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治疗八法”在临床推拿应用的探讨

2010-02-12 10:36:51王朝宏冉明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八法关元中脘

王朝宏,冉明山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推拿是中医学最早的治疗手段,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按摩治病的记载,到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已多达10余种,《黄帝内经》更提出“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的按摩总则,之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便成为中医针灸、方药、推拿、拔罐、刮痧等治疗手段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清代医家程钟龄于其《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1]”诚得治病精髓,而具体到推拿治疗中,又相应地将这八法演化为“温、补、通、泻、汗、和、散、清”[2],名虽有异,理却相同,且更有深意。如《幼科铁镜》说“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这就是以手法代药物的临床应用心得,就是中医治疗八法在推拿领域中随手取效的总结。而在现代临床推拿治疗中,推拿的治疗八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继承传统推拿手法并不是要得一招一式的效仿传承,而是要在审证求因后,使治疗八法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每一招式才能是有传承意义的、有临床疗效的。

1 温法

温法多用于虚寒证,有温经散寒、通阳补阳的作用,以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为主,手法以缓慢、柔和、持久为宜,使局部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体现“寒者温之”的治则。《素问·举痛论》有“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说明了温经散寒止痛之理。临床上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可温补肾阳,治疗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手足逆冷之症;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可温中止痛,治疗虚寒腹痛、寒性泄泻;分推肩胛、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可温肺化饮,治疗肺寒咳喘痰鸣;摩关元、擦八髎、揉龟尾等温阳止泻,可治疗腹痛泄泻;揉外劳宫可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治疗泻痢、脱肛、遗尿。以上例证均临床疗效确实。

2 通法

通法多用于祛除壅滞,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以摆动、摩擦、挤压、振动、叩击类手法为主,刺激强度相对较大。《医宗金鉴》:“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厘正按摩要术》“按能通血脉”,“按也最能通气”。临床上用推、拿、搓、揉等手法于四肢,可通穴道,治疗肢体麻木不仁、筋挛疼痛等症;点按背俞穴可畅脏腑之气血,治疗脏腑不通致心胸憋痛、闷而不舒、痰结咳喘、眩晕目暗、耳鸣耳聋、便结癃闭等症;擦摩胁肋可疏肝顺气、化痰开结,治疗肝郁胁胀、脘腹疼痛、胸闷痰急、小儿疳积等症;运外八卦多用于小儿,可达宽胸理气、通滞散结,治疗胸闷、腹胀、便秘等症;击大椎、八髎、命门、腰阳关等可通一身阳气,治疗全身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摩顶、掐揉迎香可通鼻窍,治鼻塞、头痛;掐老龙、威灵、十王、人中等可开窍醒神,治疗癫痫、惊厥效果都很显著。

3 补法

补法多用于虚证,对于气血津液不足、脏腑机能衰弱之证可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的作用,多以柔和、轻缓、深透的手法为主顺经、旋推操作。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明确提出“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的观点,也常以摩揉中脘、关元、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临床上擦摩相应督脉诸穴、背俞诸穴、腹部特定穴、本经穴,以治疗五脏虚损致气血双亏的面晦无华、眩晕、心悸、倦怠纳差、腰膝酸软等症;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以加强胃腑功能以健脾和胃,治疗胃脘胀满、食积不化、便溏等症;擦命门、腰阳关,揉关元、气海,补肾经,摩揉涌泉,以温补肝肾、滋阴壮阳治疗腰膝酸软、癃闭、遗精等症;推胸、擦背、揉心俞、肺俞,擦命门、肾俞,摩关元以补肾益肺、宽胸顺气治疗肺肾两亏的咳喘、胸闷气短、形瘦神疲等症;摩膻中,分推肩胛骨,揉心俞、膈俞、肝俞、内关以补益心气,治疗心悸、失眠等症均收效明显。

4 泻法

泻法主要用于祛除火热郁结,有通腑泻热的作用,以摆动、摩擦、挤压类的强重手法,比如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等。临床常以推揉中脘、天枢、大横,轻缓长时、逆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揉按长强可通腑泻热治疗胃肠燥热、腹胀疼痛、二便不通等症;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运外八卦,摩腹、揉脐以消食化滞通便治疗食积便秘;摩腹,摩中脘、关元、气海,擦八髎、肾俞,补肾经,揉涌泉以滋阴润燥治疗虚秘;揉内劳宫,退六腑,揉总筋,打马过天河清小肠,泻心胃之火治疗烦渴,口舌生疮,尿黄便结不通等症;以清肺经,揉列缺、大椎,刮推肺俞,梳胸清泻肺火治疗鼻衄、咳喘、咽痛等症;以清肝经,掐太冲,丘墟,揉风池泻肝火治疗头眩、目赤疼痛、烦急易怒等症,效果显著。

5 汗法

汗法为解表常用之法,《内经》“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王冰注:“汗法可解表,开通腠理,有祛风散寒的作用”,所以汗法多运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病证。临床最常用是就是拿肩井和风池,手法由轻到重,汗透为佳。治疗风热外感轻拿为主,微汗即安,可配推风池、风府以疏风解表;治疗感冒轻症可配按拿合谷、外关以驱风解表。治疗外感头痛,周身骨节痠痛可配揉大椎、肺俞以退热祛风,宣肺止咳。治疗外感发热,咳喘,配掐印堂、上星、迎香以散邪通窍。治小儿汗闭高热可以《幼科推拿秘书》中之“黄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用于临床都是效果显著的。

