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2010-03-22 16:10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墓群集安高句丽

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吉林通化134002)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吉林通化134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2009年出版的第二版共32卷。其中第7卷关于高句丽的条目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有资料与常识性的错误,也有将存在争议没有取得共识的某些意见误当成定论的问题。同时也遗漏了申报世界遗产以来所公布的考古新成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2009年3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第七卷292页“高句丽”,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以下引用此书条目只标明页和条)篇幅不是很大,却存在明显的错误和误释。由于此书发行量大,影响面广,亟需作出正确的说明。

一、资料与常识性错误

1.第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写道:“前1世纪,朱蒙在辽宁桓仁一带建立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琉璃明王伊夷模移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迁都平壤。”此段文字史实与时间是准确的,琉璃明王的名字是错误的,《三国史记·卷十三》《高句丽本纪第一》记载:琉璃明王“讳类利,或云孺留,朱蒙元子,母礼氏”。很明显,琉璃明王的名字不是“伊夷模”。《三国志·东夷传·高句丽》记载:“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宫死,子伯固立。……伯固死,有儿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模。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伊夷模死,立以为王,今句丽王宫是也。”①由此可知,伊夷模是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的名字,其在位时间为公元197~227年。而琉璃明王是高句丽第二代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9年~公元18年。两位高句丽王年代相差久远,却将其王号和名字混为一谈,这种常识性错误是不应该出现的。

其实,只要仔细核对一下前一页(第292页)就会发现前后的矛盾。“建安二年(197)公孙政权与高句丽发生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三年,高句丽复兴,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丸都城),修建大型宫殿。九年,公孙康乘高句丽统治者争夺王位之际,出兵东向,攻破其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东迁。”很明显,新王伊夷模生活在建安二年(197年),与生活在公元3年的琉璃明王根本就不搭界。

2.第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写道:“积石墓流行于3~5世纪,封土墓与积石墓并行交叉出现,盛行于6世纪。桓仁墓群时代较早,均为积石墓。集安墓群时代较晚。”这里边有两个考古常识的问题。一个是积石墓流行时间问题,另一个是集安高句丽墓葬的年代问题。关于积石墓流行的时间,考古学界一直认为高句丽积石墓在高句丽建国前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高句丽晚期。集安市博物馆多年从事高句丽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学者认为:高句丽积石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无圹积石墓和积石石圹墓,年代约为高句丽建国前后。第二阶段为积石石圹墓,年代约在公元2世纪至4世纪。第三阶段为积石圹室墓,年代约公元4至5世纪前后。第四阶段为积石石室墓。[1]202-203很明显,积石墓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是其流行期。3~5世纪显然是将其流行期缩短。另外,上引著作中是以集安高句丽积石墓为例的,其第一阶段无圹积石墓和积石石圹墓与桓仁境内的高句丽墓葬年代相近。因此说“集安墓群时代较晚”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另外,“桓仁墓群”、“集安墓群”是两个非考古学概念,很不准确。桓仁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句丽墓群有“大高丽墓子墓群”、“上古城子墓群”等。集安列入国家和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句丽墓群有“洞沟古墓群”、“良民墓群”、“秋皮墓群”、“石庙子墓群”、“肖家沟墓群”等。

3.第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写道:“王室、贵族的封土墓构制宏敞,坟垄高大,其中有不少精美的壁画。集安的壁画墓除一座为积石墓外均为封土墓,年代从4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考古调查与发掘的资料表明,“集安的壁画墓除一座为积石墓外均为封土墓”的结论是错误的。集安洞沟古墓群已发现高句丽时期的壁画古墓36座,其中封土石室壁画墓27座,积石石室壁画墓9座,这9座墓是禹山墓区1041号墓、3319号墓,山城下墓区折天井墓、725号墓、795号墓、798号墓、1405号墓、1408号墓、1425号墓。[2]46-61

二、存在争议的问题

1.第292页“高句丽”词条写道:“据中国文献和清光绪六年(1880)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东发现的《好太王碑》记载,传说高句丽的始祖朱蒙(即东明,又称邹牟)‘出于夫余’,又说‘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中国正史记载“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见于《魏书·东夷传·高句丽》。“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见于《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词条中并未见有《好太王碑》之记载。

关于好太王碑发现时间上个世纪初就存在着四种说法:第一,同治末年说。这是刘承干1922年在好太王碑文著录跋语中提出来的:“此碑(系指碑文拓本)同治末年始传入京师,吴县潘文勤公祖荫先得之。”[3]

第二,光绪元年说。1918年顾燮光著录好太王碑发现情况时写到:“戴君葵甫为余言:好太王碑在奉天省辑安县东门外十里将军墓南里许。光绪元年开垦东边荒地始发见。”[4]

第三,光绪六年说。1909年叶昌炽《奉天一则》印行(1901年前后写成)。提出,好太王碑系“光绪六年,边民斩山刊木始得之。”1923年,欧阳辅著文,采用叶昌炽之说,“光绪六年,边民斩山刊木,始得发现。中土乃有拓本。”②

第四,光绪初年说。1925年,张延厚在好太王碑跋语中提出:“此碑在奉天省辑安县鸭绿江滨,历代金石家未有著隶。胜清光绪初,吴县潘郑安尚书始访得之。”③1930年成书的《辑安县志》采用“光绪初年”说。

