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课题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改革开放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山东省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不否认,目前小学教师培训的科学性还不高,针对性与实效性还不强,整个培训还滞后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认识与研究,保证培训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失衡、失真、失重”。受地区观念、政策、财政、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影响,目前山东省教师培训失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培训的政策、资金、机会、效率等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发现济南等发达地区小学教师培训在上述方面均比欠发达地区好,从而造成教育发展失衡,这与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吻合。失真主要表现在培训政策方面:一是政策法规的表面化,即由于师资、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并未被进一步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二是政策法规的缺损,即政策法规只部分被贯彻执行,其它的则被遗弃;三是执行者对政策法规缺乏责任意识或存在利益方面的冲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常发生;四是组织性政策失真,主要表现在一些培训机构或组织者在实施、执行政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资质不够、水平较差等原因导致的政策失真。失重主要体现在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通过百余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已日臻成熟和科学,已具有一批知名的培养小学教师的院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小学教师培养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师范院校的结构与层次日趋合理、部分综合大学参与小学教师培养等。但小学教师培训无论在制度支持系统、财政支持系统还是在理论支持系统方面都还远远滞后于培养。
(二)“缺理论研究、缺优秀师资、缺培训目标”。教师培训这项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目前由于对培训的理论研究不足,在培训规划、实施等方面带有较强的行政化和形象化特征,造成了教师培训是在一种非连续的、非系统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从而影响了培训质量。师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从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讲,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双师型教师匮乏,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培训目标直接制约着培训的各个环节。自小学教师培训从以学历为主转到以非学历为主后,只有一些质性目标,缺乏量性评定,培训总体目标比较模糊。目前,各类培训尚未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培训目标完成情况很难量化。
(三)“培训动机经济化、政策行政化、过程形象化、效果低效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培训领域各方面关系一般都与物质或经济利益关联,即各方面关系都通过价值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哪一级的培训经费投入都在追求培训的社会效益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是,个别培训机构却把培训重点放在经济利益上,这就势必使培训质量有所降低。目前,山东省小学教师培训大部分是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包办,缺乏市场竞争机制,部分培训机构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培训任务,带有典型的抑制性培训结构特征。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有些地方开展小学教师培训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这些培训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进而造成形式与内容的脱节及参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在调查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培训模式单一等是目前小学教师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培训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只是边缘参与而非核心参与,造成培训效果低效化。
我国自2000年基本实现“两基”至今,农村义务教育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从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小学教师培训还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必然导致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教育杠杆的调节作用,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投向财政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继续落实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小学或相对薄弱学校与城区小学、师范院校友谊结对,通过支教并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举办论坛、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开展校际教师交流、名师送课下乡等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改信息及时得到传播,使具有农村学校任职经历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占相当比例并与他们的职称评定等挂钩;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政策、资金、培训规划等方面给予倾斜,继续实施好“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项目”,逐步减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幅度,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的教育。
培训结构是指培训系统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时空位置、比例关系等有机组合的方式,一般由体制、层次、形式、地区目标、科类、教学、管理等要素构成。在培训体制结构中,要健全小学教师培训的各项政策、制度、法规、监督、领导等要素,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层次结构中,要根据教育发展实际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合理规划各类培训层次,如全员培训、骨干(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培训等,建立各层次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形式结构中,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模式,实现人网、地网、天网的结合,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地区结构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好一批教师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当地师范院校作用,同时大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等部门力量,为教师培训和教师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培训机构的各个组成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应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开放性和稳定性。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如教师培训体制还不健全,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还未得到深刻认识;各类培训目标区分度不高,有的培训甚至目标缺失;教师培训基地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培训教师队伍;在教师培训内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人为因素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培训结构,既要实现培训结构内部和谐,又要实现良好的对外适应,努力构建培训内外部价值取向一致的发展型培训结构。
