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希云
1.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家长的要求、态度和志向。由于受升学率和高考的影响,社会上对地理学科存有偏见,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课”。许多家长并不关心地理学科的成绩,因而有些学生没有把地理学习本身看做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之下,学生原来已形成的正确的地理学习动机可以得到巩固,而因对地理学习存有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产生的错误、狭隘的动机,则能得到改造。许多优秀地理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1.3 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地理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对地理学习表现出的个性差异主要有对地理科学知识的信念、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兴趣,以及学习地理知识的意向等。从产生地理学习的主观因素来看,明确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而对地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不良,则是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发产生的,主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激发而实现。前者是将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内在要求,后者则可使已有的地理学习的潜在动机活化。培养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思维特点进行。
2.1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学生有无正确的学习目的,有无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对当前的学习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这是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兴趣和远景性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2.2 充分认识地理学习的社会价值地理教育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尽相同,这对地理教育事业带来极大影响。因此,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地理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对于纠正社会上对地理学科的某些偏见、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介绍现代地理学的内涵、成就以及新手段、新方法的应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阐述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对认识和解决全球某些重大问题的作用;要有意识地联系国情、国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比如重大项目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地理学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作用;还要紧密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大力宣传古今中外地理学家对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我国地理学家的卓越贡献。把了解地理的社会意义同地理科学的地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动机,更具说服力。
在地理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以及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进一步激发起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转化为地理学习的动机。
1)设计好序言课,明确地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好地理课打下心理基础。2)利用学生的猎奇心,促其转化为求知欲。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地理奇闻轶事、地理故事、地理谚语以及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新闻。3)紧密结合乡土地理教学,从实践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4)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5)注意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引入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诗歌、民谣、谚语等。6)加强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美学因素。7)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依据具体的地理学内容,实施地理教学的最优化,如讲授、引导、谈话、朗诵、讨论、图像信息、纲要图表、地理旅游、地理制作等穿插并举,交替使用。总之,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奇、有味、有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求知而激发,因探索而加强。
在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学习动机之后,要使其真正成为经常有效的动力,还需借助于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激发诱导,使已形成的地理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成为实际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鼓励、表扬,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是对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比运用否定的态度评价学生要好得多。尤其是对地理学习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加强正确引导,调整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消除不良的学习情绪,培养最佳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