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圆梦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毛泽东对《矛盾论》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唐圆梦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毛泽东的 《矛盾论》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矛盾论》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毛泽东写完 《矛盾论》后,把矛盾的基本原理自觉运用到各个具体哲学领域并使之得到验证和发展,不断开创矛盾新境界,提出辩证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矛盾学说。正确认识毛泽东对矛盾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矛盾思想;辩证法思想;继承;发展
毛泽东的 《矛盾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估量,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它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实践上,《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不但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它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可以说,《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之一,是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就理论作用而言,《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上达到了理论化和系统化阶段,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毛泽东的矛盾思想如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是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向前发展的,毛泽东在写完 《实践论》和 《矛盾论》,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以后,即把它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并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著作。这些实践和著作不但体现了 《矛盾论》的精神和原则,而且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它的思想,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精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发展并取得胜利的时期,一方面,毛泽东在 《矛盾论》中所提出的基本理论经受了中国革命实践的检验,战胜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矛盾论》的基本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并且在运用中,毛泽东结合新的实践对一些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大大丰富、发展了 《矛盾论》的基本理论。在这一时期,《矛盾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并深化了关于根本质变和部分质变的思想,发展了他的 “过程论”思想。在 《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对比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全部关系,论述了这种矛盾对比关系的演变过程,他写道:“这些特点 (注:指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因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断;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1]450在这里,矛盾的丰富性、普遍性、贯通性以及由此所体现的科学的矛盾分析法,已显而易见。
第二,重新解释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绝对关系。在 《矛盾论》中,毛泽东沿袭列宁的观点,认为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333但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在此方面,他做了一个与列宁不同的概括:“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占统治地位。”毛泽东并且认为:“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这才是 ‘相对之中有绝对’之意。”[3]374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 《论新阶段》和总结中,毛泽东也表述了这一思想,他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而独立自主、进行必要的斗争的矛盾的对立性则是相对的,所以即使对反共顽固派的斗争也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三个原则。
第三,揭示了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奥秘,即矛盾对立面之间具有 “亦此亦彼”的中介环节。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了这个未来社会的二元结构性。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二元并存中,其中的一元居于主导地位,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向未来一元性社会过渡的方向,对立的一元居于非主导的地位,而在二元之间还有 “亦此亦彼”的中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二元并存性,使之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毛泽东在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了中间势力作为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对立面的一个中介,是一个经常动摇于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一个势力,因而我们要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就必须争取中间势力,不能把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简单地化为无中介的两极对立。
第四,拓宽了矛盾学说的新领域,把矛盾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军事问题、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如毛泽东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分析了一系列过去未曾分析过的矛盾,着重说明了矛盾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同一关系。在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提出了 “科学的领导方法”这一新范畴,准确地提出了领导和群众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结合的基本领导方法,阐述了这种领导方法所具有的唯物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统一的特点。
第五,揭示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用 “实事求是”加以概括。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759此外,在此文中他还从现状、历史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和主观主义态度的根本对立,深刻地阐明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揭示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建国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此时,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艰巨任务,我国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一如既往地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新的论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理论体系。
第一,毛泽东揭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辩证运动,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和特点,并运用矛盾学说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阐明了政治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
第二,在运用矛盾学说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工业化道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客观规律和主观认识上的矛盾,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中纵横内外各种矛盾等都作了深刻论述,特别是对对立面之间结合的方法有生动的运用和发挥。在 《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不但明确提出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5]288这种肯定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矛盾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由着重研究革命辩证法到着重研究建设辩证法的转变,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项辩证矛盾的各得其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从而开创了辩证法的新形态。
第三,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考察社会主义,明确肯定了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并未明确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斯大林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重大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 “社会基本矛盾”,并将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运用于对社会主义具体情况的分析之中。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5]373但这一矛盾同剥削阶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而解决的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纠正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上的失误。
