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保护、开发对策研究”课题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不仅拥有典型的农耕文化;漫长的海岸线,也使之拥有了海洋文明的特征,更有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融入了儒家思想的自然崇拜文明。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已经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东共有120个项目入选,包括了10余个门类。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山东省有24项入选,第二批名录和第一批扩展项目名录,山东分别入选43项和17项,涉及项目保护单位93个。文化部2009年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山东省有34人入选。山东省政府2007年9月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14大类157项内容。2009年9月又公布了第二批名录150项和第一批扩展项目名录21项。面对着如此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地把握其特点、深刻挖掘其当代价值,是其获得恒久生命力的前提。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粗浅分析。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本质上呈现了齐鲁大地历经千年沉淀而成的齐鲁文化内涵,如忠孝、执着、刚健、生生不息以及齐文化、鲁文化的相互胶着所呈现的复杂性等。具体而言,可呈现为几个方面: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与种类繁多,而且影响深远。我们常说的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在国际上影响巨大。国内广泛流传的四大爱情传说中,孟姜女传说与牛郎织女传说都发源于山东。这两大爱情传说,关注人的情感、爱情的自由,表现了在强权压制下,人为情感自由所进行的极度抗争,彰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性视角。
为什么山东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此集中?如果从文化背景来考察就会发现,齐鲁文化的交织与熔铸,特别是鲁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关键的因素。
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齐文化和鲁文化,这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有一个从两支逐渐演化成统一的文化圈的过程。齐和鲁两国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较大差别,先齐和先鲁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加上分封到齐国和鲁国的姜太公和周公及以后的统治者又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略,齐文化和鲁文化一直各具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在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逐渐交流融合,汉代后鲁文化的影响渗透后来居上,这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
以“蹴鞠”为例。作为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的演变与发展就体现出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逐渐融合,以及最后鲁文化占据主要地位的过程。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的核心地带,临淄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情感必然深深浸染着齐文化的印记,蹴鞠也不例外。作为一项在民间流行的体育和娱乐项目,最初有极强的对抗性。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其对抗性不言自喻。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蹴鞠这项体育运动则慢慢由对抗性转到了更具表演观赏性。齐文化尚霸道、重功利,表现在蹴鞠这项体育运动中,冲突和对抗是这项运动的主要形式。而鲁文化信王道,讲求“和”与“中庸”,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蹴鞠也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民间曲艺等项目有很多是讲民间爱情故事的,传达民间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为了爱情所进行的强力抗争。中国有很多传说故事,而山东最为集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董永的传说、梁祝的传说是最典型的。这些传说的主体内容都是青年男女的悲剧爱情,相爱的人最终没有成为眷属。牛郎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夕隔着一道银河遥遥相望;孟姜女在失去了丈夫后,自杀殉情;董永与七仙女只能诀别;梁祝无法相守,从坟墓中化蝶双飞等等。这些传说的主人公自由追求爱情,但受到或者来源于父母,或者来源于暴政的强硬阻挠。面临着这种阻挠,青年男女决绝的抗争和感人的忠贞,是这些传说流传千年仍散发迷人魅力的主要原因。
此外,伦理色彩浓郁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一特色。山东的闵子骞传说、卧冰求鲤及炉神姑传说等都呈现了深重的伦理性,敬老、重老,为了“老”,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山东人对于命运的极致抗争,体现了齐鲁文化中刚健、硬性的一面。
山东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根本上奠基于渐趋成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漫长的农业时代是产生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民间文化包含的各种艺术形式植根于农耕本土。农耕文化孕育并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农耕社会许多珍贵的东西,它来自乡野,同时也给当地人提供精神的食粮和情感的愉悦。它的形成、发展与乡土环境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农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靠“天”吃饭,形成了人们敬畏苍天、祈求平安祥和的文化心理。临沂河东区的龙灯扛阁,主要用来祀神、求雨。泰山封禅与祭祀,则表达了对上苍与神最高的敬畏与崇拜。
除了对于上苍的崇拜之外,农耕文化还体现在祈求平安、祥和、稳重、守成的文化心理。农耕文化注重稳、平安,冒险刺激的因素很少,泰山石敢当、桃木核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蕴含着保平安、驱邪等内容,仍然表现出敬畏神天,以期神天护佑自己。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了山东人的创造精神与民间智慧。这种创造一方面表现在人民群众的幻想能力,例如想象上神奇恢弘的民间传说;另一方面体现在实践层面、动手能力。如周村芯子,它是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它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一般化装为历史人物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红娘》剧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等等。把底部装饰为花草或神台,恰似上边人物站在下边人物的手掌上或其他玄妙的景物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舞动、栩栩如生。这种民间舞蹈奇、险、绝,富含民间的创造性与智慧。还有潍坊的核雕,精巧细致,容万物于一个小小的核桃之中。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潍坊刺绣及嵌银漆器、郓城古筝制作技艺等无不如此。
