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芳
(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上海 200090)
1.1 穴名释意 《皇帝内经太素》:在“结喉两箱,足阳明脉迎受五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曰人迎。”《伤寒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针灸甲乙经》:“迎”指动,当“喉结旁,动脉应手处”。“人”指三部九候中的人候,故名。“人迎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针灸释名释义》:“人,指人体与生命。迎见迎香条,又为接受之意。谓喉结两旁之动脉,前以迎受天地五脏之气以养人也。人迎、寸口、趺阳三大动脉,在中医脉诊中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人得天地之气而成,水谷之气而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迎位高可以迎受天气,经穴属胃可以迎受地气,杨上善曰:“喉结两箱,足阳明脉,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人。”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既可迎受其气,使“气凝为人”,而人又须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自养也。《新编针灸大辞典》[1]:“穴居颈部动脉应手处,为三部九候诊脉部位之一,称人迎脉,故穴名人迎。”
1.2 别名及释意 人迎:别名天五会、五会。“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见 1928年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人迎,一名天五会,天五,土也。胃土之会于上者也,穴在颈下夹颈结喉旁一寸五分,有大动脉应手,古者以此候三阳之气,故谓是人气所迎会也。”
1.3 现用名或别名最早出现的文献 最早出现于《灵枢◦本枢》人迎,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2.1 古人定位 《灵枢◦本枢》穴居颈部动脉应手处,为三部九候诊脉部位之一,称人迎脉,故穴名人迎。《灵枢◦寒热论》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素问◦阴阳类论篇》王冰注:人迎,谓结喉两旁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动应手者也。《针灸甲乙经》在颈大脉动应手,挾结喉。
2.2 现代标准定位 《针灸大辞典》[2]一是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脉。二是左手寸口脉的别称。《脉经》:“左为人迎,右为寸口。”《经穴部位》(见 1990年高忻洙著)标准定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新编针灸大辞典》[1]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经总动脉搏动处。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歧处,甲状腺上动脉,颈浅静脉和颈内静脉;颈皮神经,舌下神经降支,迷走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干。《中国针灸辞典》[3]人迎: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局部解剖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是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干降支及迷走神经,在颈阔肌中,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当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有甲状腺上动脉,颈前浅动脉外,为颈内静脉。《实用针灸学》[4]在颈部平喉结两旁一寸五分,颈动脉三角内(由二腹肌之后腹、肩胛舌骨肌之前腹和胸锁乳突肌前缘所构成之三角区),即当胸锁乳突肌前缘与平齐甲状软骨上缘之交点处,适对颈总动脉分出颈内外动脉之部位。仰卧位取穴。《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5]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处。
《针灸甲乙经》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千金方》瘣疬方,灸五里、人迎各三十壮。《实用针灸学》针时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将颈总动脉压向胸锁乳突肌,以免损伤动脉,刺 2~3分,不宜深刺,若误刺颈总动脉之颈动脉窦上,易产生虚脱,刺时慎之。
《经穴部位》正坐或仰卧位,横平甲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前缘,避开颈总动脉取穴。针 0.3~0.5寸,留针 10 min;温和灸 5~10 min。注意人迎穴不能针刺过深。针刺过深刺中颈血管鞘,进而损伤鞘内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引起严重后果。《新编针灸大辞典》针刺时坐位或仰靠位。避开颈总动脉,直刺 0.3~0.5寸,不宜深刺,禁灸。《中国针灸》辞典:避开动脉,直刺 0.3~0.5寸,禁灸。《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向深部触压颈总动脉的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刺,深度 0.2~0.4寸,最深可达 1寸。人迎穴正确的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的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经总动脉的可能,经总动脉为颈部最大的动脉,刺中后针尖搏动感十分明显。若进针过于偏外,针尖从经总动脉的后外侧刺入,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累及位于其后方的迷走神经,可带来严重后果。
