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菲(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前两天听了同教研组的老师上的一堂课,是高一教材中的艾青的诗《北方》,整个教学流程以指导朗读,体验情感为核心。当时一些别组的老师也来观摩了这堂课,偶然听到一些议论:这首诗意象明确,感情基调很好把握,再加上诗的结尾注明写于 1938年,只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点了解的人基本上对主题都能把握住,那么老师还能教给学生什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但是其他学科的老师的疑问,也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于是在教学进度紧张的情况之下,面对新教材中很多这样的文章,老师们往往选择一带而过,甚至舍弃。理由很简单——考试不考,主题明确,学生早已掌握,但真的就是这样吗?
许多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作文真的越来越没劲,言之无物,虚情假意,有的苍白无力,有的胡编乱造,更有的以恶为善。大家都知道,这是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造成的,但有多少老师想过,在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在题海中沉浮的学生们很大一块的情感体验的触发点就是在我们语文课上,而我们却眼睁睁地逐渐看着这块土地逐渐荒芜,取而代之以技巧和知识点的不断重复灌输。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该从语文课堂开始改变。语文课绝不应该只是知识点的传输,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感悟而获得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不断的积累而实现的。为此,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教学体验,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途径: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导入并不是只要能吸引人就可以了,它更多的应该是为下面的课堂内容做好铺垫,创设合适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堂应有的氛围中去。
《与妻书》是一篇很经典的文章,情感真挚,但却也因此给我设置了障碍,如何让这样一篇经典在课堂上焕发出它的生命力,我认为一开始的导入至关重要,于是我精心构思了一个很能活跃气氛的导入:我从金庸老先生的《神雕侠侣》开始说起,继而谈到黄蓉甘愿守着郭靖从青丝到白发,双双战死于襄阳城破之日。而眼里只有彼此的杨过和小龙女却曾为了保住对方而试图刺杀郭靖,他们明知道郭靖一死,襄阳必是不保,蒙古兵必是屠城,覆巢之下定无完卵,这种目中无人的爱情,是不可以拿去比拟郭靖黄蓉的。从而引出文章的作者,一位如郭大侠般深情而坚毅的男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学生果然被我流利的表达吸引了,当时的我有些沾沾自喜,似乎觉得已经成功了一半,但马上我就发现了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他们一下子无法从“杨过、小龙女”这些字眼中回过神来,我想如果当时没有听课老师的话,教室里肯定是炸了窝了,那和我当初的设想是完全不一致的,与这篇文章的氛围也是极端不符的。而课后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给我指出了这一点。于是在后来一次的公开课上,我调整了我的开头:“大家所看到这个建筑是林觉民的故居,如今的人们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穿梭,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有时候历史会轻轻刻下一个名字,又慢慢抹去。1911年,林觉民们用枪声唤醒国人沉睡的记忆,可如今我们在幸福的酣眠里是否还能感受到那并不遥远的幽怨叹息和舍生取义的奋不顾身?如果我的问题让你沉默了,让我们来读这封信吧,这封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 25岁的林觉民写给他挚爱的妻子的绝笔信。”简单的开头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但我分明看到,当我清晰地说出这些话语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一种“朗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正如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上海新中的周万梅老师,来我们学校上了一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从始至终课堂上并没有听到老师的条分缕析和一路追问,在假设了几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之后,周老师就开始给学生时间读,个别读,对读,分角色读,换角色读,一遍又一遍,周老师在其中很轻巧地点拨着,偶尔也会示范一下,我惊讶地发现,原本被我们抱怨不会读书的熟悉的学生们在周老师面前一个个变得那么的精彩,无论是朗读的口气还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都很到位,听周老师的课,当时感觉是在一个很平静的午后品了一杯中国茶,齿颊留香。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也经常在文章中看到以前的那些令人怀念的具有真性情的老师,或读到激愤处怒发冲冠,或诵到精彩处捻须微笑,或讲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这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学生心中。而这样的情景在现在的课堂上并不多见了,老师们或是用华丽的排比与引用显示着自己的积累,或是像一个历经世事的医生,冷眼看着、条分缕析着一篇篇经典之作。经常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同样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父亲蹒跚着爬上月台的背影成了很多人记忆中最温暖的一幕。我总在想着老先生们教授《背影》时的情形,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我相信,能让自己的学生铭记住这篇课文的老师肯定首先自身是被这篇文章打动了的。就像那天,我给学生读一篇文章,题目是《爸爸,我不想做你的女儿》,我给学生讲着我给他们找这篇文章的那天偶然看见的父亲日渐消瘦的脸颊和苍老的目光,当我为了掩饰眼中的泪水背过身去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给他们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我清晰地听见静静的教室里一个学生轻轻地对我说:“老师,你写慢一点。”那一刻,我知道,他们肯定也想起了很多很多……
新教材文学色彩很浓,其中不乏文质兼美、传诵不衰的佳作,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尽管老师们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兴味索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涵泳其中,咀嚼品味,欣然心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想方设法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情境体验,使文章中的“情”与教师、学生的“情”融为一体。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