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链理论的创新教育

2010-03-22 15:37李建中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内化学习型

李建中

(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基于知识链理论的创新教育

李建中

(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入手,将知识链理论引入创新教育研究,在分析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新思路。

知识链;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创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此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对知识社会的积极响应。知识链(Knowledge-Chain)理论源自研究者对知识经济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在诸多领域获得积极回应,部分学者开始运用知识链的相关理论研究教育领域的知识链与知识问题。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知识链理论引入创新教育研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研究范式,从知识流动、知识分享与知识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本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人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否接受过创新教育的熏陶,是否富有创新的激情和拥有创新的能力则与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更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创新的核心在于发现并运用新的知识,这不仅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也包含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的新思考和创造性挖掘。著名学者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是较早研究创新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而言,创新包括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的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形式[1]。可见,“新”是创新的外在形态,而知识的推陈出新才是创新的本源。创新的实质就是在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的积累、挖掘、流动和转化,实现知识甚至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和变革。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知识社会的形成,如何实现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则成为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知识易于流动和扩散,知识通过知识流向下游扩散并及时向上游反馈信息。与此同时,知识在传递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其价值。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在教育过程中推动知识的传递与分享,更要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内化,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模式。比如,美国在其学校教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促成其领悟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试错”寻找规律,获取知识。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接受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有效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

二、知识链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入,知识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要素,知识链理论通过研究知识的获取、吸收、转移与创新的循环过程,探索知识创新的路径,指导组织内部知识的挖掘、筛选、储存与转化,以及组织间知识的扩散、流动、吸收与创新。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人们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知识流与信息流,如何对这些知识与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吸收和创新,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部分学者开始从知识哲学的角度研究知识,试图为如何组织和管理知识寻找到答案。英国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知识理论的研究功不可没,他从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和分类方法[2]。显性知识是那些外显的知识,这些知识人们可以较容易地通过语言、文字等中介获取与传递,比如书本上的知识、操作手册、说明书等。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内含于知识主体大脑内部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难于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文字中介获得并传递。隐性知识不仅难于表达,常常也难于模仿和学习,比如人们的诀窍和个人经验等。波兰尼富有开创性的研究为人们后续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当前,知识已成为国家和组织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也正在成为创新的内驱力。知识链理论的提出受到了供应链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成功应用的影响。Rechard Hall和Pierpaolo Andriani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通过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可以推动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加快知识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促使供应链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3]。而后,美国学者C.W. Holsapple和M.Singh系统地提出了知识链模型,他们将知识的产出过程划分为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个阶段,认为知识学习包括领导、合作、控制、测量四个层次,该模型指明了知识的流动与学习过程[4]。之后,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创造知识的企业》(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SECI模型。SECI模型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经历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与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转换过程时会产生交互作用,相互承接,循环往复,最终实现知识创新,整个过程通常表现为连续的螺旋式上升[5]。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知识链与知识创新,他们都看到了知识的获取、流动、共享与内化对于实现创新的重要意义,这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三、基于知识链理论的创新教育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规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已有很多学者看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遵循知识链的轨迹,运用知识链理论的思想,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重视知识的获取

知识的获取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获取,社会实践的经验一再表明,理论与知识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建立在积极吸收前人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倘若不积极地获取、吸收知识,很快就会落伍于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同样,在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惊人,传播速度极快,如何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甄别、筛选、储存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创新的压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管理是进行知识甄别、筛选和储存的有效方式。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资源,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目前,国内有些大学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专门以学科为基础搭建了学科博客平台,并分别编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信息导报》,这些资料可以使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十分快速地获得本领域和本专业的最新学术信息和前沿知识,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为科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必要加速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为创新活动的发生提供动力。知识的流动是推动组织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创新很难由一个人依靠一己之力来实现,这些创新常常是一个甚至多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团队成员在知识上的共同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内部知识的快速流动不仅可以帮助成员实现共同发展,还可以有效降低组织成员重复获取知识的成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如果每个人都是按部就班地成长,常常难于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而通过学习他人的成长经验、吸收他人的成果则可以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甚至还能获得后发优势。最近几年,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应该视为在教育部门内部实施的促进知识快速流动的有益实践,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很便捷地获取到其他学校相关课程的资料,实现知识从一个学校向其他学校的扩散。这种知识扩散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尤其重要。

(三)鼓励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知识共享不仅可以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更可以在共享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带来创新的灵感。在知识链中,显性知识可以较容易通过知识流动来实现知识的传递,而隐性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时候则需要通过知识共享来实现。显性知识容易识别和传递,而诸如个人经验和技巧这类隐性知识则难于识别和编码。隐性知识的传递很难通过简单的观看和学习实现,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那些拥有隐性知识的人与他人共享知识这一途径来实现。在SECI模型中,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通过知识外化实现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比喻、举例等方式将知识模型化,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显性化和传递,还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因为一些新的概念、理论和思想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的。但是,知识常常具有垄断刚性,拥有隐性知识的人通常可以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甚至获得专业的垄断地位。因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行为主体共享内化于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这种激励应该包括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鼓励两个层面。比如,在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计算其知识共享贡献,对于有重大知识共享贡献的,还可以给予物质奖励。

(四)通过实践内化知识

积极实践知识是内化知识的有效方法,知识内化可以帮助行为主体获得创新的有力武器。没有知识内化,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搭起创新的舞台。美国作为一个创新大国,在其教育活动中就十分重视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在中小学阶段,美国的教师通常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到了大学阶段,他们更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内化知识。在我国,本科生是很少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去领悟书本知识的。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学校通过设立相应的基金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内化知识,并开始尝试创新[6]。同时,学生参加UROP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或报酬。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都启动了UROP项目,UROP已成为美国众多高校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证明,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教师指导,UROP项目可以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迈出创新的第一步。

(五)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

创新需要鼓励创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建设是创新教育的有效保障和长效机制。一方面,这个制度要鼓励行为主体内化知识。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获取、传递与共享同样重要,如果不能有效内化知识,则难于举一反三,真正领悟知识,最终沦为照本宣科或墨守成规。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言传身教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课程试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理论。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有奇思妙想。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让他们多想多试验。教师要多从方法上探索新知,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切不要人云亦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不仅要鼓励学生获取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师生之间就科学问题进行探讨,甚至争论,这些探讨和争论不仅可以有效地内化知识,还容易激发出思想的火化。

(六)建设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组织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和组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维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因而,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7]。基于知识链的学习型组织为所有成员绘制出一个源于个体而又高于个体的共同愿景,通过集体的学习,比如头脑风暴法,发挥团体的力量,突破个人的旧思维和思想瓶颈,最终以一个全局的视野积极投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体会因为共同愿景而努力学习,团队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终身学习,这将有效推动知识的流动、共享与转化,最终实现创新。因此,要把学校由一个知识型组织变革为学习型组织,加快知识的更新和创新,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创新教育要注重对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借鉴知识链理论,创新教育不但要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实践知识,更要在组织内部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最终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Richard Hall,Pierpaolo Andriani.Analysing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managing knowledge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6):685-697.

[4]C.W.Ho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001,(20):77-98.

[5]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杨鑫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05-109.

[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秦兴俊]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hain

LI Jian-z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ge,the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In the paper,the new way of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hain through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knowledge chain;innovation education;innovative talents

book=2,ebook=1

G40-05

A

1008-7362(2010)02-0012-04

2010-03-25

李建中(1976-),男,四川内江人,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内化学习型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