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涛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
郝涛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后新增设的一门必修课。本文从这门课的课程性质、特点与教学目的入手,从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变更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阐述,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上好这门课,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功能。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门课程面临如下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高校非专业公共课的消极抵制,这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生存在被国家“极度重视”、被学生“极度轻视”这样的对比鲜明的的夹缝中;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独有的个性问题,一是表现在教学难度上,高等院校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系统学习过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大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难度;二是这门课程课时少而内容多,其中课时仅为32学时,但内容却囊括1840年至今的历史;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在纯史学层面阐释一人一物和一时一事,而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凸显学生接受难度较大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教化功能,也即基于对国情和国史的了解,围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论证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我们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革新。
教学内容专题化就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对“纲要”课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与再加工”,根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建构起有效的教与学的内容体系与框架结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专题化是实现“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工作基础和着力点。
(一)应注意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就是党的十五大总结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拯救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历史,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切实把握好这个主题、主线,向大学生阐明主题与主线的相互关系,是开好“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前提。
(二)专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政治理论性
《纲要》课既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历史课,但政治理论性是它的灵魂。它所承担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育的功能,而是鲜明的、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提炼、设计专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突出政治理论性这个灵魂,紧紧围绕如何使学生既能够比较好地学习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把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又能在了解国史国情、培养正确的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来设计专题。
(三)专题的设置应注意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主要问题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缺乏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为此,实施专题教学时,需要注意设置专题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首先是各专题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讲清楚教学的主题、主线。其次是各专题本身也要有相对独立性,紧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展开讲授。这就要求专题设计必须打破时空界限,不能完全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安排内容,而是围绕所阐述的问题,整合章节内容,灵活使用历史材料,使专题讲授呈现整体性和延续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造宽松、民主的环境,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现,敢于标新立异,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措施。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必须周密安排。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课程任务较多,学生不可能花或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去提前预习《纲要》课程,这就使传统的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准备资料的讨论方式显得不合实际。所以《纲要》课教师可以在课上用多媒体将和讨论题目相关的,比较典型的支撑资料展示给学生,但要注意阅读时间;同时,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选讨论题目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具有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时刻注意将学生的讨论范围控制在课程内容之中,不能漫无边际,以及要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总结,纠正某些学生的不正确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方式和原则。
(二)实践教学法
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片面追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偏重于说教式的课堂理论教学。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老师只能按照固定的教案去进行教学,既远离历史,又脱离现实,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教学疑点,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因此,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贴近真实的历史,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根据《纲要》的特殊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延伸,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纲要”课教学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理论讲授过于枯燥,单纯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学生易于疲倦,学习兴趣不高。对此,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多种课堂教学方式交替使用。
(一)多媒体直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在“纲要”课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它强大的功能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紧扣《纲要》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插入历史图片、漫画,适当放映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教育价值高的纪录片和专题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静动结合,形成视听立体、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同学们在充沛的信息量中学习和思考,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有时一段精彩的视频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它甚至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但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避免把屏幕变成单纯字幕,另外还要十分恰当地处理好影音资料的应用问题。首先,教师在做课件之前,应认真搜集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然后仔细筛选,确保所选材料能够很好地支撑相关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所选资料要以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视频和图片为主,以一些历史见证人和历史专家的叙述和点评为辅。其次,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观看某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分析或以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找到影音资料,我们要简而精紧扣教学内容选择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可滥用,不宜太长,也不能看到影音资料就播放给学生看,那样会打断教学思路,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而,多媒体必须是在教学内容需要的时候恰当运用。
(二)融区域特色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纲要》课真正讲得生动、学生爱听又能较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还可以考虑把各自地方的区域特色引入教学活动,即充分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实物、实例(如参观历史展览馆、历史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组织开展教学。这种社会实践性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使学生“零距离”地触摸和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激荡、发展变迁,启迪他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珍视现实和展望未来,更积极地寻求与历史精英人物崇高的价值观念的共鸣,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应同全国所有的高校德育工作者一道,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课程性质、把握历史知识讲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走进这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历史殿堂,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完成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3]张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
[4]李良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闻礼)
G642.0
A
1008—7974(2010)07—0111—03
2010—04—10
郝涛(1981-),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