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初探

2010-02-17 18:45李海燕肖凤翔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意识中职职业

□李海燕 肖凤翔

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初探

□李海燕 肖凤翔

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形成的紧迫性,接着提出了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并从实践课程多元主体意识、实践课程合作意识、实践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职业素养融于实践课程意识几个方面解读中职教师迫切需要具备的实践课程意识。

中职教师;实践课程;课程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要摆脱“先天不足,后天劣势”的根本就在中职院校自身,尤其是作为课程主体的中职教师。中职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等将直接影响着“准职业人”,而教师的课程行为又受其课程理念的指导,因此,对于实践性强的职业教育而言,教师的课程意识,尤其是实践课程意识的培植更是中职教育“柳暗花明”的关键。

一、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形成的紧迫性

(一)实践课程的现状呼吁教师形成实践课程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为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服务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现实载体即课程,尤其是基于情境化的实践课程。但在实践一线上,课程,理念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上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课时上,实践课程往往受到理论课程的“窄化”或“矮化”,远远低于技能课程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实践课程知识陈旧、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实践课程资源匮乏,实习基地、实训场所缺乏等等。尽管中职课程改革一轮继一轮的开展,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招生规模等方面已是空前之最,但中职实践课程依然存在上述问题,成为当前中职课程的一道“软肋”。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关键在教师。”①因此,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实践课程意识的形成。只有与时俱进的课程意识才会能动的指导教师实践课程行为,进而改善实践课程的“软肋”现状。

(二)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形成实践课程意识

实践课程意识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1],是一个始于师范生教育阶段的终身学习的过程。伴随着国际教师教育“回归实践”的热潮,教师实践课程,包括实践课程意识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践课程意识作为中职教师专业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中职教师对实践课程实然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生成的。中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教育院校毕业生,其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受普通教育影响,入职后要经过一个同化-顺应的阶段。伴随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培养目标,反思并决心改良当前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其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与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慢慢成长、成熟,进而走向专业化。因此,只有在不断增强的课程意识支配下,中职教师专业化水平才得以不断提高。

实际上,实践课程意识是中职教师实践课程认知、观念、思维、行为的内驱力。在认知层面上,实践课程意识驱动中职教师认识到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更加认识到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观念层面上,实践课程意识驱动中职教师生成与时俱进的课程观和实践课程质量观;在思维层面上,不断反思实训课程矛盾,突破教学意识的惯性思维障碍;在行为层面上,驱动中职教师探讨什么样的实践课程内容最有价值,与时俱进的修正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质量观,反复论证实践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战略性,强化实践课程实施的生成性、合作性,增强实践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实践课程评价的反馈性和沟通性等。

二、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

(一)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常被视为一种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而在中职课程中,实践课程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实习实训,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的基本观点,确定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结果是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因此,中职实践课程是指将中职实践环节纳入课程领域中,在特定的教育情境里,从实践课程目标、实践课程内容、实践课程实施、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是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建构的意义过程,将原本系统的理论知识与零散的职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实践课程辅助理论课程的低态,最终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发展。

(二)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

郭元祥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②。结合中职课程现状,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是指面对中职实践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职教师在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课程宗旨、内容、性质等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实践课程诸多问题的根源,自发生成一种突破困境、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简单的说,实践课程意识就是中职教师的一种实践课程理念或课程哲学,是在批判、反思中职实然实践课程问题的基础上,自觉、主动生成的对中职实践课程应然状态的一种前瞻性思考;更是指导实践课程行为的课程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1.实践课程意识是一种强调实践,并重在保障实践。实践课程意识不仅强调中职教师对实践课程的忠诚实施,更要求中职教师主动与学生、社会合作,及时修正实践课程培养目标、增减实践课程内容,面对实践课程的困境,竭尽所能挖掘隐性、潜在课程资源,科学的评价实践课程及其实效,即拓展并保障实践课程。

2.实践课程意识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性的意识。中职学生多数是初中教育边缘化的学生或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期望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处在叛逆心理严重的年龄段上,他们自尊心重、极度敏感,加之心智发展不成熟,更需要教师的呵护、理解、支持、尊重。再者,中职学生更喜欢实践性的课程方式,一味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只扼杀学生的求知探索欲与实践积极性,甚至引起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厌倦。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适用的实践课程、开展研究型学习、整合和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

3.实践课程意识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家布兰凯茨(Blankertz)指出:“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③。因此,实践课程不单单是传授既定的工作过程,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实践课程意识能驱动教师将职业认同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实践课程开发中,引导学生热爱实践,并形成对所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价值的积极情感,进而在工作情境中习得职业素养。

(三)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的缺陷分析

首先,中职教师群体课程意识淡薄。作为一个群体,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主体,享有课程权利,或是不知如何应用课程权利。因此,实践中,课程“学问化”倾向严重,教师将课程视为静态的、法定的预设要素,教师习惯于循规蹈矩的课程;其次,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淡薄。在教学意识的禁锢下,中职教师往往认为实践课程是巩固已经习得的间接经验或知识,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简单过程。事实上,实践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模式,是师生在生活世界课程情境中的意义构建,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再次,实践课程教师过于重视技能的培养,恰恰忽视了学生工作过程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中职教师恰恰没有意识到这些,或是意识到了但仍囿于学科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理念。倘若没有相应的课程意识作为保障,无论再怎么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也难以取得成功。因此,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生成具有重要价值。

