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布白的朦胧艺术

2010-02-17 19:22李为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4期
关键词:布白圆规徒手

李为勋

1 名人小案例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室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但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 超限与布白

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对于教育的启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是对的东西,却使受教育者产生不可思议的行为?当人们在埋怨受教育者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呢?是什么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实施这种行为呢?毫无疑问,这种刺激源自教育者的“好心”,来自于满腔热情与激情,这种热情越迫切,激情就越激烈,受教育者承受的教育也就越深刻,慢慢地也就超越了受教育者的心理底线。

辨是非、明对错基本上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儿童摔碎了碗也知道犯了错,小学生打碎了窗玻璃也心生愧疚,在这种情况下,批评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不是很明智的做法,而更不明智的做法是一直批评他,并且要把这种批评公开化,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最愚蠢的做法是当这个孩子又犯了其他的错误,为了这个错误已经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惩罚,教育者又提出以往的那个久远时代的错误接着批评。这种做法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种战斗了,恨不得一次打倒,不再犯错误。这种超限的教育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教育只会事与愿违。

布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留出“空白”。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生能做的,教师一定不要替他做;学生想做的,教师一定要让他做。害怕失败就一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也是一样,只有尝试失败以后,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只有跌倒才知道怎样爬起来。

偶然巧合的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运气。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运气好,运气教育是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

3 平直与朦胧

没有人喜欢被人说教,更莫说是严厉的批评了,即使这种批评是善意的。教育要善于用“糖衣炮弹”,让受教育者不自觉地接受教育,如沐春风。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如在尺规作图课上,有学生徒手作图,以下是两种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师:为什么不用圆规画图?生:徒手快,习惯了(我徒手画得好)。师:徒手画的圆不是圆规画的圆。生:我徒手画与用圆规差不多。师:你画个试试。学生徒手画图。

这样就会陷入徒手与用圆规哪个更圆的问题的争论,或者是学生多次徒手画圆力图证明自己徒手作图与尺规作图一样好。其实学生很清楚,每个人都清楚,徒手肯定不会有尺规作图规范,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境地呢?肯定是由于教育方式处理不当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与学生采取和平方式争论,势必达不到教学目标;若教师采取命令方式结束这场结论很明显的争论,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处理方式二】教师在学生画的圆旁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师:这两个圆哪个更好些?生:老师画的。师:我用什么画的?生:圆规。师:那你也用圆规画一个试试。生用圆规作图。

有时候达到教育目的不一定用命令的方式,劝说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当用劝说的方式,被劝说者毫无选择地按照劝说去做的时候,这种劝说很显然也是一种命令,只是这种命令更加含蓄,表现得更加朦胧,让被教育者没有感觉到是一种命令。谁说教育不可朦胧?

4 朦胧中的等待

教育的朦胧暗示着教育的等待。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思想(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也是让教育遵循自然的规律,显然这也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朦胧教育则意味着有许多东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别人以平直的方式告诉他,也就是说要留下布白,那么这种教育必然来得缓慢,然而这才是教育,而不是模仿。

教育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得寂寞。教育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内蕴、特定的教育本质、特定的规律,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沉下去,静下心来,用心去体悟和把握。只有把这一切琢磨透了,把握准了,教育才能清醒地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让教师为学生留下布白,由学生自己去渲染吧。

猜你喜欢
布白圆规徒手
论书法的布白
圆规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浅析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浅析写意花鸟画的构图
圆规小姐圆梦记
二合一圆规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