6 和法

和法用于半表半里,不宜汗、吐、下者,是和解之法。《内经》“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以和阴阳为纲。周于蕃《厘正按摩要术》“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也”。操作时宜慢频、平稳、柔和。比如推揉背俞穴,可以和脏腑之阴阳,治疗脏腑阴阳不平衡导致的各种疾病;拿风池,推脊柱,揉脾俞、胃俞,可解肌和营卫治太阳中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揉板门可和脾胃,以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揉中脘、章门、期门,搓胁肋可和脾胃、疏肝气治疗胃脘胀痛,饮食不化;揉按关元、中极,搓擦八髎可和经血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拿揉肩井,运外八卦,可和一身气血、经络,宽胸理气治疗胸闷,腹胀,气窜疼痛;分腕阴阳可和内外气血,行滞消食治疗小儿寒热往来,烦燥不安;分腹阴阳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治疗呕吐,腹胀,厌食等;推四横纹可和上下气血治疗小儿身体瘦弱、不欲饮食;捏脊可治疗小儿疳积、羸弱、五迟五软等症。成人脏腑、气血、阴阳不和而致的多种疾病均有佳效。

7 散法

散法主要用于祛除壅滞,有消积散结的作用,多以摆动、摩擦类手法为主。《医宗金鉴》“……摩其壅聚,以散瘀滞之肿,其患可愈。”《灵枢·刺节真邪》有按压颈动脉法“大热遍身,狂而妄见……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凡有积滞,无不宜揉。“凡百病者皆以气血为主,通则无积,不通则积……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临床上最常见是揉颊车,揉颊车可通经络、活气血,“一身血脉条直,唯夹车十二经脉上下汇走,屈曲交互,易致壅积。此处一通,内外上下皆无滞塞矣”;按推颈动脉至缺盆,可通脉散热治疗大热癫狂;摩中脘、揉脐可消食化滞散结,治疗胃脘痞满疼痛、腹胀便结;摩腹,推揉章门、期门、石门,揉三阴交可疏通肝脾、活血化瘀治疗癥瘕积聚;对于局部瘀肿者,急则摩边,缓则摩中;点按乳中、乳下可活血散瘀通乳,治疗乳痈结块,其中以缠法最为散结消肿;按弦搓摩法,可消积化滞治疗小儿痰食积滞,总之对有形瘀肿、无形壅结均有良效。

8 清法

清法主要用于清泻邪热,有清热凉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的作用。治疗时宜多用介质,如凉水、滑石粉等,手法宜快速、刚重。如开天门、推坎宫等都有清热解表的作用。治疗表热症可逆推膀胱经,揉大椎,掐揉鱼际、外关以清在表实热,治疗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顺推膀胱经,揉太阳可清在表虚热,以治疗身热汗出、恶风等症;逆经轻推脊柱,掐揉合谷、曲池、内庭、关冲有清气分热的作用,用于治疗发热恶热、口渴冷饮等症;擦腰腑,推涌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有清气血虚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低热汗出、乏力倦怠等症;逆经重推脊柱,退六腑,掐揉曲泽、少冲、曲池、委中有清血分实热的作用,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清法对于热证不仅退热作用好且无碍凉之虞。现结合临床实例说明治疗八法的具体应用。

8.1 运用推拿通法为主治疗汗闭症

张某某,女,60岁,2008年6月来我科就诊。自述20余岁时盛夏热极汗出,自恃年轻体壮冷水浴身,致全身无汗,30余年经中西医治疗无果。症见全身无汗,酸软无力,皮肤干燥,烦急郁闷,脘痞腹胀,目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弦紧。证属寒邪闭肺,内热蕴结,肝郁不舒,脾困不化。综其年久寒闭不通,阳气不畅,故以通法为先。按揉大椎、腰阳关为主,通调一身阳气;辅以拿揉肩井行全身气血,擦揉肺俞取宣发肃降之功。每日1次,每次20min,1周5次。1周后自觉全身清爽,诸症皆轻。依前方加肝、胆俞,搓擦胁肋,掐揉太冲、行间,以疏肝解郁,行肝主疏泄之功。2周后前法共行再加脾、胃、膈、大肠俞,以和脾通肠泻热,助气血生化之源。3周后阳气畅,肝气舒,脾胃和。再重用汗法,拿肩井、风池、风府、合谷穴。又治疗1月后,汗出如常,诸症皆消。随访1年,无再发汗闭。

8.2 运用推拿温补法治疗慢性泄泻

陈某某,男,68岁,2007年5月初诊。泄泻4年,西医诊为“肠易激综合症”,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现症见腹泻每日五六次,食后即泻,腹痛肠鸣,便稀不化,甚如水样,纳呆食少,脘腹不温,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缓而滑。证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治疗先以摩揉肾俞、命门温补肾阳为主,辅以中脘、关元温中散寒。每日1次,每次20min,1周5次。1周后加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加强胃腑功能,健脾促运。2周后症状逐渐减轻,便次减少,便渐有形。遂加大力度,并加擦八髎、揉龟尾以温阳止泻,辅以肺俞、小肠俞、上巨虚、下巨虚,通调水道,涩肠止泻。共治疗1月余,便已正常。半年后随访往如常人。

综上所述,准确的辨证立法和推拿八法的恰当应用对于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有幸参与“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治疗学》的部分编纂工作,随着临床教学与实践的开展,越来越认识到“中医治疗八法”在临床中的意义,对于“推而纳之、动而伸之、随而济之、迎而夺之”等手法补泻方式,在具体应用方法和效用程度上的体会是:在中医治疗八法指导下的推拿治疗才是真正推拿治疗的精髓。

[1]清·程国彭撰,田代华整理.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36.

[2]俞大方主编.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5.

[3]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77.

[4]邱茂良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八法关元中脘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保健与生活(2022年8期)2022-04-08 21:48:33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18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脘穴/中脘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中老年健康(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