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影
(沈阳市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 沈阳 110015)
说明文往往以平实、严谨见长。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通俗易懂却平淡枯燥,读起来似乎少了一份灵动。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也就是那么几篇文章。大多数的文章只是满足一定的需求后,便无人问津了。说明文教学,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说明文写作,教师留下写作范围后,学生们就进行自由的“创作”了。写得好一点的,淡若白水;写得差一点的,就是一部流水账。
其实,看似简单的说明文,也同样能写得精彩。要想把说明文写得精彩,就离不开“生动”二字。说明文的生动与记叙文的生动不同,记叙文的生动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说明文的生动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浅显、更易懂,让读者看得明白、看得有韵味。
因此,写好说明文不仅仅需要布局谋篇,要想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一定的回味,就得把文章写得生动。如茅以升笔下的《中国石拱桥》、法布尔笔下的《松鼠》、贾祖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让人百读不厌。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写得生动呢?
所谓的赋情于文,就是要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用情感与文章对接。
(一)情感接近
同学们写起说明文来,总是缺乏写作兴趣,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没有什么情感倾诉。假如我们赋予说明文以情感,把说明对象当作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去对待,文章写起来,就会似介绍一位老朋友,文字间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老朋友的故事。这样,写起来没有了勉强之意,多了一份真情,多了几分容易;读者读起来,自然会有一份亲切、自然之感。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比较典型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跃然纸上,使人动容。他对动物喜爱的感情呼之欲出,真实可信,我们甚至可以宽容动物带来的喧闹和不洁净的生活习性,而且可以接受结尾时,法布尔对小动物们高度的评价和真诚的赞美。
在法布尔的笔下,我们能感受到文字间包含的那种真情、浓意。所以,我们说写好说明文,首先从情感入手,对说明对象赋予自己的主观感情,赋予他们思想与精神,这样,在感情上就与说明文拉近了距离。
(二)情化说明对象
情化说明对象就是说,写说明文时,把说明对象情化为自我。从自我的视角,体会说明对象的体征,以自我的情感介绍说明对象。这样以“情”的视角为突破口,介绍说明对象,要写的内容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其实,被说明的对象一旦换了一个角度,写起来就好办多了。关键是我们要做到把自己情化、物化,从感情上与说明对象拉近距离,这样写起来就水到渠成了。如一篇文章对二氧化碳的说明,就从情化、物化的角度加以生动说明:我的名字叫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碳酸气。我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氧化物。我同人类生活在一起,可是人们谁也看不到我,因为我有“隐身衣”,我是无色的气体。狗的鼻子虽尖,但也嗅不到我的运动方向,因为我又是一种无味的气体。不过我最怕那些学过化学的人,他们能知道我在哪里——他们通过石灰水发现我,如果石灰水变浑浊,他们就能断定是我在起作用。
所谓的“艺术”就是指运用多种方式对文章进行“加工”。“多种方式”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动词连用等方式的运用。
说明文读起来就有一种“白水”的感觉,如果给白水加一些调味剂,自然就会有了一定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把“艺术”手段运用到写作中去,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明文中适当地增加一些修辞成分,如比喻、排比等,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譬如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在《中国石拱桥》中说明石拱桥的形状,作者这样写到:“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这样就将桥的姿态、形状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石拱桥不再是无血无肉,仅为交通工具或行人提供方便的设施,而又是一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文景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这样写道:“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当然,这句话中不仅仅有排比的修辞,还有比喻的修辞。两者兼用,写出了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将视觉上的美感与人的观测立体地呈现出来,使人们置身其中,随文字而动。
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采用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竺可桢先生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的引用,如“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将具体的收割时间以物候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活的仪器”具体体现出“大自然的语言”,读起来宛如自然的交流。在《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时,运用“双重”的说明方法,既有引用又有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此桥的特点:“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利用张 的话道出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是在《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利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介绍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石头雕刻的狮子俊美,征服了很多人。但落到笔下的描述却需要一番文字功夫,茅以升先生抓住了石狮子的各自特点,三言两语写活了石狮子的状态,既造型各异,又富有各自的灵性;既有亲情的相拥,又有独立的情感。确实是“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文字的美感与雕塑的美感浑然天成,文章读起来宛若一部工艺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
说明文中,在表达方式上下工夫,也能使文章“活”起来。说明文应该以说明为主,但完全可以加以适当的描写,以形成“亮点”。譬如《凡尔赛宫》中有这么一段:“站在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的女神雕塑婷婷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池边的铜雕丰姿多彩,美不胜收。”如此描写,让人心旷神怡,增加文采。还可以适当抒情。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难以打动读者。所以,要想说明文出彩,同样得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情动人。
动词连用也可以说是说明文中“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动词连用对于说明的对象而言,具有了一定的动感和活力;对于文章而言,延续着一定的“生命力”。如法布尔在《松鼠》一文中有比较典型的表述。“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段文字中“翘、躲、竖、坐、送”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将松鼠的习性特征以动态的形式写出来,让人觉得松鼠这种小动物既乖巧可爱,又聪明伶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触、跑、躲、逃”等动词的运用,不但写出了松鼠的警觉,还让读者看到了松鼠的机智。这些动词的连用,从整体的角度讲,松鼠这种小动物给我们的感受,正如《松鼠》的开头所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说明文中能恰当地使用动词,特别是注意动词的连用,文章就会情趣盎然。
当然,有的时候这些“艺术”手法是相连、相关的。比如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中,比喻的修辞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具有相似性,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与说明方法中的摹状貌又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有的时候这些艺术手段是不能割裂开的,应放到一个整体中去运用,去理解,去解读。但在运用中既要找到它的相同点,又要注意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只有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才能使文章富有“色彩”。
在写说明文的过程中,使其生动起来的方式、方法不仅仅如此,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增加说明的生动性,如巧拟题目、精选说明对象、创设情境等。总之以情为基础,以艺术表达为手段,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方式,说明文就会以生动的新姿,焕发活力,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