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峰
(周口市六一路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苏珊的帽子》。《苏珊的帽子》是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的大意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她不好意思光着脑袋去上学,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一个人戴帽子的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授课老师在讲课时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苏珊的老师和同学对苏珊的关爱,但是对苏珊的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她却只字未提,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
提起身处绝境的人们,我们总会想起身边和各种媒体上报道的那些感人的事例:为这些人捐款捐物,或亲自探望,目的都是为他们送去生存的希望,让他们重新树起生活的勇气,因为同情和帮助弱者是善良的人们共有的品质。在《苏珊的帽子》这篇课文里,苏珊的老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同学们苏珊的不幸遭遇,唤起同学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使同学们不仅不会取笑苏珊的帽子,还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苏珊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但出人意料的是,苏珊的老师却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以研究帽子为名,让所有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苏珊的老师采用这种方式帮助小苏珊的用意别出心裁,目的是让同学们忽略苏珊的帽子,避免苏珊一个人戴帽子的尴尬;让同学们忘记苏珊是一位特殊的病人,使苏珊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环境里。这样,更有利于小苏珊的心理成长。
最有效的帮助是什么?可能是钱、物,可能是一点食物、一个窝棚,也可能是一个热情的拥抱;可能是鼓励的话语或眼神,也可能就是“有心”的“忽略和忘记”。我们都有过遇见残疾人的经历。如果残疾人在乞讨,给钱才是善举;如果他不小心摔倒了,扶起他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他仅仅是从街上路过,那么,移开我们的视线,忽略他“怪异”的动作,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在这篇课文里,苏珊的老师没有刻意去嘘寒问暖,没有去营造隆重的欢迎场面,甚至连苏珊的病情都没有让同学们知道。这位老师无疑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因为她知道一个不到10岁的小姑娘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最令苏珊痛苦的不是身体的疼痛,而是“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让她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的艰难处境。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拥有一头漂亮金发的、爱美的小姑娘来说,还有什么比失去美丽、失去自尊自信更可怕的呢?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抑或戴上一顶帽子都会引起同学们的嘲讽和哄笑。这一切都不是小苏珊能够从容面对的。因为爱,所以去了解;因为了解,所以给予最需要的帮助。于是,这位善解人意的老师精心设计了这场“忽略和忘记”。正是“忽略和忘记”,使苏珊“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正是“忽略和忘记”,苏珊才“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正是“忽略和忘记”,苏珊才在回学校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才像以前一样自信乐观。这是微风拂面留无痕的关怀,是春风化雨润无声的大爱。这种无声无息的帮助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帮助叫尊重!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小男孩尿了裤子而不好意思声张,就端了鱼缸从男孩身边走过,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水洒在男孩身上,然后很自然地带男孩去换裤子;火车上,一位母亲发现坐在对面的农村青年面对一瓶易拉罐不知所措,也是装作无意的样子让自己的孩子当着青年的面打开了自家的易拉罐,巧妙地化解了农村青年无知的尴尬……由此可见,我们在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同时,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尊重。
授课老师在讲解时显然没有关注到这些细节,没有分析苏珊的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一直在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帮助那些遭遇困难的人,反复举例说明“人们要关爱癌症病人”,还放了大段视频展现社会各界人士为一名白血病儿童捐钱捐物的场面,极力渲染这位儿童极度渴望亲情(她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她被一位亲戚照顾)的痛苦心情。笔者认为,这段视频用来理解本篇课文有些牵强,倒不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体会苏珊的老师的良苦用心,再设计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小苏珊,你希望你的老师和同学怎样对待你?”“如果遇到那些需要帮助却出于自尊不愿求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帮助都要大张旗鼓、大肆渲染,帮助别人也是需要智慧的。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们既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苏珊老师的善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更要注重挖掘深藏在教材背后的深刻内涵,剖析苏珊的老师关爱与帮助小苏珊为什么这样“用心良苦”,去深思“尊重”与“帮助”之间的关系,才会充分体现这篇课文的真正价值,否则,只会使这篇婉约感人的美文流于苍白和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