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2010-03-22 15:37杨勇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广西南宁530003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杨勇(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广西南宁530003)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杨勇
(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广西南宁530003)

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共享知识。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具有交往主体的相互性、交往身份的对等性、交往过程的开放性、交往活动的实践性四个基本特征。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性;对等性;开放性;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之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实践,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架构,通过审视思政课教学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提出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期推动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性活动,这一活动通过师生教学互动的交往实践得以完整表现。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教与学作为教学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双向活动,处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基于共享知识的相互需要分别承载着教与学的主导角色,分担教与学的双向任务,构成一个对等尊重、教学相长、各抒己见的教学共同体。从教学任务分工来看,教师是实施思政课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传授对象,是传承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领悟知识的自我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意识对象,是承传知识的领悟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筑起以知识的传授和领悟为交往载体的交往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交往共同体统一于师生互动的师生共同体之中,在此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个体,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与构建者,相互承认对方的尊严与价值、品质与能力。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与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个体的个性与人格无法独自生成和实现,它只能通过教学实践的师生交互活动以相互承认而得到实现。因此,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双向的教学交往与实践活动形成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以师生个体多样性与差异性需求为前提,强调教学活动的对等尊重和广泛参与;它在承认师生皆是具有合理选择个体生活目标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双方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自主表达;它在承认师生个体自我反思价值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活动的自由交流与批判机制;它在承认个人合理自决的基础上,强调师生之间对等的良性互动与持续合作。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即对象性实践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依赖于其施教对象(学生)的关系;学生领悟知识的对象性活动关系则是一个依赖于其传授对象(教师)的关系。在师生交往共同体中,对等师生双方因教与学的分工需要被置于相互依赖的承认关系之中,以知识为媒介对接起来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关系,是通过自身对对方的关系得以实现和表现的,在本质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共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抒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在和谐交往中,师生之间彼此对等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而不必诉诸压制与顺从的关系。

从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来看,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师生交往主体的相互性;二是师生交往过程的对等性;三是师生交往环境的开放性;四是师生交往活动的实践性。

二、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相互性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相互性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彼此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基于共享知识的需要而相互依存性地交往。在相互承认的师生之间,彼此规范的自我形象皆取决于对方持久而稳定支持的可能性,师生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个体人格在构成意义上对他人承认的依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双方首先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与价值体系来观察和评判对方,但是随着师生教学交往逐步深入,师生个体的认知则是由双方共同参与建构。因此,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不是单向的对象性活动,而是师生双方都参与的相互支持与持久合作的双向教学活动。

在师生共同体中,任一单向主体都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师生关系构建和发展的意志与能力。师生双方不仅应将自己而且应将对方置于相互性立场,通过对称性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来换位思考双方的观念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性是师生互动的内在动因。师生双方都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探寻对方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程度与范围,然后将此纳入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当中,以实现师生双方共享知识的相互需求。在交往过程中,相互性是教师与学生的作用界面,是动态的变化性与不确定的统一,从而使得师生双方普遍存在着对称性的交往立场和交往行为。在师生交互活动中,当相互性较高时,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集体互动,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当相互性很高时,师生彼此之间则具有较高的支持意愿,双方都可以在其中获得较深的见识和了解。因此,师生交往的相互性使得双方的交互行为不仅不泯灭各自的独特性,而且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彼此独有的特征和能力。

三、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对等性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对等性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彼此双方是作为对等而非压制的交往个体而相互支持、合作与交往。“对等”并非“平等”,对等意蕴交往主体之间同等对待与相互回应,双方以同等的原则、方式与规范对待另一方,强调双方发生互动关系的平衡性。“平等”则是基于普遍化的理念或准则而设定的身份等级的一致性,它是一个普遍性标准或原则,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对等”内含“平等”的意涵,但更强调彼此发生关系与行动的主体资格的相互性。在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中,“对等”不仅意味着双方在同等程度上互相重视,而且意味着每一主体免于被对方所伤害,即每一个体都被给予机会,使其能认识并体验到自我对师生交往共同体维系与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并根据其品质和能力得到对方对等的承认。对等性以师生双方的人格与个性、品质与能力为基础,在知识的传承与共享过程中,师生双方对共识性的规范的认同与接受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彼此对对方均能感同身受并且能够容忍对方的差异和异议,是同一性与差异性交织的交往过程。

