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10-02-17 14:20刘学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2期
关键词:命制文言文言文

刘学军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凝结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块“鸡肋”,重要而难啃。

以前,教学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全忘记,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表明: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

1 自主积累,自主检测,夯实文言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罗里啰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上文言文时一定要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包办,将繁琐串讲的时间还给学生直接进入阅读实践,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为了保证落实,一般堂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做到“三读一抄一查”。“三读”指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一抄”指将课文的重要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的位置;“一查”指利用工具书查出注释没有自己不解的地方。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并且明确要求:1)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2)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自己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进行适当点拨便可以轻松完成文言字词的梳理,有效避免繁琐串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轻课堂文言字词教学的负担。

2 打破常规串讲序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的“繁”与“烦”,除了课文本身的一些文字障碍外,主要源自教师“肢解式”死板教学方法。如果施教者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思维进入其间,以题串文,那么定可以将学生原有的动机、潜在的兴趣迁移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

3 将重点讲透,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可以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

4 掌握考点,明确方向

为了让学生掌握命题的方向,在命制自测题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考试说明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高考的考查方向与考查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梳理出文言知识的基本框架,使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文言课文学习过程中文言知识的积累方向。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文言实词(课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5 主动预习,主动积累

学生在明确了积累的方向之后,预习就会更有针对性,对于文言课文中的知识点就会增强敏感度,预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进行适当点拨便可以轻松完成文言字词的梳理,有效地避免繁琐串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轻了课堂文言字词教学的负担。学生也因此点面结合地掌握所要掌握的重点文言知识。

6 模仿样题,自拟试题

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再经过教师课堂上的指导,就能较好地把握文言课文的文言知识重。这时自拟试题就是对学生文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的检测。

为了避免学生设计时的盲目性,教师可预先设计一份试题模板,让学生仿照模板中的题型从课本中找出典型题目设计出一份同步测题。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试题的命制,难免会在命制的过程中出现堆砌题目重点不突出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收上来的试题进行点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命制过程中的不足,并且让个别不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命制试题,直至合格为止。

猜你喜欢
命制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