三、中职教师实践课程意识的体现

(一)实践课程多元主体意识

实践课程多元主体意识,是指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多元主体的存在,并合理处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中职实践课程的多元主体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学生、课程专家与企业行业、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

首先,教师、学生、教学情境、课程内容是实践课程的四要素,教师与学生是实践课程的核心主体。教师变课程工具为课程主体,自觉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与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相结合,有权修改、调整实践课程目标、增加或删减部分实践课程内容、掌控实践课程难易程度、创设特定的实践课程情境、挖掘潜在课程资源等,学生作为课程的一方主体,有权利根据其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课程模块及相应的实践课程,有权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合作对象、参与实践课程评价等。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职业意向、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从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在体验中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在自主的氛围中细细的深化经验,在生活世界中还原、检验知识。

其次,企业、行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是实践课程的参与主体。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下,中职实践课程既要传承国家课程标准,更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资源分布特点、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实践课程目标的制定、实践学习经验的选择与组织、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中职教师必须与行业、企业、课程专家等主体共同参与。一旦离开企业、行业,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经过“三重门”转变之后,职业教育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模式,理解工作过程是实践课程技能习得的基础,而“每3到5年就有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④。因此,政府、企业、行业对技能标准、人才需求类型的调查结果就成为中职课程目标的依据。

(二)实践课程合作意识

实践课程合作意识,是指实践课程教师要树立多元主体之间合作的意识。当前,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职教集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其实质就是合作教育形式。

实践课程的合作意识,首先,表现在校企合作意识。行业企业、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前提,学校职业教育是行业企业后备人才的“蓄水池”。因此,合作意识是当前每一位中职教师的实践课程意识的核心。以任务分析为主体的工作过程分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实践课程教师要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并深造技能,与企业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人才需求,了解行业技能的更新变化,从而确定实践课程的目标、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甚至是技术工程师帮助开展实践教学,在与企业的互动中获得技术、资源支撑。这都需要教师实践课程校企合作意识。

其次,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意识。其一,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合作。知识、技能的习得都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规律,并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转化,最终才内化为学生习得的经验。当前,中职教师积极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便是合作意识的趋势。其二,实践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以模块化形式展开,教师孤立的教学必将割裂技能的系统性。因此,加强实践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模块课程互相衔接和互通,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实践课教师可以打破学校限制,寻求与其他院校、教师的合作,争取优势互补。其四,实践课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已有的学业水平,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职业发展,并确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实践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无法判断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历水平更适合选择哪个职业方向,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三)实践课程资源意识

实践课程资源意识,即中职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意识,善于整合、挖掘一切有利于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开设、实施的课程资源。换句话说,就是中职教师要以课程的思维与视角来思考和处理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争取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首先,中职教师要认识到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难题。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生师比越来越大,中职资金投入仍然是职教发展的“瓶颈”因素,实习实训设备或落后或简陋,“双师型”教师稀缺,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课程理论……只有认识到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资源意识才能油然而生。中职教师课程资源整合、开发、运用能力是突破实践课程困境的现实途径,而资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资源意识。

其次,教师要开拓课程资源观,既要资源现有整合,更要开发潜在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及为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中的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条件,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可以利用的途径、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相关的物质基础。当前,中职教师更应关注开发社区实践课程资源以及隐性实践课程资源等。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如,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职教集团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式,都是不断整合、挖掘、拓展社区职教教育资源的举措。结构功能学派认为,隐性课程上不仅应从宏观上注意到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如学校组织特征、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而且要从微观上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3]。此外,也可突破课程资源的文本形式,挖掘电子信息技术、科技资源等非文本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体验与感悟,在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互动中习得隐性知识与经验。

(四)职业素养融于实践课程的意识

职业素养是与特定的职业密切相关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表现为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等。据调查统计,敬业意识、劳动态度等职业素养日益成为社会衡量中职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证明,中职院校通过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知性方式培养职业素养是低效。事实上,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离不开“回归职业活动”的实践课程。

因此,中职教师要树立职业素养融于实践课程,并在实践课程中生成的意识。从意识的层面上,认识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融于实践课程;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选择职业素养内容,在工作过程中实施职业素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中职课改的最大动力,其实践课程意识的生成关系到中职教育质量、中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中职教师实践课程多元主体意识、实践课程合作意识、实践课程资源意识、职业素养融于实践课程意识的生成将指导课程系统各个层面的具体行为,成为中职课程改革的关键。

注释:

①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5-10.

②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 (6):33-37.

③赵志群.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感[J].职教论坛,2009(4):1.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

[1]郭友,赵隽咏.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6-162,168.

[2]高凌飚.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64.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66.

责任编辑 吴学仕

李海燕(1985-),女,山东潍坊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8.3

A

1001-7518(2010)06-0067-04

猜你喜欢
意识中职职业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我爱的职业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