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蔓 宁文珍 莫 薇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卫生高职院校而言,工学结合就是学校与医药卫生部门合作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复合人才的有效方法。然而,教师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及其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工学结合的成效处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
1.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一是卫生专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二是未来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学科与社会科学、其它自然科学之间产生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2]因此,其教学内容除了医药卫生知识之外,还要融合人文、社会、心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致使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教育内容的复杂性。[3]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卫生专业技术的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是有别于一般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规范化培训之前是不能直接在人体上施行任何诊疗技术的。因此,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要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带领学生到对口单位进行临床见习,促使学生首先在校内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然后才能到临床面对病人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还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诊疗活动。由此可见,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及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就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的办学层次与规模、开设的专业与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都必须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与此同时,卫生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中应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根据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注重 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根据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2]并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零距离,不断提高学生的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
与上述特点相适应,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除应具备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增强以下方面的素质:
1.综合素质。除了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应该广泛汲取社会、人文、心理、法律、经济等科学知识,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双师素质。双师素质,也被称为“双师型”、“双证型”。“双师型”是指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双证型”是指同时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行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而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更强调“双重角色”:既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又要做一名合格的医药卫生工作者,教学中既要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又要符合医药卫生工作的专业规律,教师需要努力平衡两种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既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要钻研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这无疑对卫生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3]
就队伍现状而言,一是教育思想滞后,医药卫生教育处于单科、单一型的封闭式教育状态,[4]很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二是师资来源单一,多数教师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留校或分配或应聘而来,担任长期固定教师角色的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校际人才的优势互补;三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足,多数教师对职业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不甚熟悉,教师本身的技能水平、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尚达不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四是缺乏“双师”教师成长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由于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教师的实践平台不多,渠道不畅,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身参加实践锻炼,使得教师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就师资培养而言,一是受现行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评价体系的影响,将改善师资队伍职称与学历结构作为重要建设指标,还误认为具有“双师型”或“双证型”就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在培养内容与方式上,更重视学历提高、知识更新、课程进修学习等方面的培养,缺乏临床技能培训和社会生产实践等内容;三是在培养体系的管理上,有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致使教师偏重眼前局部利益,偏重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而轻视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临床实践,从而无法及时掌握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严重影响了卫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
(一)加强对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学习和领会。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是教育改革中全面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所以转变观念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前提,目前,多数教师对工学结合教育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它的内涵、意义及其实现的途径与方法还不够了解,甚至存在误区,在工学结合教学方面还处在排徊、观望状态。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有关文件,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教学理念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促使广大教师提高认识,激发热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大家的努力,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采取激励措施,促进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一是制订“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目标和规划,包括数量、知识和专业结构等。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在财力、物力上积极支持,同时给予其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出台的《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就明确要求:专业教师每人每年至少有2~3个月到对口医药卫生单位实践“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各系(部)有计划分期分批按教学岗位(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进行实践锻炼,并把这工作列入每学年的教学任务去执行;二是制定相应监督及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教师到临床一线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在聘任、考核、绩效奖励方面予以更多的激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可以聘请富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内外实训现场做指导教师,有选择地引入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多年来,我院在合作办学单位及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选聘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担任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参与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承担部份教学任务等方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及科学研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技术交流,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了“双师”不足的突出问题。
(四)构建校企互通的教师培养机制。选派专任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担任管理和指导人员,全程参与教育管理、教学指导和生产实训,与学生一起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扎扎实实地实践新技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先进诊断、治疗技术,巩固和提高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技能,积累临床工作经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所在科室医务人员一起开展临床科研活动,一起撰写学术论文,培养临床科研能力;通过临床实践,在理论教学中能应用实际案例生动、有趣地授课,同时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开展临床带教实践教学,实现医学高职教学过程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才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专业带头人问题。目前,教师队伍中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够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的专家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在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同时注意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形成理想的学术团队。搞好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5]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重要标志。构建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选拔和支持具有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成员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医药卫生类行业兼职教师组成,全体教师富有进取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工学结合教学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利于专兼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使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的服务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
[1]线福华.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医学教育,2005,6(3).
[2]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Z].卫科教发[2001]212号.
[3]史亚琴.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4.
[4]张湘燕.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医学生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1).
[5]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说明[S].(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