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

2010-04-04 09:41浦玉忠王建明朱明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客体关怀主体

浦玉忠,王建明,朱明珠

(1.常州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常州 213164;2.苏州科技学院 公管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3.苏州科技学院 研究生处,江苏 苏州 215000)

以“学生为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然而,以学生的什么为本?怎样以学生为本?是长期以来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跟进式教育”是笔者自2005年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的有益尝试,现已在部分高校获得了认同,并在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跟进式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内容

(一)“跟进式教育”的基本内涵

“跟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商业管理和公共领域的政府管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管理用语,意指“及时介入,采取进一步行动”、“做进一步处理和完善”,以增强管理效率、提高工作效益,强调目标实施的坚定性、关注的持续性、行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果的有效性。借鉴上述用语,将“跟进”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跟进”即是在目标确立以后,为确保目标高效实现,教育主体及时介入、主动推进和有效促进的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的育人行动。所谓“跟进式教育”,就是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引导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为主线,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社会新形势,不断引导和满足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需要和兴趣,不断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各主体间互动共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主体际平等交往和人文关怀教育,使学生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有用之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简言之,“跟进式教育”就是指“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跟进到哪里”[1]111。

“跟进式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跟进式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为根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跟进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关爱学生的成才需求,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走上“自我独立”、“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成长”和“自我成才”之路。其次,跟进式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平等化和民主化的教育关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和锻炼舞台,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合理需要,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促进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和健康的身心观,成为德才并进、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跟进式教育”的原则是“主动跟进、及时跟进和有效跟进”。“主动跟进”即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世界,以平等友善的姿态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前瞻性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是“以学生为本”精神的本真体现;“及时跟进”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代形势变化的及时洞察,又体现了对学生思想、需要、兴趣的及时把握,凸显教育的时效性;“有效跟进”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和切实可行的举措,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使服务为学生满意,使管理得到学生认可,使活动为学生所喜爱,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跟进式教育”的方法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跟进式教育”的源泉和活力所在。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跟进式教育就是倡导紧跟变革时代,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教改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实效。

(二)“跟进式教育”的主要特征

“跟进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维和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新特征:

(1)主动性。“跟进”不是被动的“跟从”,而是主动追踪、主动关怀、主动服务、主动应对,提倡跟踪前沿、研究热点、关注焦点、解决难点、同步教育、协调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时效性。“跟进式教育”在时间向度上强调及时跟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事物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趋加快,学生兴趣爱好趋于时尚,思想行为不断变迁。因此,“跟进式教育”主张及时跟进社会形势、适时把握时代脉搏、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变化的新动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时代同步。

(3)前瞻性。“凡事预则立”,“跟进式教育”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也不是消极的“马后炮”,而是强调在积极把握与顺应时代、社会、思想等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前瞻性、预见性的教育。

(4)针对性。“跟进式教育”不是盲目的跟随,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方法的教育,强调围绕育人目标,针对时代新形势、针对社会新需要、针对学生新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5)全面性。“跟进式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全覆盖,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空间全面渗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思想政治教育跟进到课堂、宿舍、食堂,跟进到学生家庭和社会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

(6)互动性。“跟进式教育”不是教育者单向的灌输或给予,而是双向的主体际平等交往,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信任、互动交流、教学相长、协同共进。

(7)实效性。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跟进式教育”同样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管用,教育者要确实能使党和国家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使思想教育真正教人求真、引人向善、带人审美。

(8)可持续性。“跟进式教育”不是一时的、一阵的、短暂的跟进,而是立足长远,主张持久的过程性、可持续性教育,努力使教育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三)“跟进式教育”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跟进式教育”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中,业已形成了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为一体的“跟进式教育”内容体系。

(1)教育跟进。教育跟进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进行既高扬主旋律又新鲜生动、既全面发展又尊重个性的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跟进时代主旋律,作贴近时代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跟进学生思想,作以人为本的教育;三是跟进学生成才需要,作务实悟真的教育;四是跟进学生兴趣,作新鲜生动的教育。

(2)管理跟进。管理跟进重在确立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探索一套人本而规范的管理手段,重在为育人实效的提升提供保障。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深入学生,使各项工作有效深入到学生之中;二是管理制度规范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提供规制;三是管理手段亲善学生,管理手段强调人性化、注重法制化、突出主体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四是家校合力跟进学生,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定《学生情况家长通报制度》,建立学生家长联系信息库,把家长纳入到育人体系中。

(3)服务跟进。服务跟进立足为学生解决好后顾之忧,使经济困难学生“吃得饱”、心理困难学生“想得通”、学习困难学生“学得好”。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跟进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二是跟进学习困难学生送辅导,三是跟进心理困难学生送疏导,四是跟进违纪处分学生送帮教,五是跟进学生就业工作送指导。通过服务跟进,有效解决学生难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教育的的实效性。

(4)活动跟进。活动跟进就是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跟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跟进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品质,从中体验人生,提升修养,四是跟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跟进式教育”新思维解读

“跟进式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相对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三大创新:

(一)“跟进式教育”内含交往实践新理念

“跟进式教育”是交往实践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性运用。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作用和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结构的物质活动。交往实践观作为超越传统实践观的新理念,有着几大新特点:其一,交往实践是多极主体性的,无数异质、多元的利益主体构成不同的交往共同体,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其二,交往实践是“主体-客体-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体。从静态结构看,交往实践一方面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从动态结构看,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而且还在主体间发生双向建构和双向整合过程。其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在交往实践中,“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即“主体-客体-主体”框架。任何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必然同时体现并受制于该主体与同一客体背后的其它一极或多极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主体-主体”交往关系。而“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又必然以对象化的客体为中介,客体是主体间必不可少的交往纽带。所以,“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两关系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的,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的“主客二分”与后现代主义的“泛主体论”缺憾。其四,双向建构,双重整合。交往实践既建构交往关系结构,又建构参与交往的主体;既整合交往各极主体的形态,又整合各极主体共同体。其五,交往实践具有系统性。其六,交往实践具有历史性。[2]