结合发展型教育结构特点,我们认为发展型教师培训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1、双重目标。主要是促进教育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2、主动赢得。不是被动执行上级指示,而是通过有破有立、继承扬弃主动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工作,赢得最大培训效益。3、不断创新。能与时具进,不墨守陈规,具有改革的强大动力。4、参与竞争。为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培训质量,增强竞争力。5、降低成本。不重复培训,能通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降低培训成本。6、“大培训观”。主要体现为培训的多元化、社会功能的整体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其形式主要体现为终身教育化、时空交互立体化。
1.立足小学教师实际,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是小学教师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问题。随着教师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轨,小学教师培训内容设计应从培训范式转变到发展范式,培训教材应从重视学科的逻辑结构转向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从适应集中培训转向适应校本培训或教师自主研修,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卫星电视等手段拓宽教材的载体形式。从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师普遍反映,教育经验介绍和有助于素质提高的系统课程是教师希望开设的主要课程。但目前的许多培训内容不能从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与当前的课程改革亦不能配套,缺少前瞻性。我们认为,培训内容要以突出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开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新局面》报告中,在阐述“突出培训重点,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明确指出:“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内容,并能组织教师积极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引导教师研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另外,培训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小学教师需求的差异性。与专家的学术性职业相比,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强的职场性。在调查中多数小学教师反映,以往的培训存在理论和实践不能和谐统一的问题。如理论教学尚带有某些盲目性,教师多按照教材讲授,对于学员的具体需求不了解,教师也忽视了对学员实践运用的研究和指导。因此,在小学教师培训中,要真正注意小学教师需求的多元化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办学环境和条件的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有很大差异;教育经验不同的小学教师需求也不尽相同。这种培训需求差异,对培训的供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向教师传授一般的教育理论和信息,还要能为教师提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就要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教师的培训需求。因此要变单一行政指令性培训为双向选择式培训,培训机构可通过互联网向教师发布培训菜单,供教师选择。这样,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优化培训师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培训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加强小学教师培训管理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待遇和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培训教师队伍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一项紧迫任务。调查中,在对“适于担任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的回答上,“师范院校”和“一线优秀教师”是最被认可的师资来源,专门的培训师资库也是教师喜欢的师资来源。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培训师资还不稳定,针对性还不强,不少培训机构主要靠外聘教师,因此就出现因人设课、应付设课等现象。鉴于当前现状,我们认为,培训机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教师资源优势,挖掘、培养自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要多方联系,除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外,还要打破学科和职业领域界限,有计划选取部分综合院校的人文学科教师、教育机构行政人员、经济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团体相关人士以及小学优秀教师,形成以教育行业和教育专家为主,多行业、多学科成功人士及专家为辅的培训教师团队。
3.以教师为本,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上,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他们一方面担任不少课程的授课任务,另一方面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此,培训部门要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性质及学校特点等因素选择培训模式,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培训效率。调查中从教师对“培训方式”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小学教师普遍认同“教学实践及考察”、“优秀教师经验介绍”、 “案例教学”等培训方式。因此,小学教师培训要注重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应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确定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在培训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研讨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把理论学习与问题研讨、专题讨论与科研论文撰写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小学教师培训的切入点。同时,小学教师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培训资源库,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开展研讨,加强交流,为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高频率的服务。由于小学教师日常工作都比较繁忙,远程培训可以克服传统经院式培训的不足,利用现代技术在网上组织授课、讨论、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又加大了培训的容量,一举多得。所以,要积极开发和应用优秀教育教学课件,充分发挥教育局域网和校园网的作用,实现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城乡学校共享;要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进行网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培训课程、培训管理、培训时空等方面多维度并多序列的结合。
4.培训过程要将人性化管理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新时期培训机构的人文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所以,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及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来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同时,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遴选、模式的选择、人员的配备、资源的分配、各种活动的协调和控制,都是为了培训目标的实现,故把如何高效率地实现培训目标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也是合乎逻辑的。如果只关心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不关心任务,培训目标就难以实现;反之,如果只关心任务而忽视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和个体的发展,则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培训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所以,只有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和谐统一,实现对任务和对人的高度关心,才能实现高效率与高士气的有机结合。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是关系到能否获得较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严格的管理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小学教师工作非常繁忙,如果不严格管理,培训工作的正常秩序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保证质量了。小学教师培训中常有以下两种现象:一是由于要求不严导致缺勤率高,影响培训质量。二是尽管要求严格,但教师还是因为各种事务性工作请假。虽然每次集中培训时间并不长,但仍有很多教师因公务缠身而迟到、早退或请假。解决这一问题,制度管理至关重要。培训期间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要健全,并严格执行,以此来驱动小学教师对培训参与的积极性。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还要尽量体现人性化。事实上,由于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控潜能,对他们的管理也要趋向自律性,引导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加压,在激发教师认知内驱力的同时,重点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5.建立健全培训评价考核体系