第四,首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题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能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作出具体的说明,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虽已消失,矛盾仍将存在,斯大林在理论上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在实践中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在正确分析国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总结我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他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5]364-365此外,毛泽东还系统地论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区分标准、相互转化及其处理两类矛盾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其目的在于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5]375如果说,毛泽东以前着重强调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在统一战线内部和人民内部则以批评和适当的斗争求团结、求统一,那么毛泽东在此时则把阶级斗争放在次要地位,而把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放在主要地位,由此实现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协调,从而实现矛盾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具体的统一,证明了毛泽东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 “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辩证真理。
和谐是事物本质差异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反映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范畴,它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来源于 《矛盾论》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新内涵、新变化和新发展,和谐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点,尤其是正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对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拓展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的理论内涵,重视和谐的主要动力作用
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6]213可见,矛盾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依据社会性质和矛盾性质的不同,其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来,在存在根本利益直接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主要动力。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甚至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但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和谐 (即矛盾体的同一)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是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虽然斗争性仍然存在,但这种斗争性主要是非对抗性斗争,它在克服不和谐因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正视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的新发展,促使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矛盾以对抗性为主。但任何矛盾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剥削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既存在阶级斗争,也存在阶级合作。当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阶级合作是从属的,阶级合作对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来说,它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保存壮大革命力量,以便更快地打击剥削阶级,取得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胜利,从而实现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和谐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和谐的手段。矛盾的同一性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利益协调性;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矛盾同一性约束下的对立性。矛盾又同一又斗争的关系落脚点不是放在此消彼长、此兴彼灭的统一上,而是放在利益和行动的协调一致上。斗争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用以排除不和谐因素,克服造成不和谐的障碍,达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目的。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斗争,要把握好斗争的度。因为 “辩证法肯定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决不认为斗争本身就是发展,斗争只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不是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矛盾斗争也不是越激烈越好。当维持矛盾统一体的存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候,如果把斗争发展到破坏统一体的程度,那就只能起促退作用。”[7]247当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控制斗争的度,更应重视斗争的目的,不能为了斗争而斗争,要知道斗争也是为了实现更高度的统一,即和谐。
(三)根据矛盾的 “两点论”和 “重点论”原理,正确处理和对待和谐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这是对抗性矛盾;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6]205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也迥异,对于敌我矛盾最终需要用专政方法来解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决不允许采取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分清两类矛盾性质,采取不同方法正确地加以处理,对于形成社会主义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对敌对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用专政的办法处理敌我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夸大。”[8]182在当今社会,就国外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凭借经济上、科技上、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极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活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十分激烈。在国内,虽然不存在两个对立阶级实体之间的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还存在并且呈现新的特点。如:党和人民同少数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斗争,广大人民群众同少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同国内外散布腐败、黄色和反动的政治文化、危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剥削阶级观念的矛盾斗争,对于这些国内外的阶级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专政的办法来处理。我们决不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就不需要专政了,应该看到,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才能顺利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综合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进一步触及深层矛盾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传统思想受到各种挑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绝大部分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妥善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具有中国民族的形式,而且还具有国际意义。不但毛泽东本人自觉地把它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军事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及党的建设中的哲学、工作方法中的哲学等各个领域并使之得到发展,而且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继承、发展、丰富了它的理论精髓。正确认识毛泽东对矛盾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中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对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M ao Zedong’s Development and Im provement of the Thought on Contradictions
Tang yuanme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On Contradictions by Mao Zedong not only inherits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our predecessors but also leaves the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valuable spiritual treasure.Just as the whole Marxist philosophy,the whole book is an open system.It does not cease the truth,but to constantly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truth with the developmentof practice.After the publishing of On Contradictions,Mao Zedong applies its basic principle in specific philosophical domains so as to confirm it and improve it.Meanwhile,Mao Zedong opens up a new realm of contradic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dialectic ideas in this regard,which enriches and perfects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ought on contradic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Mao Zedong;thoughton contradictions;dialectic idea;inherit;develop
B024
A
1673-8535(2010)01-0047-06
唐圆梦(1975-),男,湖南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张小明)
2009-10-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09JD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