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永
较长时间以来,确有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特点、任务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对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定位,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偏差。存在这些偏差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难免有教师对自身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定位存在偏差的原因。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于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了这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以及学校教育全局中的地位,并指明了这门课程的任务。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它是必修课程;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任务来看,它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作奠基;从思想品德课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是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奠基作用。
当前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而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三块,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只不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外显的,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它既不是通过硬性的讲授来实现,也不是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这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找准激情点,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激情点就是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笔者在课中补充一个故事:《洪战辉:爱心和责任才是成功的基石》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就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哥哥”这个称呼在他心里有着独特的分量,因为是哥哥他生活中多了很多的操劳,因为是哥哥他生命中多了很多的体验,哥哥使他成为今天的他。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积极承担责任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