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还取决于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的参训行为与教师参训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可以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传统的小学教师培训的评价大同小异,基本模式是撰写学习心得或体会,或者是一篇论文。而且对于心得或体会及论文的要求并不严格,都能过关,因而与培训过程参加与否、参加时间多少没有多大关系,也就引不起教师的重视。在“培训中最合适的考核方法”调查中,综合测评、“实际工作业绩考核”是现在小学教师最被认可的考核方法,“卷面测试”、“撰写论文”等考核方法认同者较少。这说明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工作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我们建议:制定统一的较为科学的小学教师培训考核办法,促使培训部门加强与参训教师的训后联系,关注培训是否满足了学员的需求、促进了学员的知识获取以及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另外,还要坚持培训与运用相结合。“学用结合”是构建教师教育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关键所在,要把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及使用教师的重要依据,努力形成正确的培训导向和积极、可持续的培训评价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指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为进一步落实十七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山东省教育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要向农村倾斜,建立有利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在强化教师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度到以市为主继而过度到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议将目前实行的全国义务教育由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为以省政府为主管理,教师工资和所需办学经费由省财政统一负责。从目前山东省经济实力来看,省财政完全有能力负担全省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二是积极落实女教师满50周岁或25年工龄,男教师满55周岁或30年工龄退养制度,腾出编制,充实新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状况。三是解决短缺学科师资,积极引进具有合格学历的优秀毕业生,优化教师队伍学历和学科结构。四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学校之间校干和教师交流制度,实行“以城带乡”,城镇学校支援农村学校,并确保支教任务到位、过程务实、结果高效,从而带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五是建议省教育厅调整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评审条件,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对于50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要达到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即可参加副高级职务的评审;对于本科学历的要求,应按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要求。同时,根据部分农村教学点分散、学生人数少等实际适当增加编制。六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远程教育手段,以及光盘、录像带等媒体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全省名师人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送教下乡,利用网络教学、教研论坛开展网上交流,实行传、帮、带等措施,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符合学校与教师发展实际的培训方式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本培训是按照“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原则,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阵地,也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中,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校本培训工作。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是决策者,也是实施者、带头人,校长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教师做出表率和榜样。教师也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模范,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要大力实施教师成长“青蓝工程”,促进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实现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学为本”,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许多非师范类毕业生或其他人员也努力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进入教师行列。这些人员大都具有比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在专门的师德教育和教育专业理论、教育职业情感等方面都比较缺乏,更没有进行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训练。他们对小学教育甚至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如果仅仅通过目前的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合格后就上岗,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小学教学,从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及学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小学教育属于养成教育。教师的人格、道德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特别是责任心、爱心应成为资格认定培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充实教师资格认定内容并改革认定方式,侧重于对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的道德实践考核。在知识方面,要从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如工具性知识、根据性知识、目的性知识、教育相关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生活教育知识、班级管理知识等角度去培训和考核,从专业化高度严把资格认定的各项程序,做到宁缺勿滥,提高认定标准,严格证书发放,避免不符合小学教师素质要求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在教师资格管理上,要构建教师资格的弹性管理体制,实现教师资格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教师资格条例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会有新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是一个固定的文本,它不能反映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因此,要建立教师资格的弹性与动态管理体制,实行试用期、定期认定制度,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适时进行培训,实现教师资格与实际工作和能力的不断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