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并且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教育类型,重点培养符合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热情奔放,但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挫折,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偏激。及时给予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里讲到:“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主要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和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分析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人的身心健康是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注意力易于集中,情绪稳定,乐于与人交往,行动灵活,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心理上的长期焦虑、忧愁、悲伤和压抑,有可能引起失眠、胃病、内分泌失调,甚至精神分裂等。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身体健康,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完善。高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心智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希望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而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职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有助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完善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道德素质的发展,是德育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德育过程就是培养高职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种品质的过程,它与心理素质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德育的客观目标,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实现,而内化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注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调适,它有利于转化教育对象的认识,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内化升华,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四)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较高的职业素质。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如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心智、职业情商及专业人员的心理素质特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系统的培养,使高职生拥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适应就业市场瞬息变化的环境,在成功、失败、荣誉与挫折的考验中保持平等心态,从而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队伍的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高校的专业教学、科研实践、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环节中,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日常教育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还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心灵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来自学习、交往、情感、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使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增强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构建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中。这就需要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而目前我国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大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引导下,对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训,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讲的心理课程主要是指心理学常识、心理素质培养等具有针对性的课程[3]。通过课堂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有关知识的传授,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熏陶,使大学生了解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良好心理品质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培养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成本低、教育面广、收获大的特点。其次,开展专题性心理知识讲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需要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教育和引导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构建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再次,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利用板报、广播、校报、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心理知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和途径,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及宣传手段造声势,为学生厂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唤起大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校园文化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心里制约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使人身处其中有意无意间受到启发和感染,群体的主体地位平等,自由意识增强。所以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加强校园内人文景点的建设、创设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地影响之中,主动的完善自我,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四)积极推行学校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4]。心理咨询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各种不良反应和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恰当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能够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施加影响,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首先通过心理测验,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总揽学生整体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掌握学生个体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便于研究学生总体与特殊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其次通过团体咨询,创造一种互相支持的良好气氛,形成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帮助那些害羞、孤独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采取措施进行主动干预,减少和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走好成熟的第一步,以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成长,面对未来。
(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发展和培养。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能力特长,学校应该创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如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等以个体的锻炼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磨砺,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或者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参观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增加社会经验,让学生面对人生的挑战,体验失败感、孤独感、成功感,体验人生,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六)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促进职业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是职业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朋辈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或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它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咨询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职工作人员不足、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偏少、心理教育工作压力大的现象,仅靠几名心理咨询教师难以深入开展全校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为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建立一支有学生骨干组成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生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作为同龄人,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容易被只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同学所接受,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有效的开展朋辈辅导工作;第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借此渗透到学生中,完善了学校快速预警系统,对学校各级管理部门都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总之,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影响着和他们最接近的一批同学,有利于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能够将心理素质教育普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他助——互助——自助机制。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多层次、全方位的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实现高职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身心素质俱佳的优秀人才。
[1]聂振伟.高职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王滨.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3]刘淳松.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途经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