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策略探析

2010-02-17 18:45徐时彬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双师师资队伍院校

□徐时彬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策略探析

□徐时彬

在“十一五”后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转变,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快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四师工程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据统计,2008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以上;高职院校招生299万人,在校生人数达861万,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8.6%,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在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方面,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创新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愈来愈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8.6%,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状况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不适应的。以四川高职院校为例,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可看出[2],四川共有48所高职高专院校,对其中16所院校的师资队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覆盖面达33%,调查院校包括11所公立高职院校、5所民办高职院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数量不足,与四川省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协调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迅速增加,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从调查的16所高职院校来看,生师比离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18∶1还有一定的距离,比例最高的达28:1。显然,师资缺编,生师比都未达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年轻教师比例过大,39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59%,有的学校高达79%。严重缺乏40~5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2.学历结构。在很多学院的老专业中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少,新办专业中高学历教师比重稍大一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更少。但与教育部文件规定“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3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职称结构。相当一部分学校初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占70%以上,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小,且学科分布不均匀,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高级职称比例离教育部文件规定“高级职称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还有一定差距,少数学校这一比例在20%(教育部挂黄牌标准)以下。教授级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学校目前还没有一个教授。

4.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通过调研访谈得知,四川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足2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5.兼职教师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目前多数学校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仅仅是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进校园教学和专业建设还做得不够,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结合不紧密,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等没有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不利于培养企业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

近年来,高职院校少数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少数教师放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确,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动力不足;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对本职工作精力投入较少,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不够关心,甚至回避学生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了解甚少;有的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重视业务水平、实践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上述现象虽然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但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配置

1.科学合理地引进人才,实现教师数量与学院整体发展保持平衡。为弥补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必须引进人才。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作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师资规划,做好岗位研究及人员配置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人事决策,建立起科学、有效、动态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需求,拓展进人渠道,合理地引进人才;改变单一依靠普通高校毕业生补充师资的方式,要通过正式编制引进、招聘、相对稳定的课程聘用制、临时聘用制等多种形式,多渠道从企业及生产一线引入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数量,提高教师质量,实现师资队伍数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学院整体协调发展。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一支高效、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3],高职院校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承担。因此,要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实训、实习、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等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新技术、新技艺、新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依据高职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实践课程要占总课时的40%以上,其中实践技能课程约占实践课程的2/3,约占总课时的25%左右。按一个兼职教师授课时数占专任教师的1/4计算,高职院校应按专兼职教师1:1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实施“四师”建设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要达到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应以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四师工程”,即“新教师”、“双师”、“高师”、“名师”建设工程。

1.“新教师”建设工程主要是新进教师的培养提高。近年来,为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新进青年教师较多,大多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教师自我定位和发展是最根本的。学院应对新进教师从进学校工作起,加强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高等教育法、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内容为主的入职教育。要求每位新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实际和学校要求,以自我发展规划为根本,按照分析自我、确定目标、规划步骤、付诸实施四个步骤,从职业资格、教学能力、职称、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参加和指导各类竞赛、课题研究、教育论文、课程建设、进修培训、企业锻炼等方面制定《教师三年自我规划》,确保第一年站稳讲台,第二年站好讲台,第三年出成果,促进新教师个性化发展。

2.“双师”建设工程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体制、运行机制上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行家里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比例。

一是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定期选派一定数量教师去相关企事业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提高,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是以校内外各类竞赛为重点,提高教师的双师素养。学校应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不论年龄大小、职称高低,都要参加技能、创新大赛,或者直接担任学生参赛教练,同时积极开展竞赛团队教研,大力推进双师素质建设。通过形成师生同台竞技、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双师”素养在竞赛和展示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4]。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熟悉技术的应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承接横向课题,与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科技攻关等,发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双方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又可以在科研开发和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3.“高师”建设工程即职称提升工程。要把“高师”作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教学和科研的合理分布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升高职称教师的比例,这可从教学上积极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教学公开赛、观摩教学、说课、课堂示范,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通过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水平;同时,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推进高职称(教授)工程,培养一批高层人才。促使学院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标准。

4.“名师”建设工程即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培养工程。教学名师,不仅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主力军,也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未来走向。各院校应建立中青年名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培养机制。选拔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着眼于代表学院特色和优势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专项资助开展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研究、举办教师个人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专著等,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质、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动态,在专业或行业领域中有建树、有较大影响力,并带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成为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名教师和中青年教育教学名家。

(三)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师德备受关注,而师德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5]。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敬业、律己、爱生,才拥有人格魅力,才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有始终如一的工作激情,才能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学院要教育教师以育人为天职,要有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健全的心理品质,这样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师德规范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益。

三、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稳定教师队伍

学院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可操作的、与高职院校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和教师考核体系,把教学评价和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衡量教学质量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与水平,科研考核不仅要改变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还应考虑教师专业技能的应用。总之,教学评价和教师考核体系要有利于教师实现目标的引导和学院发展目标的定位。

“创业容易守业难”。我国高职院校历史相对较短,条件相对较差,学校所在区域和各高职院校工资收入差距等原因,造成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巩固教师队伍比建设教师队伍更重要。高职院校稳定教师队伍除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外,还应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一)加强教师能力性转化的管理

在新时期,加强教师管理,必须要求高职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培养,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跟上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上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针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生源现实情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能力,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尤其要注重提高教师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培训与社会实践、经济建设的联系。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与学科相关的知识面,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培训,以拓宽思路,促进知识技术成果的产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加强教师管理坚持以教师为本

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与成长,突出教师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苦和累都能承受,不能承受的则是领导看不到他的辛勤劳动,对他取得的成果不予理解、承认,对他的处境和困难不予关心。所以,学院领导要心中有教师,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经常与教师进行感情沟通,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及时加以肯定、表彰、奖励,对他们的经验及时给予推广或交流,对他们正确的意见和要求虚心听取并认真采纳,对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只有在学院领导和教师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建立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关系,教师自然和学校融为一体,教师才能和领导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竭尽全力,以当家者身份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要创造对外交流的条件,营造学术氛围和环境。要与国内(国家示范性院校)外高校建立松散的或紧密的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教师们在浓郁的学术环境熏陶下,可开阔眼界。有眼界才有境界,才能提高其素质品位,才能于潜移默化中触发灵感,获取更大的成就。

(三)加强师资管理须全面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应根据各校实际,实行全员聘任,突出职务岗位聘任,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强调岗位意识,强化履行岗位职责,加强考核,防止教师隐性流失。对学院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和培养出来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建立适度的“契约”关系,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既可以培养核心教师的合作意识,也可防止个人欲望膨胀作出有损于学院利益的行为[6]。

结束语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是新时期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深入调查,仔细研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快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希望我国的高职教育能快速走向规范、高效发展的轨道。

[1]李皖.加强学生管理 培养交通人才[J].交通企业管理,2009(9).

[2]邓勇.四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和谐发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4]章亦华.IPQ模式下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5]赵志纯.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的思考[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

[6]刘冰芝.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J].高教论坛,2009 (5).

责任编辑 徐惠军

课题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5-198-344。

徐时彬(1954-),男,四川富顺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G712

A

1001-7518(2010)06-0034-04

猜你喜欢
双师师资队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