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健
(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 111000)
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工作为基层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了正确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创新,其最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并逐步改变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发展观。在这次前所未有的改革中,我校率先垂范,积极实践新课改精神,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经过全方位、综合的实践,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突出了对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调整和改革,充分体现多样化和选择性这一时代特点。为充分贯彻这一思想,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制定了《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实施新课程教学管理常规》,构建起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以新课程教学理念统领学科课堂教学
由于教材的编制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科教学又有不同的特点,在坚持学科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是我们的主要导向。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认识、健康的文化行为、宽广的文化胸怀、深远的文化视野,我们把新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组织上注重引导,加强互动;教学评价上侧重多元性、综合性。
2.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全开齐八大领域的课程
按照课改要求,在高一开设了语言文学领域的语文课(1~4四个模块)、英语课(1~4四个模块),数学领域的数学课(1~4四个模块),人文与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的思想政治(经济生活)、历史(2个模块)、地理(2个模块)、物理(2个模块)和化学(2个模块),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艺术领域开设音乐鉴赏,校本课程开设艺术编织课和剪纸课、体育与健康必修课、选修Ⅱ的法制教育课。
3.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强化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通用技术课、信息技术课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提出的有关人才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的课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并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时间统一(选题、填写申请表、指导教师签字认定、上交论文)、论文格式统一、评审论文时间统一、填写成绩时间统一,并召开总结大会及时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指出前一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性培训。
(2)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新生入学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清明节结合思想德育教育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各种宣传日(普通话、阳光体育、世界禁毒)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活动;教师节看望、慰问离退休教师,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我们还结合扶贫任务,组织高一学生到兰家镇的西喻村进行学农活动,听相关农业知识报告(有关春耕春种),参观西喻村的秸杆燃气技术。爱心牵手活动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向村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养成探索实践的观念、严谨求实的态度。
(3)通用技术课。在没有师资的情况下,我们从专任教师中挑选一名乐于从事通用技术课的教师,在假期参加了三次省、市级培训,目前通用技术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开展了设计制作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大赛,在第22届、23届、24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16名学生获省创新大赛一等奖,11名学生获二等奖,教师获全国、省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学校也获创新教育先进集体。
(4)信息技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大赛,2名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被直接保送到了华中科技大学,4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7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
为了比较基于LWT-LSSVM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同时给出了常用的基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回归建模的预测结果,两者比较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LWT-LSSVM的预测方法获得的预测模型残差远小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的模型残差,具有更好的模型预测效果。
打破传统的“行政班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以学校正规的考核为依据,有限制地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实施“走课制”,为各科教学实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为学生多元化素质发展搭建了平台,解决了个人兴趣、爱好与学校资源有限的矛盾。
(1)课表生成难:排课的限制性因素多,课表调整的弹性小。
(2)教学资源紧缺:教师编制紧,教室数量有限。
(3)学生管理难:学生流动性大,教学班管理相对较松散。
(4)教学评价难:教学班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以行政班为评价单元的传统评价模式。
(5)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部分学生尚未有把握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能力。
(2)社团类、活动类课程集中在某一天下午进行全校大走课(不分年级,跨年级选修)。音体美课程,则安排两个班级同时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机组成新的教学班,实现临时的小范围内的选课与走课。
(3)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双轨机制,解决“走课”后的学生管理难问题。
措施一:保留“行政班”。继续发挥行政班的教育管理职能,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
措施二:随时组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任课教师担任教学班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考勤、突发事件处理等。同时成立教学班班委会,分别负责教室的卫生、学生考勤、作业收发等工作。
措施三: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跟踪辅导,按照师生双向自愿选择、学校适当调控的原则,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导师通过谈话、辅导、写信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发展计划、合理选课,监督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全校共有100余名老师与1800余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建立了师生结对关系,通过阶段检查反馈,90%以上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传统的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和学生成了被动的使用者与接受者。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应该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各种资源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1)教师资源的整合。加大师训力度,强化课改观念,组织教师到青岛二中、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四中学进行学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课改教师培训,先后有5人参加国家级培训,80人次参加了省级培训,50人次参加了市级培训。早在2003年我校就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的子课题《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为主线,拉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探索,并于2005年成功地进行全市新课改的观摩研讨。同时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论坛”,通过案例的形式让教师从思想上、理念上提升,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学生资源的整合。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学生论坛、业余党校、学生干部经历、学生获得的荣誉等被纳入学校大课程体系,作为学生参与性、公益性、荣誉性课程。
(3)学校资源的整合。学校重视隐形课程的教育价值,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规章制度等都能够传递出学校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风貌,烘托出学校特殊的文化氛围。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道路命名活动,赋予校园建设以传统文化的内涵;以班班有歌声、班级公约和学习园地美化等的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活泼向上、陶情益智、富有特色、催人奋进的班级文化;将课堂文化建设纳入到新课程改革评价之中,以教师教学风格及人格魅力的提升为手段,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要内容,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让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统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4)社会资源的整合。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学校与韩国京畿道退溪院高等学校进行互访,学生间建立书信往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发动学生联系社区50余个,并与社区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书,制作了配套的社会实践反馈卡分发给学生,作为评价要素之一,让学生在社区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经受锻炼。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评价制度的改革。为了推进我校课程改革,认真落实辽宁省与辽阳市关于课程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包括A(我的成长)、B(学科成长记录)、C(诚信记录)、D(成果展示)、E(综合实践记录)等部分。制定《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用学分描述学生学习修习的状况,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考试测评等方式认定学生学分,区别于学科类课程,技术类、体育健康艺术类、综合实践类采用不同的评定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逐步克服由于教材体系变化、新知识增加教师准备不足和对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不熟练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教学的选择性、民主性,课堂教学和谐氛围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研风气浓厚了,努力向“形神兼备”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