《中国针灸辞典》局部解剖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是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干降支及迷走神经,在颈阔肌中,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当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有甲状腺上动脉,颈前浅动脉外,为颈内静脉。《新编针灸大辞典》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歧处,甲状腺上动脉,颈浅静脉和颈内静脉;颈皮神经,舌下神经降支,迷走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4.1 进针层次 皮肤:由颈横神经分布,该神经是来自颈丛的皮神经,神经纤维来自第 2、第 3颈神经。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受面神经颈支支配的皮肌——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为包绕胸锁乳突肌的深筋膜在该肌前缘融合而成。其深面紧临颈动脉鞘。咽缩肌:是主要附着在甲状软骨,并构成咽壁的肌组织。受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
4.2 比邻结构 胸锁乳突肌与舌骨下肌群:分别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和前内侧,并分别受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支配。颈动脉鞘:是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在进针部位处,恰巧被胸锁乳突肌掩盖。在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它们排列的方式为,颈总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侧、迷走神经在动、静脉之间的后方。颈动脉鞘深部的结构:包括交感干、颈深部肌以及椎动脉、第 4颈椎等结构,针刺不超过 1寸时,当不致刺中这些结构。
《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1)刺中颈总动脉:由于结缔组织致密,血管壁坚厚,故针感黏滞,且有明显的波动感,此时应立即退针,由于血管壁坚韧,一般不致造成损伤出血。若疑有出血,应按出血常规治疗。因此进针时务必注意针感,避开动脉。(2)迷走神经受刺激:若如上述进针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经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因静脉内压力甚低,不致有明显出血表现。但迷走神经中包含最重要的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当受刺激时严重抑制心脏的活动,使心率减慢,冠状血管收缩,病人自觉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甲乙经》中“过深不幸杀人”,似指此症候。因此进针切不可偏外、过深、以及手法过重。
6.1 古代 《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灵枢寒热论》:“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甲乙经》:“阳逆霍乱,刺人迎,刺入四分,不幸杀人。”“颌痛刺足阳明四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经刺人迎立已。”《千金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累疠方,灸五里、人迎各三十壮。”《外台秘要》:“主阳逆霍乱,阳逆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屈窘不得息,刺人迎四分,不幸杀人。”《铜人》:“治吐逆霍乱,胸满喘鸣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针灸大成》:“主治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痈肿累疠。”《图翼》:“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 ,食不下。” 《集成 》:“霍乱,头痛 ,胸满,呼吸喘鸣,人迎、内关、关门、三阴交、下三里。”
6.2 现代 《新针灸学》:“防治喉炎、甲状腺疾患、扁桃腺炎、哮喘、呼吸困难及其他肺部疾患。”《中国针灸学 》:“主治咽喉肿痛、喘息 、气瘿 、头晕、面赤 。” 《实用针灸学》:“主治咽喉炎、扁桃腺炎、颈淋巴结结核、高血压、低血压及霍乱(非真性霍乱 )、吐逆、喘息等。”《针灸学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 、哮喘、甲状腺肿、咽喉肿痛、发音困难。”
7.1.1 毫针刺法 现代多数医家认为人迎穴的针刺方法以避开颈总动脉,垂直快速刺入真皮后缓慢进针达 1~2寸,患者出现酸、麻、胀、沉等针感既可。针刺深度方面,随着人们对局部解剖结构的不断深入了解和针具的不断改进,人迎穴的针刺深度已从《针灸甲乙经》的 4分到目前的 1~2寸均有报道。陈剑勇[6]等认为针刺人迎穴应以针柄随动脉搏动而上下振动为刺中。而王氏[7]则认为人迎穴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可直刺 1~1.5寸,胖人可刺 2寸,针尖深抵颈椎横突前方。申国明[8]等通过对针刺人迎穴的局部解剖观察认为,从皮肤至颈椎横突的平均深度为 35.76 mm,推算约合 1.7寸,为避免针及颈交感干,他们认为临床针刺人迎以不超过 1.5寸为安全针刺深度。此深度适合中等身材年轻人,遇到体形疲弱或肥胖之人针刺深度可适当调整。
7.1.2 皮内针疗法 仲氏[9]用自制 1寸皮内针或市售皮内针从人迎穴沿皮向喉结方向刺入,然后用G6805型治疗仪通电,连续波,电流大小以局部皮肤出现节律性跳动而无不适为度。针感沿手、足阳明经分传至手、足末端。适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氏病及高血压等。
7.1.3 穴位封闭疗法 黄氏[10]等采用人迎穴封闭疗法治疗成人急性会厌炎,方法是用硫酸庆大霉素 4万十地塞米松 5.0 mg十利多卡因 0.2 ml,分等量用 12号注射针头取双侧人迎穴垂直进针 1.5 cm行封闭注射,每日两次。取得满意疗效。
7.1.4 洞刺法 人迎穴洞刺法源于日本学者细野史
郎的“颈动脉的穿刺”法和代田文志[11]的“刺洞”法 ,以针柄与动脉以同一速度搏动,即为刺中颈动脉窦,所以应更名为“颈动脉窦刺法”[12]。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困难、各种痛症、恶阻及消化系的某些病症等。
7.1.5 指压法 宋氏[13]用人迎穴指压法治呃逆,方法简便疗效明显,多无复发。张氏[14]运用指压人迎穴治疗 1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引起喉闭的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7.2.1 针刺人迎穴能促使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
