要在充分认识青年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正确认识教育理论类课程性质及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教师教育理论的培训纳入到教师整体素质体系中,将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与应急措施相结合。从课程建设角度看,要加强高校教师培训专用的教育理论课程建设,整体建构针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教育理论平台,《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力求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培训的特点;要开展高校非师范类青年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并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推广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从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机构、经费)看,要明确校内职能机构或科室(人事处师资科或教务处培训科或教育学院、教育系)职责。2008年11月28日通过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指出:“支持高等教育在教师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方面发挥战略性作用,尤其是提供所需的资金。”因此,要将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作为高校所有投入中最核心的投入,加大对教育理论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培训经费的足额和及时到位。

(二)改变培训目标,从以证书为主要目标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当前高校教师培训多以帮助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为指向的,因而更多具有考证辅导的性质,从而忽略了教育理论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到了职后培养和发展的阶段,本应该重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突出教学专业,彰显教师职业本性。[2]培训目标的不同将会影响教育理论培训的内容及效果,从事教育理论培训的教师要依据高校发展定位研究应用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理论培训。教育理论培训要注意围绕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紧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线。据此,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内容,并着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增强培训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讲授《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时,可以整合高校教师现状,讲清高校教师角色特征、劳动特点、素质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介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思路与教学管理规范等。在讲授《高等教育学》时,要突出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高等教育的价值与高校三大职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校教学过程与原则、教学方法与形式等;在讲授《高等教育心理学》时,要突出当代有影响的教学理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师与教学心理,重点讲清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

(三)改变培训模式,从一次性、单一的岗前培训向多阶段、多元化的培训转变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育理论培训主要依赖于职后的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一次性、单一的岗前培训使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效用产生歧义,认为教育理论培训仅仅是教师管理的一种形式,从而认识不到教育理论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作用。多阶段培训是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反复结合检验的过程,因此,可以将教师发展定位为几个发展期,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教育理论培训内容,以多元化的培训途径或学习方法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综合当前学界对高校教师校本培训形式的研究,主要有岗前培训、研讨班、自我反思与实践、个别指导、课题研究、集中培训、合作交流,还有讲授式培训、参与式培训等形式。高校可以对处于见习期和助教阶段的教师,加强相关专业领域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明确的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要求。目前,教师培养培训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更多的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一些由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升格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利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骨干力量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作用。同时,要改变考核形式和评价方式,教育理论学习不能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的,教育理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育信念的确立和教育行为的改变,是以教师教育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作为其终极价值追求的。因此,教育理论培训不仅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的问题,要倡导参与式培训、引起认知冲突、呈现典型事例和追踪指导,有效解决教师对教育理论“信”的问题。[5]教育理论培训不仅要避免将教育理论考核成绩作为培训的终点,而且要将教育理论考核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之中,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在教师发展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发展。

[1]石中英.教育理论的用途[N].中国教育报,1997-07-03(4).

[2]付八军,冯晓玲.高校教师专业化:何为基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0(5):80-8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来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5]赵娟.教育理论培训要解决“信”的问题[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9):47-48.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