在交往实践观视野中,“跟进式教育”既摈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说”的“主体-客体”模式,也突破了“双主体说”的互为主客体模式、“多主体说”的泛主体际模式,以及“相对主体说”的主客体的确定又不确定模式[3],凸显了“主体-客体-主体”的新结构模式,即“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中介)-主体(受教育者)”。在这一框架中,“跟进式教育”是一个涉及多极主体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当教育者面对社会、教材、课堂、活动等一系列教育中介时,一方面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主客关系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以教材、课堂、活动等为中介生成了一极主体与多极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从而使实践对象教育中介始终处在师生的认识和实践关系之中。因此,“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主-客”关系在“主-客-主”关系结构中仅仅是一个片断,在与教师主体相对的教育中介背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学生主体与其相关,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主-主”关系。一极的主体(教师个人或组织)通过教育中介客体的联接,或迟或早、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与多极主体学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所以“跟进式教育”就是主体教育者跟进与学生主体有着影响关系的一切中介因素,展开主体际的对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主体被纳入到了“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框架之中,从而师生成为了平等交往的伙伴。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了合法性,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自然也就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我独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人和自我成才的积极性也由此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可能。

(二)“跟进式教育”体现了有机整体性思维

“跟进式教育”不是分散零乱的教育,而是展示了整体性思维的教育。第一,“跟进式教育”是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于一体的系统化教育。长期以来,“三育人”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如意,究其原因是教师、管理者和后勤服务往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而“跟进式教育”通过“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的一体化实施,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和彼此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始终处在“三育人”的有机网络体系之中。第二,“跟进式教育”是集“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合力教育。以往的教育仅仅是高校的单一灌输教育,“跟进式教育”则不是由高校唱独角戏,而是通过跟进时代社会的新情况、跟进家庭教育,把与学生相关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都纳入了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区。第三,“跟进式教育”是集“理论与实践”、“他律与自律”、“内化与外化”教育于一体的多层面教育。“跟进式教育”既强调理论上的跟进,紧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也突出实践上的跟进,跟进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加强各种人生体验和能力锻炼;既倡导跟进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规章制度上的他律教育;也主张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自律教育,以及紧跟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想上释疑解惑、心理上疏通引导,通过知、情、意、行过程,达到将真善美内化于自我并外化于社会的目的。第四,“跟进式教育”是集“生活”、“学习”、“交往”于一体的全程化教育。“跟进式教育”倡导跟进学生的生活,融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跟进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求知好学的需要,给学习困难学生送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跟进学生交往,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互助关爱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诚信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无形的日常教育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跟进式教育”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这种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理路,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全新视界。“跟进式教育”就是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跟进到哪里。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尊严与情感、需要与个性、自由与权利等的满足与发展;也强调了“文”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教育中,必须以“文”化“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确立终极关怀。“跟进式教育”为了确保“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坚持将人文关怀与制度关怀统一起来,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跟进”、“管理跟进”、“生活跟进”和“活动跟进”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人文关怀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跟进式教育”强调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有机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关心学生的现实合理的生活需要、兴趣爱好的满足;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精神需求、人生理想和生活意义的引导,引导学生实现从功利主义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在的生活关怀走向学生内在的终极关怀。

三、“跟进式教育”的借鉴意义

“跟进式教育”展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对当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难以摆脱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简单当做是单一受教育的被动客体,因此,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教育成为多年来主要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跟进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交往实践观,构建“教育者(主体)-高校教育殿堂(客体)-学生(主体)”的教育框架,全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主体性,使高校这一教育的殿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互动共进、协同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到何种程度和水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提升到何种程度和水平。

(二)加强系统性设计,注重过程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固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如果没有系统化、整体性的思考和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成效。“跟进式教育”之所以在江苏部分高校行之有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构建了一个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到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养成规范教育,从理论教育到课堂内外的实践和活动教育,从管理者的制度跟进到后勤部门的服务跟进,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化教育,从而才能避免零乱、盲目、随意和低效的不良后果。当然,教育的系统性仅仅是提供了教育高效的可能性,如何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必须注重教育过程的跟进,实施全程教育。目前,高校的短视性、临时性、应付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还是随处可见,而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理想目标教育到行动方案的设计,从人生生涯的规划到实施,以及评估反馈和修正完善等各个环节与跟进教育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尽快从消防式的末端治理转向过程跟进式教育的全程治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引领提升,弘扬人文关怀

“跟进式教育”的活力来自创新,其本身就是理念创新的产物,并由工作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到具体举措的创新,主体际交往理念、体验式、对话式、批判式、情境小品式和调研式等教育方式、师生键对键的网络和短信跟进手段等,对激励学生成人成才的自主、自觉和自为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人求真、劝人向善、引人赏美则是思想真挚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向度。在物质主义日益盛行、人文缺失愈来愈重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振臂一呼,把人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有机统一起来,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基础,以理想信念、人身幸福、生命价值等人文关怀教育为指引,引导大学生把自我成才与复兴中华相结合,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可靠、思想进步、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能力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韩晓庆,浦玉忠.“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5).

[2]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153-157.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4-35.

[4]宋劲松,王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21-25.

猜你喜欢
客体关怀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