有学者认为针刺人迎穴其冲动可传至脑干脑血管中枢,能改善脑血液循环,纠正大脑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脑水肿和脑功能恶化。富氏[15]在针刺人迎穴的同时,让患者抬举患肢,和针刺前比较,有明显的抬高。认为人迎穴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疏通多条经脉气血功能,从而促进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杨氏[16]采用深刺人迎穴配合点刺舌体对治疗中风不语,疗效满意。作者临床观察表明,深刺人迎穴对中风后不能发声或声音小效果较好,其机理可能是刺激发声肌的神经纤维而起作用。点刺舌体则对舌体运动障碍取效较快,另外,病人加强语言训练是治疗失语很重要的因素。
7.2.2 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 齐氏[17]以人迎穴为主治疗高血压,主穴:人迎(双)。副穴: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配穴:肝火亢盛者加行间;肝肾阴虚者加复溜;痰湿壅盛者加丰隆。疗效显示,人迎穴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的功能,针刺人迎穴可使血压下降,同时针剌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以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压稳定之目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人迎穴的解剖部位在颈动脉窦附近有关,颈动脉窦血管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其分枝末端膨大,为压力感受器。据有关文献报道:针刺人迎穴,可扩张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增加血管弹性,部分地改善脑血管的病理状态,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卫氏[18]仅用人仰一穴治疗高血压并与传统针刺组和西药卡托普利对比。结果显示:针刺人迎穴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对血清丙二醛含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卫氏认为针刺人迎穴可刺激颈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心脑血管的舒缩。并且针刺人迎穴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这就是针刺人迎穴具有降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7.2.3 针刺人迎穴治疗呃逆 高氏等[19]采用针刺人迎穴为主,辨证配穴:其中胃中寒冷者配合艾灸中脘;胃火上逆者加用内庭(泻法);气滞痰阻者配足三里(平补平泻)、太冲(泻法),痰湿明显者加用丰隆(泻法);脾肾阳虚者配足三里、脾俞、肾俞(均用补法),配合艾灸;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平补平泻)。结果显示:实证痊愈率 98%,虚证痊愈率 79%。认为针刺人迎穴能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干及颈交感神经节的周围组织,信息通过突触间连接传入脊髓、脑干、丘脑,然后上升至大脑皮层。针刺同时也能刺激迷走神经,使信息经孤束核、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两者经大脑皮层的整合与调整,可能产生调节外周神经的特异作用,对痉挛的膈肌能产生较强的抑制。富氏[15]认为人迎穴属足阳明胃经经穴,有疏经通络、条达气血、和胃降逆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病机理是神经自稳功能失调,引起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的痉挛所致。作者通过针刺人迎穴调整迷走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使功能恢复正常。
7.2.4 针刺人迎穴治疗不定陈述综合征 刘氏等[20]针刺双侧人迎穴治疗不定陈述综合征总有效率 80%。作者认为,针刺人迎穴能调节脏腑阴阳,疏通多条经脉气血,运化气机,达到阴平阳秘、邪祛正安的疗效。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本病常见于更年期及青年女性的自主神经失调症,多与心理、内分泌、自主神经等因素有关。人迎穴,其外有颈丛皮神经分布,深面紧邻颈动脉鞘和交感干,通过针刺此穴,能使大脑皮层调节全身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促进机体自主康复能力,加强防御功能,从而达到治愈此病的目的。
7.2.5 针刺人迎穴治疗颈性眩晕 揭氏等[21]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病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人迎穴为主配合人中、内关、太冲等穴,对照组针刺风池、夹脊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8%,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人迎穴位于喉结旁,颈动脉搏动处。针刺人迎穴能取得明显效果,说明通过针刺人迎能刺激颈动脉搏动从而改善椎 -基底动脉供血。试验证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临床测定,提示椎 -基底动脉在针刺后即刻血流加速,单位时间血流增加,说明与临床症状改善是一致的。
7.2.6 人迎穴的镇痛作用 顾氏[22]在60年代初偶然发现人迎穴治疗历节痛有显效。后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该穴有广泛的主治性能,尤其镇痛效果极佳。人迎穴的镇痛及治疗作用主要出现在同侧,对另一侧作用则不明显。这是因为躯干深部痛觉由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后,上行到延髓,在延髓交叉到对侧进入丘脑,到达大脑边缘系统痛觉反应中枢。由于人迎穴的位置在延髓之下,所以针刺一侧人迎穴在表面看来只对同侧的躯干、脏器有选择性的治疗意义。实际上它是通过对脊髓、延髓及对侧丘脑、大脑皮层边缘区、躯体感觉区和二区的抑制作用来控制躯体疼痛的。仲氏[9]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 1例患病 10余年者,用皮内针刺入双人迎穴,电针治疗仪通电 15 min,每日 1次。3次后头痛消失,2年后随访,未复发。周氏[23]观察到,针刺人迎穴能使心脏神经官能症心电图 ST-T改变者恢复正常状态,不能使冠心病及心肌炎器质性 ST-T改变者恢复正常,提示针刺人迎穴的方法对上述两种 ST-T改变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程氏[24]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先测定出足阳明胃经隐性感传线阳性者,然后针刺人迎,进针 1寸深左右,泻法,贺氏[25]采用深刺人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是针刺患侧人迎穴,直刺 0.8~1.2寸,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泻手法,以颈部出现酸胀感为度,若针感向患侧面部行走则更佳。
