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然
吉林省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小儿泄泻又叫婴幼儿腹泻。是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轻症腹泻,一般一天3-5次,多则十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绿色,并伴有轻微呕吐。便前有腹痛,哭闹不安等症状,一般不发热,精神和食欲尚好。重症腹泻,亦称“中毒性消化不良”,一日之内腹泻10余次,甚至数十次水样便,有时带有粘液,常伴有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精神不振和口渴,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现象,不及时抢救甚至危及生命。现就个人的临床实践谈一些体会。
王××,女,1岁2个月。腹泻四天,伴有呕吐,舌淡苔白,指纹紫淡而住院,输液后腹泻加重,发热38.1℃,两眼不睁,困倦无力,口干发渴,腹泻稀水及奶瓣,每日8~9次。经西药治疗未效,而尝试针刺治疗。中医认为本病为小儿泄泻。证属脾虚型,给予西药输液寒凉阻遏中阳,故腹泻加重。治宜健脾益气止泻,和胃止呕。取穴:合谷、天枢、足三里、内关。针刺:用捻转进针,或以雀啄,震颤等手法。有针感后,再捻转10~15分钟,即出针,或在天枢、足三里穴留针5~10分钟。
按:该患者证属脾阳虚。故取合谷、天枢伍足三里,佐以内关。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按《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的理论,取之通经络、清热和通降肠胃之能;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足三里为胃经经气所发,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同气相求”、““合治内腑”的道理,它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降浊通便、理肠止泻之功。合谷、足三里伍用,合谷主气,以升散为主;足三里下行,以降浊为要。一升一降,轻升浊降,升降协和,调理肠胃,理气止痛,降浊通便,整肠止泻之功益彰。天枢、足三里伍用,天枢以疏泄为主,足三里以补中为要。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和胃整肠,传导功能即能恢复正常。内关为止呕要穴,具有和胃降逆之功,佐之以加强止呕之力。在调理脾、胃、大肠的基础上三次获癒。
张××,男,10月余,两天前因给孩子两粒海米而至腹泻,伴有呕吐,舌苔黄腻,指纹紫滞而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给予输液抗炎治疗两天。患儿仍脘腹胀满,腹痛泻下,泻下粪便酸臭伴及奶瓣,每日5~7次,精神不振,不思乳食,夜间哭闹。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遂尝试针刺治疗。中医诊断此病为小儿泄泻。证属伤食型,因小儿脏腑行气未充,海米入胃腑不易消化,故致腹泻发生。西药输液寒凉阻遏气机,故见效不显。治宜消食化积,健脾止泻。取穴:四缝、天枢、足三里。针刺:四缝用三棱针点刺2~3下,用手挤出少量黄白粘液,稍带微红血色效果佳。天枢、足三里用捻转进针,或以雀啄,震颤等手法。有针感后,再捻转10~15分钟,即出针,或在天枢、足三里穴留针5~10分钟。
按:四缝为经外奇穴,是治疗食积的效验穴,具有开滞除积,消食健脾,疏通脾胃之功;足三里为胃经经气所发,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以调理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作用。四缝与足三里伍用,相互促进,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消胀除满的作用增强。天枢与足三里伍用,天枢以疏泄为主,足三里以补中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合胃整肠,传导功能即能恢复正常。患儿两诊痊愈。
白××,男,1岁。于5个月前脱离乳母后,饮食不节,致腹泻不止,每日6~7次,曾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不显著。现仍每日腹泻3~4次,完谷不化,肌肉消廋,面色淡白,精神萎靡,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细。中医认为本病是小儿泄泻。证属脾肾阳虚型。治宜补脾温肾。取穴:关元、天枢、中完。用艾卷灸。操作:于小儿熟睡时,点燃艾卷施灸,最初施灸时艾火距皮肤约5厘米,灸3~5分钟后将艾火渐渐移近穴位,但最近不得少于3厘米,以免灼伤皮肤或惊醒小儿。施灸时先灸中完,后灸天枢、关元。中完、天枢各灸20分钟,关元灸30~50分钟。
按:本病属小儿虚证泄泻,治疗上采用虚者补之的办法,故采用灸法治疗。关元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分别清浊的作用;天枢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中完具有调升降、和胃气、理中焦、化湿滞之能。三穴伍用,加之艾灸的温热和药力作用,脾肾得补,肠腑调畅。患儿经两次治疗,腹泻停止,饮食渐增。2个月后家属来诉,该儿已体健如常。
以上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不是很全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