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英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认识和表达语言文字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在教学中常常提起作文小学生就头痛,而教师也难教。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而当前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效益低下,师生都畏惧作文的现象。1)学生对作文普遍厌烦,一个班里只有几个学生喜欢作文,即使是平时作文比较好的学生,同样对作文有排斥心理,这导致作文缺少真情实感。2)学生有心理障碍,一谈到作文就怕,不知写什么好。还有部分学生怕写不好,别人笑话,老师批评。3)作文没素材,单调重复的生活让他们没东西可写,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使作文变得毫无生趣,命题的交叉更使学生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作文的立意也不高。4)学生的写作技能低,提起作文不知该如何表达,虽然平时挺能说,但写起来就没话。另外在谋篇布局上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是应付了事。学生的基本功太差,有了想法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自由表达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使习作言之有物;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无拘束地写,造就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减轻学生对写话习作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得创造民主、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例如,有的学生偶尔用一两句话记下自己做过的事,教师就让他读给同学听一听,老师的表扬会激发起其他学生的爱慕之心,也会产生写一写、试一试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把想说的话,看到、想到、听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一些言行记录下来。对写得好的表扬,对敢于写的鼓励,对不敢写的要帮一帮,渐渐形成写话的风气。一开始学生也许写不多,但渐渐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让学生在教师不断赏识、赞扬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强写话的自信心。除此,教师要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平时笔者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的故事、特写和日记,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
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作文难”的障碍,减轻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古今中外在文字语言上有所突出的人,无不重视日常的积累和练笔。可以说写作能力不是在作文课上能锻炼好的。所以写日记是一种极其重要、极其有意义的作文训练形式。
记日记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记什么,怎么记都是次要,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感受到写几个字是很简单的事情。以前对于流水账似的日记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是不对的,只有有了真实的记录才谈得上优美、生动。连真实、流利都没有达到,片面地要求优美、生动,那就是拔苗助长,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刚接触日记,它的素材就是一个重大的难关,很多学生抱怨没东西好记。这样的时候,教师决不能用一句“平常多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把学生推回去,而是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指点其写日记的素材所在。
1)教师批改,当好“引路人”。教师批改,一定要牢记“认真”二字,塌塌实实地做到眉批、总批相结合。评语要真,改的要少。对于好文章,应当尽力赞扬,夸张鼓励,让学生既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作文的关注,又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实质是一种启蒙教育,力争在眉批、总批栏内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例如,作文中没有交代时间,就可在同行的眉批栏内给予提示:“这件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看了一本书后,写了一篇读后感,但没有结尾,即可提示:“这本书有没有令你感动的地方?你认为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给你什么启示、教育?明白什么道理?”用这种引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强化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评讲时,也要让学生认真地去读一读,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批语?这样的批语对自己写好作文是否有帮助?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效益。
2)学生批改,共同提高。学生批改包括自批和互批两类。这种形式的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这是一种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