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

2010-02-17 18:45吴智泉江小明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分类职业高职

□吴智泉 江小明

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

□吴智泉 江小明

《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影响专业分类的外因与内因、如何化解教育与市场的矛盾以及对专业分类应采用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等问题。

高职;哲学;专业分类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分类的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因为高职高专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要符合就业市场、招生市场变化需求的规律,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律,还要顺应人的自我完善、生存发展的规律。如果将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称为外延发展,那么高职教育《高职目录》的建构及其相关理论的建设就应称为内涵发展、理论建设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科学,对于学科研究和专业分类研究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既是完整的宇宙观,又是系统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观察专业目录的划分与设置,能更深入的剖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更准确地把握目录划分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专业分类的外因

(一)专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指出技术的发展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要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那时的技术除了原始的生活技术以外,主要就是劳动经验积累的手工技术。因为手工生产技术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其传授只能依靠学徒制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个别地、缓慢地进行。18、19世纪以蒸汽动力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大工业技术取代了以往发展十分缓慢的手工技术。在这个阶段,职业培训和技能获取,则从“小而全”的学徒制获取经验技术,转化为专业教育获取科学技术。学校通过开设专业,能更好的适应大工业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专业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与社会连接的接口,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是通过专业设置来完成的。通过专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次大战后,高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逐步进入高技术时期,生产技术发展成为与传统技术有着质的不同的“全方位的技术”,它将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职业教育应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内容和方式,重新分配教育资源,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为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证。

(二)专业种类和结构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目的、内容等。当今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教育事业急速发展,受教育人口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必然引发高等教育内涵、结构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许多旧工种的消失和新工种的形成,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出现,及时为企业培养输送所需人才,为新经济的发展服务。

1.专业分类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高职专业设置多样性程度的不同。在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活动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物质财富贫乏,活动空间狭小而封闭,从业者类型单一。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活动依赖于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注意生产技术的改造,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提高,物质财富积累日渐丰富,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追求精神享受,活动空间扩大,从业者类型增多。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活动逐渐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社会分工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新行业、新职业不断产生,传统行业、传统职业逐渐被淘汰。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其专业设置门类因满足从业者多样化需要也日渐丰富多样。2004年10月颁布的《高职目录》中专业的划分,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分设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专业类,共532种专业。这样的划分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专业分类的调整频度。在以第一产业为核心的历史时期,生产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技术创新缓慢,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式和内容比较稳定。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历史时期,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稳步提高,对技术改进也不懈追求,使得专业调整频度加快。进入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生产活动异常活跃。比如美国自1990年以来,产业结构顺利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转轨,生产技术更新速度之快使工人技能的应用周期从7-14年缩短为3-5年。美国近5年内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8000多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职业产生。这样快的变化,要求专业分类应更加灵活及时的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兴职业人才的需要。

二、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专业分类的内因

(一)专业分类为人的生存提供通道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可以理解成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人的发展来源于人的劳动,自身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自身劳动的过程。而人的劳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和外界社会保持着种种联系,所以人的发展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方能实现,这种社会关系往往是以人的职业为基础建立的。职业首先是安身立命的立足点,拥有一技之长,具备某种从业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要融入这个职业社会,更好的生存,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和技巧、专门知识和技术。而学校教育对于工业时代的人们来说,在职业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学校的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职业需求。正是在学校里面,通过专业划分的办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不同专长的未来职业人。同时,人如果想在社会中生存也必须承认并适应这种规定性,自觉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所以专业教育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接口,也是联系学生和学校的纽带。

(二)科学的专业分类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制约,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既呈现共同趋向,又表现出个别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高,而有的学生则不擅长抽象思维;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而不合群等。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需要教育在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考虑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还要从专业的划分上为青少年未来的职业选择,设计一个更具科学性的发展平台。

高等教育史上,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自由教育到近代的人文教育、现代的普通教育都是属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观。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拓宽专业的口径,调整专业的分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改换专业,使之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本位,通过学校专业教育培养人才,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个人的发展留下恰当的空间,学生献身专业工作的过程,也是个人道德和思想的提升、自身价值的实现的过程。专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人的身心发展、智力提高、人性培育,也是向学生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各种能力、锻炼官能进而发展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可以从一种学科迁移到另一种学科,从一般的学习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