7.2.7 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探析 吕氏[26]采用电针 T3、T5,针刺 T9、T11、L2夹脊穴配合针刺人迎穴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并与选取膻中、乳根、内关、太冲、足三里的常规针刺组作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人迎穴位于人体的咽喉要道 ,脾经、心经、肾经、肝经 、任脉、冲脉 、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连或相通。同时,人迎为足阳明之穴又是阳明流注之所。并且又为“足阳明、少阳之会”穴,因而刺之除可调节胃经之气外,尚可调节少阳胆经的功能,对肝(胆)、脾(胃)功能的调节恰恰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面。此外,胸部为气海所在,人迎穴起着输注胸部经气的作用,因而可用来治疗胸部疾患。作者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认为,使人迎穴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迎穴深部的交感神经干、颈交感神经节、外侧的迷走神经及甲状腺等。通过调节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及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等发挥作用。
除上述报道外,人们在临床中还发现:针刺人迎穴可使肺通气量增加;针刺人迎穴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最明显;针刺人迎穴对甲状腺机能亢进也有很好的疗效;针刺人迎穴对脑电图有双向调整作用,原来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 a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 a节律减弱;针刺人迎穴可使心率减慢等等。总之,在现代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基础上,人迎穴的临床治疗范围在不断得到挖掘,人们对人迎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1] 程宝书.新编针灸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 程宝书.针灸大辞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李文瑞,何保仪.实用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 严振国.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
[6] 陈剑勇.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初步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60,(3):120
[7] 王英.关于人迎穴的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36-37
[8] 申国明,王龙海,颜贵明.人迎穴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5):57-58
[9] 仲跻尚.人迎皮内针运用举偶[J].浙江中医杂志,1989,(1):20
[10] 黄东辉,冯惠玲.人迎穴封闭治疗成人急性会厌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55-56
[11] 代田文志.刺洞(针刺颈动脉窦)的理论与实际[J].中医杂志,1957,(9):470-474
[12] 蒋松鹤,杨文秀,张慧玲.人迎穴的探讨及颈动脉窦定位实验[J].上海针灸杂志,1994,13(6):269-270
[13] 宋江友.指压人迎穴治疗呃逆 23例[J].新中医,1987,29(8):38
[14] 张学颖.一例指压人迎穴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引起喉闭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4,12(4):242
[15] 富延萍.浅谈人迎穴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2,23(10):926-927
[16] 杨安生.深刺人迎穴点刺舌体治疗中风失语 8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0,6(2):32
[17] 齐更生.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高血压病 56例[J].天津中医,2000,17(2):56
[18] 卫彦,孙忠人,寇吉友,等.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 12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4-5
[19] 高微 ,乔喜芹.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呃逆 12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l9(8):63-64
[20] 刘敬花,王新刚.针刺人迎穴治疗不定陈述综合征 2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12
[21] 揭子慧,张玮.针刺人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50例对照观察[J].山西中医,2007,23(4):58-59
[22] 顾月华.人迎穴镇痛功能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3):40-42
[23] 周裕民,于淑琴.针刺“人迎”穴对心脏神经官能症和冠心病 ST-T改变的鉴别[J].中国针灸,1991,11(3):35-37
[24] 程正云,宁延荣,郝金凯.针刺人迎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2例[J].陕西中医,1985,6(2):74
[25] 贺春山.深刺人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28例[J].北京中医,2006,25(1):42-43
[26] 吕美珍.电针夹脊穴配针刺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报,2004,28(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