乐舞主要是为庆贺年节,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张扬热闹、喜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乐舞类别尤为丰富,如民间音乐类的聊斋俚曲、泰山道教音乐、诸城派古琴;民间舞蹈类的龙灯扛阁、各种芯子、磁村花鼓、百兽图、独杆跷、手龙绣球灯、踩寸子;民间戏曲类的五音戏、柳子戏、高密茂腔、柳琴戏、吕剧山东梆子、济南皮影戏、鹧鸪戏等;民间曲艺类的大鼓、琴书、快书等,种类繁多,样式奇巧。齐鲁文化重礼乐,我国其他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有如山东这样,拥有这么多的、富有创造力的乐舞。山东省的乐舞整体上具有气势宏大,乡土性、集体性强等特点。如阁子里芯子,多人同台,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大鼓、琴书等粗犷豪放。山东省的乐舞特性不在婉约,而在俗雅互溶,以乡土性、热闹性为主要趋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人类文化整体内涵与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形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1]( P3)山东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缩影,是连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它们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成了山东文化气象万千、无比生动的多样性形态, 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对于其价值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会有不同层面的理解。我们主要从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方面入手,阐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山东的传统戏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多是对百姓生活的写照,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人们的生活情况、价值取向等等。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名录的五音戏,其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其经典剧目如《王小二赶脚》、《拐磨子》、《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等,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从民俗方面看,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入选省第一批非遗名录的项目,石敢当信仰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播海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石敢当在国内外广大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山东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从中可以看出特定时期所在地区的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周村烧饼制作技艺,从时间上讲,它上可追溯到西汉年间,定型于清末民初,与中原地区早期工业文明相伴而生。从地域流派上说,它根植于地域特色明显的民间食品,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营养,适应商贾饮食习性,不断加以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独树一帜,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华名小吃。山东的曲艺,以山东大鼓为例,历史悠久,直接起源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农耕,具有原发性特征,反映了生产方式与艺术形式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物质生产与文化娱乐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折射着丰富的生活习俗和生动的生活场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结晶,是农耕文化的艺术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科学因素,还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史料和资料,是生物学、医学等学科始源和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3]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如传统医药、传统酿酒技艺,就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后人创新奠定基础。
山东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对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保留和反映,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例如潍坊风筝,潍坊风筝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制作时要了解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使风筝能够飞得高、飞得稳,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再如济南烤鸭,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又考究,经初加工后的烤鸭胚需经过打气、掏膛、洗膛、挂钩、烫皮、挂糖、晒皮、灌水、烤制等多道工序,历时1—3天(随季节不同而异)方可制成。这个过程中,有着民间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原始的科学原理。景芝酒的酿造同样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它的工艺独特且复杂,制曲工艺富集大量微生物,中国和外国的微生物学家已经从中分离出了许多优秀的菌种应用于各个领域。传统发酵方式——固态发酵也因为它的效率高、耗能低、污染少而受到世界科技界的重视,并在生物杀虫剂、饲料制药、食品等行业推广,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深入研究。此工艺不仅对酿酒,对生物科学也将做出重要贡献。景芝酒原料要“粮必精,水必甘”,粉碎要“呈梅花瓣,无跑生”,配料要“无团糟,无白眼”,装甄要“轻、松、匀、薄、准、平”,蒸馏要“缓气蒸馏,大气追尾”,糊化要“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等等,这些字眼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奥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工程学道理。
山东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表演艺术、工艺品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遗产展示美的价值,民俗类遗产展示善的价值,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所以它的审美价值含量极大。