在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的个体化和独立化主体之间对等重视的师生关系代表着师生合作的必要条件。彼此对等重视是指根据价值互评使对方的能力和特性对共同的交往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大学生基于多元的自我意识从而自主选择日益高涨的时代,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当代大学生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分化性”和“非同质性”的同一化,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并敢于追求其各自向往的价值与规范。大学生的这一特性使其往往视教学交往的对象——教师为对等的交往伙伴,这一对等的交往伙伴以其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良好的师德修养而获得学生之尊重,并因此拥有了神圣性的职业权威。这种权威是自愿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是对等性的而不是单向性的,是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的产物。教师对学生不具有任何压迫与宰制的特权,因而无法对学生施加独断性的个人意志。所以,教师只有主动地关怀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教学这一师生相互承认关系得以实现的活动平台的关怀与激励,双方共同的预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不再自主地引起对等双方的相互承认,那么双方都会感觉到被对方漠视而缺乏交往和行动的动力。

四、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开放性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在开放共处的教学互动中相互交流、沟通与进步。生成于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师生共同体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开放共同体,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能够充分吸纳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和知识,随着教学交往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师生共同体的共识与规范。基于相互承认而生成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既保留有师生双方的个性,同时又与对方个性交互融合。在对等交往中,师生双方的看法、意见和观点都得到了同等的对待和尊重,师生个体都超越种族中心式的“自我”,主动实现“去中心化”,彼此对对方的思想与观点保持长久的开放,而且双方都设身处地主动理解对方的立场、想法和观点。

在开放的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交往平台能够广泛地商谈、交流教学环节与过程的所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发散收敛、探索批评,正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与实践。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的各个方面,诸如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中之一的重要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和商讨,以教师与学生都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并由双方在交流中共同完成知识传承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定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具体涉及教学内容的难度、范围与层次,既要考虑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如此一来,就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便根据学生实际的态度和状况来传授知识。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简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主要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合作,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知识的传承是传与承的统一,所以教学方法的重点就在于知识的传与承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相互对接起来,达到传与承的有效融合。教学手段是展示教师知识结构与授课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差别在于,手段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与所传授知识类型的对接过程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根据所传授知识的性质、范围与层次并结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而推行的授予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师的知识结构、表达能力紧密关联,教学方法主要与所传授知识的类型、传授对象的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密切相关。可见,在师生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教学内容与环节上师生之间对等开放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与持续发展。

五、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实践性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实践性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基于实际的教学实践来承载知识的传授,即通过师生相互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使得知识的传承成为现实。在师生共同体的教学交往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具体处境不同,故无法事先就制定出统一的交往规则。在此情况下,师生个体在选择其行为时,要事先估量个体行为的处境,然后再根据相互性原则来行事,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和拓展,彼此在教学实践中共同商议、相互尊重对方的愿意和情感进而逐步形成双方皆能认同和接受的规范与规则。因此,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生成与实现只能建立在基于师生教学互动的交往实践之中,脱离教学实践的交往行为无法获得师生互认的有效性交往规范与行动规则,师生交互关系终因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实践来源而徙具虚假的外表了。思政课教学实践,一方面要求教师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并与时俱进,不断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和超越;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实践的变迁对学生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有效化解各种思想冲突和身心矛盾,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与难题。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师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和输入各种社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吸收、消化和处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与情势,使其自身进一步完善和超越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跃发展,并保持长久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师生互动是生成和发展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要求和实践基础,是增进师生共识与友谊的现实路径,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又一可行性的基本途径和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深度解析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并重点审视这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推进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责任编辑:秦兴俊]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oughts on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YANG Yong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emphatically teacher-student intercourse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mutual recognition.Mutual recognition includes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reciprocity,equality,openness and practicabil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reciprocity;equality;openness;practicability

book=2,ebook=51

G645

A

1008-7362(2010)02-0040-03

2010-03-29

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课题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C077

杨勇(1975-),男,湖南长沙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教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理论、方法论与公民教育。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爱的共同体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