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师生教学能力体系探析

2010-03-22 16:10宋志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师生教学内容评价

宋志英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新课程理念下高师生教学能力体系探析

宋志英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体现时代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明确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结构。

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专业化;高师生;教学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是从事教师这一专门化职业所必需的核心能力,是高师生所应具备的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水平高低、决定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处在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高师生来说,其教学能力如何将对未来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之所以开始重视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研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这种职业要成为像医师、律师那样的专门性职业,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具备自身的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而教学能力则是专业素养的核心成分。第二个原因是目前正在我国全面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其专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研究,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解构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而社会学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学交往能力和教师自我继续教育能力等。在教育实践中,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又存在着区别。所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所提出的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相差甚远。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高师院校应培养师范生的哪些基本的教学能力?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结构

课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对教师而言,课程是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在课程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之后,其专业素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样要作相应的改变[1]。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有关教学能力结构研究成果,我们把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结构框架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教学选择能力、教学整合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一)教学选择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2]在此次课程改革进程中,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学校更大的课程选择自由,同时学校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的采用由教师自行决定。因此,在众多的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等成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所以,新课程使选择成为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尤为重要一环。

所谓教师教学选择力是指教师为教学设计而做的教学资源选择的能力,这里的选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对外界的教学信息资源仅是简单的复写和攫取,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解基础上的加工和重新建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选择等[3]。

1.教学目标选择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具体学科和学生特点、教学的具体条件而制定的,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在不同地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条件,所能实现的课程目标就要有不同层次。即使是教学材料提供了教学目标,教师仍必须决定哪些目标最适合于他的学生。统一的模式、划一的目标就不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对现有条件的判断能力和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综合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从整体上驾驭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条件。

2.教学内容选择能力。教学内容选择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进行适度的改编、拓展和开发,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选择能力。详细来说,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原有的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技能结构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工作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所选定的方法能够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获得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方法总是要与一定的教学手段相配搭,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没有一种万能媒体,也不存在一种适合于各种学科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媒体,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够用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

(二)教学整合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整体的,其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使各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教学合力,以达到目标的过程。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狭隘地固守本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以单调的“灌输”为主;教学程序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不断地变得死板、机械、沉闷。为了克服封闭式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课程整合的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织构成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他们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于实施教学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4]。

我们将教学整合理解为将教学中不同的因素如内容、方法、策略以及环境等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期更适合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据以上教学整合概念的理解,我们把教学整合能力看成是一种活动或规划性活动过程,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5]。其主要体现为:

1.教学策略的整合。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不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只有多种教学策略合理整合,才能发挥各种策略的优势,使之最优化。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化,为整合运用提供可能和必要。尤其现代的教育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媒体化、虚拟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使学生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现代的先进的教学策略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但如使用不当,缺乏优化整合,教师还是过多地考虑运用方法、手段帮助自己教,最终先进的东西也只是先进的“灌输”工具而已。所以,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去加以整合,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从而使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2.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整合。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整合;把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整合;把特定学习与已有知识经验、时代背景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还要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同时,还应不断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关系整合,关注人生阶段发展与整个一生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3.教学环境的整合。在构成课程“生态系统”的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元关系中,应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找到对各方面都适宜的平衡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学环境的整合,就是搭起教学各种因素交合的平台,让学生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体会追求之乐、成功之乐、审美之乐。在这种美好与快乐之中获得知识与智慧,成为一个情性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三)教学沟通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6]。”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性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因此,教学的实施本质就是以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相沟通的过程。我们认为,所谓教学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话能力、学习指导能力和课堂协调能力[7]。

1.教学对话能力。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活动。其实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具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渴求发展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对话活动,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通过对话,教师不再是单向的言说者,学生也不再是沉默的听者,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这对于“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对话主要通过支配性的媒体——语言来实现的。当然并不排斥非语言的媒体。

2.学习指导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要有能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善于树立学生中的学习榜样,总结推广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因此,若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真正学会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学习指导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课堂协调能力。在教学沟通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性格、水平、兴趣各异的学生。为了保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将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进程,一方面要协调好自己的教学情绪,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轻松、合作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与学协调发展。

(四)教学评价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8]。”也就是说,要从以前那种注重终结性、以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综合性、发展性、多元化、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是客观全面的、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判断。狭义上的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即学生的学习评价。广义上的教学评价除了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还包括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对自己教和同行教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发展作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2.课程评价能力。所谓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通过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主要指学生)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对学校课程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能力。

3.自我教学评价能力。自我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主要包括教学选择、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检讨与反省,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品质的能力。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通过自我评价,不但可以培养教师成为实际的反思者,更有利于整个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

4.同行教学评价能力。即听课和评课能力,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听课和评课能力是高师生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课和评课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听课人员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了听课人员自己教学能力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因此,培养高师生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应当成为职前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和经常性内容。

(五)教学创新能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我国的中小学都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谓教学创新呢?傅道春教授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程序安排,而是创造更适于自己特点和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教学模式。”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学创新是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出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学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它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各家的观点,本文认为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准备开始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9]。具体的说,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启发学生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个性的多元解读,而不是机械地将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原样转述给学生。二是对于教材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开展学习活动。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大胆的合理的舍弃,适当开发和利用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勇于摆脱教材的权威性,善于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框架和内部结构,勇于怀疑教材,向教材挑战,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和意识。四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开展行动研究的能力。教师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教育行动研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邓银城.简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改变[J].孝感学院学报,2008(03).

[2][4][6][8]钟启泉,崔允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宪平,唐玉光.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J].集美大学学报,2006(03).

[5]钟宏桃.略论教师课程整合教学能力[J].广西教育,2003(12).

[7]郭萍倩.论课程改革视野下发展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重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9]毛晓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J].甘肃科技,2008(10).

(责任编辑:卞实)

G658.3

A

1008—7974(2010)07—0105—04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jyxm125

2010—05—14

宋志英(1970-),女,吉林梅河口人,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师生教学内容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麻辣师生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