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真正接轨

2010-02-16 09:43:50陆永春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课标课文阅读教学

陆永春(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积累,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科学家对于未来世界的预测都不敢超过五年。每个人必须借助大量的阅读并从中获取知识,才能拥有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1983年,美国教育部组成的“阅读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强调了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读是为了写”,“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等思想在师生心田生根发芽,阅读教学长期畸形发展,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真正接轨,遵循阅读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一、要让学生阅读百花齐放,芬芳满园,尊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

学生阅读如同一个大花园,花的颜色、姿态和芳香各不相同,才能使花园更加美丽。学生阅读如果没有差别,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教育不是工厂生产产品,要求规格一致,否则就不合格。阅读教学一定要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培养。所谓个性化培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培养每个个体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以阅读的个性而论,处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接受的又是同样的教育的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每个个体的德性与胆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当然,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能限制过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学生的生活及体验各不相同,教师要安排学生各抒己见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文章中的人物生活充分地联系起来,既丰富学生的情感,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阅读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的精神家园。

二、要调整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中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阅读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阅读需求,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需要经历吃苦的历程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减弱。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内容分析过多,提问过多。此类教师对阅读内容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单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自己已经读懂了,阅读需求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对老师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因而也失去兴趣。为此,我们要调整学生的阅读需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就越强烈。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也可以搞课前演讲,来督促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要调整学生的阅读需求,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浅尝辄止,不能做好任何事情,更何况是十分复杂的阅读活动。要调整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能领会字里行间暗含着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时,不仅要检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字词的理解情况,还要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如文章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春景,你能用图画给大家展示出来吗?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你能把它们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并请你说出喜欢的理由。请你说说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你对未来是否有新的打算?通过这些问题调整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需求,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三、要让阅读在情弦上舞蹈,让情感在阅读中激荡,用阅读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阅读教学是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三者沟通融会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关爱、帮助和鼓励,做一个关爱型的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并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处处想着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师还要善于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从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采取恰当的方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情感因素,打动学生的美好的心灵。一篇文章总会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关系至为密切,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词句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语言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发掘语言的情感因素,并借助于对词语、句式、修辞方法、结构特点的理解,去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缘由以及情感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时,首先给学生推荐一首阎维文演唱的《母亲》,或给学生朗诵冰心的《母亲》,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为学生阅读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温暖以及孩子的不幸。以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为抓手,师生在词句的品味中共同感受其中浓浓真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反思,让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最后假设学生是作品里的妈妈或孩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回味文中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深深的情感体验。

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提问多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坚持“三不”原则,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后会的不讲、学生讨论后会的不讲。“三不”原则就是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自主阅读,还给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不是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学生把问题抛给老师。这样,努力把阅读教学打造成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和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语文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始终立足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既抓住新课改的精神,又要深入了解学生阅读实际,尊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座花园,百花齐放,芬芳满园。

猜你喜欢
课标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34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