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

2010-03-22 16:10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休谟唯物主义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约翰·洛克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从而为他赢得在欧洲哲学史上盛誉的是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在他的巨著《人类理解论》中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认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历史追溯。第二,十七世纪的英国——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形成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洛克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语言的分析与批判。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因此,文中把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认识主题能力的分析;(2)观念知识的探究;(3)语言的理解分析。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2)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发展的影响。(3)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康德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洛克;认识论;基本思想;影响

三、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一)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

洛克唯物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发展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

1.贝克莱与休谟——英国经验论的终结。洛克的认识论对近代哲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贝克莱突出地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问题,并由此把洛克的经验主义由唯物论转向唯心主义。休谟从洛克认识论中的不可知倾向出发,建立了一个哲学上不可知论的完整体系。贝克莱和休谟都渊源于洛克,都是属于经验主义的立场的,因此,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标志着英国经验论的终结。贝克莱的认识论是从洛克的经验主义出发的,即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

可见,洛克的认识论中存在着某些不可知论的倾向。休谟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对洛克上述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休谟看来,从洛克关于认识不能超越我们的感性观念一步,实体不可知的原则出发,我们是无权讨论实体是否必然存在的问题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我们心中的观念与客体的“必然联系”的感觉印象。因为,我们从经验中只能知道感觉经验,即知觉,只能看到知觉之间的关系,而看不到知觉和异于知觉的东西,即外物的关系。他说:“心中除了知觉以外既然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存在,……;因此,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想像或形成与观念和印象有种类差别的任何事物的观念。”[41]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我们对实体是否必然存在是不可知的。休谟还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不知道物质实体是否必然存在,而且也不知道精神实体是否必然存在。因为在休谟看来,所谓实体观念不是别的东西,仅仅是各种特殊的综合体。所以,没有必要假设这些特殊的观念被一个所谓的实体所支撑,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实体。休谟写道:“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42]按照休谟的观点,除了知觉,是否有物质或精神的实体,这是无法知道的。这样,休谟把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把人类的认识限制在知觉的范围内,从而走向了不可知论。

(二)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

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十七世纪经验派和理性派哲学中的合理思想的结果,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以洛克为代表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结果。这表明,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伏尔泰认为一切观念都是感官后天获得的。伏尔泰以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为武器并反对教会的至上权威,否定神的启示和奇迹,否认灵魂的不死。同时,他还和洛克的另一些追随者一样,信奉和宣传自然神论,竭力取消传统宗教所信仰的人格神对人间事务的干预。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是资产阶级地理学派的创始人。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当时表现出了反对把国家、法律归之于神的神学观念的进步倾向,因而也一度是反封建专制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是孟德斯鸠片面夸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而无视社会物质经济生活发展的作用,仍是不正确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斗争中,还有一支反神学反封建的劲旅,这就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他们的理论的直接来源主要是十七世纪经验派洛克和理性派笛卡尔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43]具体地来说:在本体论上,法国唯物主义者批判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吸取了他的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并把它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体系;在认识论上,他们则主要是师承了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洛克的哲学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借助于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批判了封建神学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他们还把洛克的经验论运用于观察社会生活,并力图从中导出革命的结论。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主要有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他们对洛克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他们努力清除洛克哲学中的消极因素,进一步论证了认识起源于感觉的唯物经验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则是努力挖掘洛克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并用它来论证革命的思想。一方面,他们努力清除洛克哲学中的消极因素,从而更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他们都抛弃了洛克关于两种经验的说法,认为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观念包括各种抽象的甚至虚幻的观念都是由感觉形成的。孔狄亚克指出:“只承认一个来源,要更确切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反省的原则只不过是感觉本身,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其说是观念的来源,不如说是观念借以从感觉导出的途径。”[44]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比较科学地、紧密地联系外界事物来论述感觉。他们努力地挖掘洛克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并用它来论证革命的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是爱尔维修。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并把它运用于观察社会生活,为他的革命理论作论证。依据洛克的观点,爱尔维修认为,感觉是沟通主体与客体,即思维与存在的桥梁,是二者联系的中介。正是通过感觉,人类才得以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而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据此,爱尔维修得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结论以及“意见支配世界”的命题。

(三)洛克经验认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1.康德——洛克经验论的继承与发展。康德最重要也是最为深刻的思想是他头脑中闪烁着关于人类认识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光芒,这是一场诸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类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断启迪着后来者在人类认识的领域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康德哲学中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受到了来自洛克对主体能动性思想不自觉研究的影响,而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对洛克哲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首先,康德发展了洛克关于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思想。洛克认识论中丰富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似乎已经向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暗示,完全可以用主体性原则改造近代经验论,并使之与唯理论相融合,从而开辟出知识论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正是在洛克的影响下,而确定了自己的哲学任务:论证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批判地考察和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即对“求得一切知识的那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45]康德反复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方面。知识是由两种成分配合而成的,一种是外来感觉提供的杂乱无章的质料,这是主体的被动感受,一种是主体内心的有条理的能动形式,二者缺一就不会有知识。这就明确地强调了主体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康德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性不仅在知识的构成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康德关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次,康德发展了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思想。康德也像洛克一样重视感觉经验,并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康德承认认识客体的客观实在性;承认客观实在的可知性;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些正是康德驳斥笛卡尔和贝克莱把事物看成观念本身的唯心主义以及反对休谟否认人的认识客观性与确实性的怀疑论,进而为他拥护洛克的反映论而提出的有力论据。