桃木雕刻民俗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在民俗文化中独具内涵。它色泽古朴典雅、造型精美别致、线条流畅自然、木质温润华贵,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桃木雕刻习俗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传统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集民俗、装饰、艺术于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影响。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遗名录高密的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作为一种民间美工,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寄托了人民群众朴素的理想与信念,抒发着生产者的喜、怒、哀、乐。它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4]它常常伴随喜庆节日、礼仪等民事活动,或点缀在喜庆器物上,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粘贴于彩鸢纸扎中,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剪纸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美化装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驰名中外的高密扑灰年画, 承载着胶东半岛历代积淀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内涵,履行着其古朴的民俗功能,散发着典雅瑰丽的光华。其对“孝文化”有着淋漓尽致的众多描绘,滋养着人们日渐沙化的心灵。其中著名的作品——“寿星图”,真切地表达了人们敬老、爱老的观念。《家堂》则真切地表现出了群众对祖先的怀念。《二十四孝图》,更是直接表达“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只要是满足人们追求吉祥喜庆、和睦幸福、富贵发达心理的画都能畅销。扑灰年画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5]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有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在山东的民间文学中,“孝”的思想体现得最为明显,宣传、开发、利用好这一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大有作用。通过孟姜女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她们的悲惨命运。颜文姜传说、炉神姑的传说,则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文化的代表。
山东的民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泰山东岳庙会的信仰主体是泰山信仰、东岳大帝信仰、碧霞元君信仰。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泰山信仰的实质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懈追求。它对于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培育是民间自发的、在朝山的过程中无形地完成的,因而最受人们欢迎,这也是泰山信仰在人们心中长盛不衰的原因。东岳庙会已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反映了民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民间音乐方面,聊斋俚曲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的代表,从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看,贯穿着以传统道德为标准惩恶劝善的基本思想。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作者用大量血淋淋的罪证,揭露了衙役如虎、县官如狼、军门枉法、司院贪赃,以及整个封建官僚统治机构的黑暗腐朽、凶残、贪婪。在鞭挞不仁的同时,蒲松龄从劝善的愿望出发,在俚曲中以大部分篇幅写了许多讽喻世情的作品。聊斋俚曲惩恶劝善的教化宗旨,与我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山东的曲艺,不管是入选国家级的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还是入选省级的端鼓腔,都热情讴歌人性,讴歌人的美德,热情讴歌生命力、创造力,讴歌忠贞、善良、勤劳、俭朴、刚正、耿直、廉洁、坦荡、豪爽、刚烈、聪敏、淳朴、厚道等等。所有这一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直抒胸臆、大声呼唤,而是以独特的细腻笔触和动人意境,委婉地表达这一题旨。山东快书的主要曲目,多是歌颂武松等好汉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爽性格和他们锄强扶弱、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精神。山东琴书中《杨家将》、《包公案》等曲目,则表现了对精忠报国的英雄及对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清官的爱戴和歌颂。这些都用艺术的形式,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教育民众、和谐社会的作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适度经济开发,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条件。[6]
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极具经济开发价值。例如牛郎织女传说在被列为国家首批名录后,其流传地淄博市沂源县,就认识到了这一文化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沂源县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投资数十万元,对该项目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规划保护,促进了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利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2008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邮政发行了“牛郎织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暨‘牛郎织女之乡’山东沂源”个性化邮票品,启用“牛郎、织女”邮戳。2009年,沂源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活动丰富多彩,不但带动了沂源的旅游,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宣传了沂源的风景民俗,其无形资产不可估量。
传统手工技艺是一般大众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并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分析山东入选国家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像风筝制作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等无形文化商品化以后,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品牌,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无可估量。第一,成为了所在地区的靓丽名片。潍坊市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之都,称为“鸢都”,这与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密不可分。到潍坊,人们必然喝景芝酒。到济南,人们就会想到济南烤鸭。谈到周村,人们自然就会想起被列为“中华名小吃”之一的“周村烧饼”。这些,都起到了宣传地区优势资源,增加地区魅力的作用。第二,传统手工技艺,在商品化之后,本身就是所在地区的名牌产品和畅销产品,在上缴税收、增加就业、拉动消费等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潍坊风筝、周村烧饼、济南烤鸭、景阳春酒,不仅在本地区,在全国都是知名的品牌,其经济价值自然可观。第三,带动了旅游。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商品化之后,其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旅游产品。到潍坊,人们一般都买个风筝带回家;在周村,到古商城旅游,周村烧饼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在临淄,蹴鞠早已成为临淄旅游的必不可少的纪念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以理性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探寻这些财富的特点和价值,将它保护好,传承下去,让祖先的财富为今天的社会造福。
[1] 王文章.200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3]陈炎.文化资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4] 姜全良.浅析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3).
[5] 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8,(1).
[6] 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