1984年,王健群先生根据文献和现场调查提出“好太王碑是在光绪初年(元年或二年左右)为章樾书启、金石爱好者关月山所发现”。[5]61985年刘永智坚持“光绪六年说”,仍以叶昌炽、欧阳辅的看法为依据。[6]他们认为好太王碑的发现者都是关月山,而关月山是光绪三年(1877年)夏到达怀仁县的,光绪四、五年好太王碑被火焚烧。另外王志修在《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中明确指出:“我皇驭宇之三载,衽席黎首开边疆。奇文自有鬼神护,逢时不敢名山藏。伐林架木拓碑出,得者宝之同琳琅。”应该是光绪三年好太王碑被怀仁书启关月山发现。基于此种情况,词条中光绪六年好太王碑发现的说法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

2.第292页“高句丽”词条写道:“王莽时,令高句丽王驺发兵朝廷征匈奴,驺不受命,以兵攻辽东,杀王莽辽西大尹,后驺被莽东城将严尤诱杀,并贬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汉书·王莽传》中并无“高句丽王驺”的提法。原文为“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王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无论是中国正史还是朝鲜史书当中均无“高句丽王驺”的提法。词条完全违背了历史著述的写作原则。

关于高句丽诸王世系,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以《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为依据进行讨论研究与著述。1980年前后东北史家张博泉、顾铭学对《三国志》、《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诸王进行考证,提出一些新的看法。[7]1994年吉林大学魏存成公布了高句丽王世系表,其中前三王为邹牟王(-37~-19)、儒留王(-19~18)、大朱留王(18~44),与好太王碑所记前三王是完全一致的。邹牟王,《三国史记》记为东明圣王,名朱蒙、邹牟、众解。儒留王,《三国史记》记为琉璃明王、孺留王,名类利、孺留。大朱留王,《三国史记》记为大武神王、大解朱留王,名无恤。后来出版的《高句丽遗迹》[8]19、《中国高句丽史》[9]123、《简明高句丽史》[10]42中的高句丽王系表基本相同,高句丽705年传28王中并无“高句丽王驺”在其间。

《三国史记》对高句丽诸王的记载也许还存在着某些值得推敲研究的地方,但是它是唯一留下高句丽诸王世系的史书,至今学者们仍以其为依据来撰写高句丽史书的。它的可信性已被好太王碑文记载所证实。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第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建立的墓碑,记录高句丽建国史事和好太王的一生功业。是好太王生前提出的,长寿王及臣民对碑文是完全认可的,也是我们作为信史的重要资料。

高句丽前三王所经历的时代是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至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莽时期已在其间,好太王碑中并无“高句丽王驺”之记载,应视为不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2002年以来,某些学者对于《汉书·王莽传》中征高句丽兵伐胡一段的解释中,力主“高句丽侯驺”,是被《三国史记》作者篡改或遗漏的“高句丽王”,这一论点曾引起一些学者的批评和反对,其主要证据为好太王碑文与相关文献的记载。如果我们把所谓“高句丽侯驺”是高句丽某王或邹牟王的观点,作为一种新看法进行讨论是可以的。当这种观点还没有被大多数学者认可,还没有成为通说之时,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显然是不妥当的。

三、应收录世界文化遗产的新成果

2004年7月1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项入选标准中的第一至五项,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估结论写道:

标准一:高句丽墓葬的壁画和构造是表现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标准二:高句丽王城是早期山城的典范,为后世周边文化所效法。高句丽墓葬,尤其是一座墓旁重要的石碑和长长的碑文,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尚未产生文字的高句丽文化的重要影响。高句丽墓葬壁画所体现的艺术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受其他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实例。

标准三:古代高句丽王城和王陵是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特殊见证。

标准四:国内城和丸都山城所代表的都城建筑体系影响到以后高句丽政权的都城建设;高句丽墓葬也为石造墓和封土墓的演化提供了杰出的范例。

标注五:高句丽王城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岩石、森林、河流等自然界的完美结合。[11]4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中包括43处文物遗迹,其中1处在辽宁省桓仁县,42处在吉林省集安市。申报中我国提供了4部大型报告集:《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集安高句丽王陵》[12]。其中收录了近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最新成果。这些都应该收录进《中国大百科全书》。

注释:

①以下所引正史皆为中华书局版。

②欧阳辅.高句丽好太王碑,收入《集古求真》.

③张延厚.跋语,收入《辽东文献征略》.

[1]孙仁杰,迟勇.集安高句丽墓葬[M].香港:亚洲出版社,2007.

[2]耿铁华.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承干.海东金石苑补遗[M].

[4]顾燮光.梦碧簃石言[M].

[5]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6]刘永智.好太王碑的发现及其他[J].社会科学战线,1985(1).

[7]张博泉.高句丽史中的若干问题[J].吉林大学讲义稿.顾铭学.魏志高句丽传解说[J].学术研究丛刊,1981(2).

[8]魏存成.高句丽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0]孙玉良,孙文范.简明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1]吉林省集安市文物局.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M].丸都山城[M].集安高句丽王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星华)

Explanation of Misinterpretation of Gaogouli Lemma in New Edition of Encyclopedia of China

GENG Tie-hua
(Institute of Gaogouli,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a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encyclopedia,also is one of several larger encyclopedias in the world.The second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9,a total of 32 volumes.There are some obvious mistakes on the lemma of Gaogouli in volume 7,namely,the errors in data and common sense,some controversial views there is no consensus are viewed as the last words,also omit new archaeological results since the declaration of world heritage.

Encyclopedia of China;the lemma on Gaogouli;misinterpretation;explanation

K281/288

A

1008—7974(2010)07—0001—03

2010—04—14

耿铁华(1947-),吉林扶余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墓群集安高句丽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
烟台日头泊元代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