可见,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康德继承和发展了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思想。但是,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脑先天地所固有的,不仅不是从经验中来的,而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这样,康德又把自己的哲学引向了唯心主义。这说明,康德的哲学具有调和的性质。

2.费尔巴哈——洛克经验论的深刻化。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的过程。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批判了唯心主义,从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在转为唯物主义者后,在认识论上,他几乎是重复着洛克的认识论了。如:“凡是存在于理性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存在于感性知觉中的。”[46]在这里,费尔巴哈直接引用的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孔狄亚克在《试论人类知识的起源》中的论述。而孔狄亚克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发展了洛克的观点。”[47]

可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洛克的唯物经验论在血缘上具有继承的关系。但是费尔巴哈的感觉论要比十六——十八世纪的唯物经验派哲学更深刻化了。首先,费尔巴哈在理解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前进了一步。他强调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经验,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上。感觉经验只有提高到思维,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反过来,“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而终止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48]感性是理性的基础,是理性通向客体的可靠的门户。其次,费尔巴哈明确提出,感性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他指出:“世界只对于开放的头脑才是开放的,而头脑的门户只是感觉。在费尔巴哈看来,感觉虽有主观性的一面,但它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就包含了客观的内容。比如,渴的感觉是主观的,但是,渴的感觉正是体内水分不足的反映。

此外,费尔巴哈赋予了感觉论以人本主义的含义。他认为,人并不是完全像使用一种外在工具那样来使用他的感官,相反,人的感性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身就是由他的感觉和感官所构成的;人的感性、生活、实践可以解决那些理论所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费尔巴哈的这些思想虽然比十六—十八世纪的唯物经验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并未真正解决感性与理性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关系,而往往把理性降低为或归结为感性的东西。他所说的实践,有时是指感性直观,有时是指经验事实,而更多的是指人们满足个人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即对物质享受的卑污的追求。可见,费尔巴哈心目中的实践,并不是指社会实践,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主观改造客观的活动,而是主要指人的生理活动,利已主义的活动。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费尔巴哈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又并未超出经验派哲学的基本立场。(续完)

注释:

[41][4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2页、262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0页。

[44]北京大学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90页。

[45]《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1957年蓝本,第3页。

[46]转引自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48]转引自冒从虎等主编:《欧洲哲学史》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348页。

[1][美]格瑞特·汤姆森.洛克[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阿龙著.约翰.洛克[M].陈恢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4]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陈启伟.西方哲学论集[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8]李培湘,等.西方哲学史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李武林,等.西方哲学史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10]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金羽.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金羽.马克思主义创立史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13][美]梯利著.西方哲学史[M].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英]洛克著.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9]齐世荣,等编.近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0]北京大学,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二、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英]I.柏林,著.启蒙的时代[M].孙尚杨,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3]北京大学,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列宁全集[M].第15,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6]列宁选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7]莎士比亚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8]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9]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1]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李文)

Basic Thoughts of Locke Epistemology and Its Influence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John Locke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a synthesizer of western modern empiricism. His thought was extremely abundant,and his thought of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earned great fame for him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Locke described his thought of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in his work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mainly included two respects.Firstly,Western European philosophy from the middle 15th century to the 16th century: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This period is named as Renaissance that the great brilliant era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Secondly,17th century Britain:the fertile soil that the forming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As the master of British empiricism,the forming of Locke's theory had deep historical origin,grew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apitalism.The determinacy of knowledge is the masterstroke of Locke's epistemology.Locke thought that seeking clear,definite knowledge was not available while only depend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ous or the concept,but turning to the criticism and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The purpose of John Locke's discussion on the determinacy of knowledge lied 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terministic of life.So,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1)Analysis on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me;(2)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knowledge;(3)Comprehension and analysis of language.The influence of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to western philosophy embodies in mainly:(1)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ritish empiricism.(2)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France Enlightenment and the 18th century France materialism.(3)Impact o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Kant and Feuerbach's philosophic thinking had all been impacted by Locke's empiricism epistemology in various degrees.

Locke;epistemology;basic thought;influence

B561.24

A

1008—7974(2010)07—0046—04

2010—04—03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休谟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休谟自然主义的两个面向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新休谟及其实在论的因果观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