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一旦产生吸引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探索。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有德育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道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有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地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课堂导入就尤为重要。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运用故事导入。例如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框的教学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古代人们用金银买商品的故事,使学生对纸币产生兴趣。二是运用音乐导入。特别是下午上课的时候,学生状态普遍不好。放几首名曲,对学生状态的调整有很好的效果。三是运用热点导入。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益,得到关心,帮助和呵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有理想、有感情,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积极与消极、去做或不去做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语录、资料、故事、小栏目、阅读与思考、活动设计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灵活有效的形式,寓教于乐,那么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可给他们看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或图片展示,或给他们听一些音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阅读的自学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缺点难免多且不善掩饰,课堂中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并欣赏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难易合适,因人而异,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也就是说,同一课堂,应尽量地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一层次的学生“跳一跳,摘下果子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充分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赞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
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通过眼、耳、手、脑的并用进一步激发起兴趣,使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一般来讲,学生获得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越紧密,其学习的兴趣越浓厚;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学习的兴趣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如在学习“依法保护环境”时,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有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平时并不太在意的公路两侧、河塘沟渠、房前屋后,原来有那么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有许多污染就是自己无意间制造的。调查后,学生通过书信、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向环保部门举报问题或请教解决的办法。这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又使环保意识切实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起到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人格魅力,讲究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趣味性,恰当地运用多种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觉地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乐此不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