三、专业分类是解决市场与教育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性质;发展的源泉、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教育与市场是一对矛盾,专业划分可以有效缓解两者在资源配置、理念、目标等方面的冲突和对立。在就业市场的刺激和吸引下,某些高职高专院校不管自身条件,不顾长远发展,盲目开设专业,造成同地区、同行业专业设置重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教育质量和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得不到保证,同时也造成毕业生就业的恶性竞争。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性和交换性,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益性也要求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还要促进社会的进步。通过划分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名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解决市场与教育之间的矛盾,促进受教育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四、专业分类应该用实践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指导进行

(一)实践是专业分类进行的基础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求我们开展专业划分时,注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检验专业划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的职业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面临这样的社会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需要进行经常性和有计划的调整,不断跟踪和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优化专业结构及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为了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章可循,达到最优化,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对专业分类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平衡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专业划分的分析过程要以大量的调研工作为基础,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近些年在专业划分及设置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分析,重视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观为专业分类提供基本指导

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又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的原理,才能为研究提供基本指导。

一般与特殊的相互区别性,要求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用一般规律代替个别规律,这样就会忽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的特殊性,脱离中国的国情;二是用个别规律代替一般规律,这样会使我们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超出它的适用范围,以至于使真理变成谬误。比如个别地区、个别院校的发展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发达地区的某些专业划分的做法,移植到西部地区可能就起不到“适销对路”的作用。

一般与特殊的相互联系性,要求专业的划分与设置要全面研究分析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还应把握世界职业教育专业种类、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经济、教育整体发展状况通盘考虑。

要做好高职目录建构的研究,既要对高职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又要突破高职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五、高职专业分类的原则

哲学是研究普遍性的学问,虽然不能直接说明高职教育专业分类的具体过程,但是对于高职教育专业分类设置仍然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劳动与社会保障部1999年颁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1998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联合下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学科分类与代码)》等标准中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后,根据国内部分省市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归纳如下高职教育专业分类设置的基本原则,为《高职目录》的更新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调整建议。

(一)突出职业定向性,兼顾学科的原则

《高职目录》的专业分类,应突破本科目录和博士、硕士目录中按学科体系进行分类的方式,应以产业、行业、职业或技术领域的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的原则对高职专业进行专业大类和专业类的分类。高职教育只有突出职业性,强调就业,才能建立起符合职教特点的专业体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二)总体稳定与相对灵活的原则

高职专业设置具有导向作用,要有足够的超前意识,研究总结国内部分省市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做好高职专业的调整预测。在指导性的《高职目录》框架内,专业按三级进行分类,即: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高职目录》应该设定为,“在一个时期内,专业大类不变,专业类相对稳定,专业增设和专业名称的设定可以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允许学校在相关的专业类中增设目录外的专业,也可以依据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标示出专业方向或本校该专业内涵的特色”①。在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管理做到既灵活又规范。

(三)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沿海与内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边远省份还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不应靠一套高职目录涵盖各地的差别。“除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性《高职目录》外,各省市可以编制或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补充目录,各省市的补充目录具有多样性,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①。同时《高职目录》中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有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课程,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色。

(四)以适用为目的,宽窄结合的原则

“宽”与“窄”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适应性强的专业相对较 “宽”,针对性强的专业相对较“窄”。传统的职业观念是终身从事一项稳定的职业,不断精于这一行,直到退休。这种职业观念显然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纠正以往专业口径过窄,学生适应性差的做法。宽口径专业的知能面较宽,适应期长,专业的稳定性好,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继续学习并与不同层次教育间的衔接。然而口径设置过宽,势必造成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易受挫折。高职专业设置应实行“宽窄并存”,兼顾不同专业合理设置,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窄适度,以适用为目的。

注释:

①李津石,李志宏.以指导性专业目录为依托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1]江小明.关于高职专业设置的进一步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2).

[2]侯怀银.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吴智泉(1975-),男,河北乐亭人,北京联合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性高等教育;江小明(1949-),女,江西婺源人,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性高等教育。

G712

A

1001-7518(2010)06-0008-04

猜你喜欢
分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