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志
很多产品若不合格,可以重造;但育人工程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所以教育无小事,教育要注重细节。笔者认为,有爱才有细节,一切细节均源于爱。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对学生由衷的喜爱,他才会把自己细腻的情感倾洒在教书育人这片土地上,才会把谋生的职业当成一生的事业去经营。教学多年来, 笔者也一直在探寻这种“爱”的艺术。
笔者相信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人人都喜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但如何面对那些对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整天吊儿郎当的学生呢?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笔者曾经讽刺挖苦过他们,可是现在,笔者发现那是太不了解学生的后果。有一次,笔者问一个只要上课就趴在桌上睡觉的学生:“你上课觉得累吗?”他说是。那一刻,笔者心里百感交集:对他来讲,上课简直就是“炼狱”啊,老师还能怪他吗?如果老师的讲课艺术超凡绝伦,不仅学习好的学生爱听,学习差的学生也乐在其中,还会有觉得“累”的学生吗?
有人说,看见墙倒了,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笔者认为,遇见学习差的学生,如果不能成才,那么让他成人,让他快乐、自尊地成长也是为人师者应尽的责任。在不能改变客观环境的条件下,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少一分气愤,多一丝平静,带着理解的心态去教学生,怀着爱的情感对待他们,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进步的。
笔者不会轻易地对某个学生的一生下结论,因为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潜质,对未成年人预测美好的未来,对他能起到鼓励促进的作用;而预测他不好的未来,是不准确也不公平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有很大权威的,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尊重学生的潜质,会使他们离教师的期望越来越近,否则会越来越远。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只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信赖的心态去尊重学生的潜质,对学生有着美好的期待,心中就会树立起学生的积极形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善于分析和把握自己的优势,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用美好的前景激励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美丽而娇艳的鲜花,更需要精心呵护。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一碗浑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自会变清。做一个糊涂老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1)一碗水端平。不管学生来自正常家庭还是离异家庭,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有无生理缺陷,笔者从不刻意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从表面看,就好像老师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似的。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叮嘱笔者:这个孩子以前经常调皮打架,老师都愁他,希望笔者多尽点心。笔者发现这孩子总是用敌意的眼光去看老师,笔者装作没看见,对他从不单独训斥,也不单独表扬,总是把他与其他学生混在一起批评、表扬,让他感觉不到自己是特殊的。慢慢地,他看人的眼神变得渐渐柔和起来,运动会上,为班级挣了很多荣誉,打架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了。
2)允许申辩。一个好医生用他的手术刀说话,一个好老师让他的学生说话。当学生犯错时,笔者从来不说“我就知道你心里是这么想的”“我早就看透你了”“你怎么这么多理由,明明做错事还死不承认”等话,笔者相信,学生自我辩解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要为自己“狡辩”一番,越狡辩他心里就越明白自己错了,就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心服口服最好,也有倔强的,心服口不服,笔者也不逼他,心里明白比光说不做要强。笔者对学生的惩罚也是点到为止,允许犯错误更要允许改正错误,不能揪住小辫子不放,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实不可取的。笔者认为人都有一个心理临界点,惩罚适度时,学生心里会有内疚感,这种内疚感迫使他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当过了这个临界点,惩罚过度时,学生会认为老师已经为他的过错“埋单”了,以后再犯错,再惩罚一次就行了。心里不仅没有悔意,还增强对老师的怨意甚至恨意,这样下去教师再苦口婆心也只会事倍功半。
行医问病,对症下药,须慎之又慎。建设一个班集体,更是如此。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整。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们思想基础不同,风格各有千秋,但主旨还是“爱的教育”。一句话,有爱才有教育,一切细节均源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