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灸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2010-02-10 09:31魏清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艾炷艾绒面肌

魏清琳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20)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增加,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80余岁的高龄患者、中老年、青少年、幼儿乃至刚出生的婴儿,均可罹患。如果治疗不及时,失治或误治,延误病情往往可导致面肌萎缩、痉挛、“倒错”、“联动”等后遗症。因此,筛选、优化治疗方案、获得最佳预后依然是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笔者于 2005年开始将百会灸法作为治疗面瘫的主要方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观察 2005年 7月至 2009年 7月收集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56例。其中男 31例,女 25例;年龄最小 6岁(6岁以下以及不能配合灸法的不计在内),最大 81岁;病程最短 2天,最长半年。急性期 35例,恢复期12例,后遗症期 9例;左侧发病 22例,右侧发病 28例,双侧同时发病 6例;上唇偏歪 13例,下唇偏歪 16例,上下唇同时偏歪 27例;口角外观不偏歪,笑或表情肌动作时偏歪者 19例,外观口角偏歪显者 37例;首次发病 53例,二次发病 3例;亨特氏面瘫 25例,贝尔氏面瘫 31例;风寒型 20例,风热型 11例,气血两虚型9例,痰湿体质型 8例,疲劳后 5例,情志所伤 3例;门诊 37例,住院 19例。

2 治疗方法

2.1 百会灸法

①艾炷药物组成:精艾绒、苍术、防风、白芷、丁香、吴茱萸等适量。将以上药物研末,与精艾绒混匀,做成塔形艾炷,底座直径 5 cm,高 4 cm。

②操作:取约大小厚度为 6 cm×8 cm×1 cm规格的鲜姜片为底座,置于患者百会穴上方。然后将做好的药物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为度。前 5天每日1次,5天后隔天 1次,直至痊愈。

2.2 选穴与刺法

①取穴:百会、牵正、翳风、阳白透鱼腰、太阳、下关、颊车、迎香、合谷、人中、太冲。以上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迎风流泪、目赤配睛明;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透巨髎;恶风寒配风池;寒热往来,偏侧头痛配外关;正气不足配气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肾俞;痰湿壅盛配阴陵泉、丰隆、脾俞、三焦俞等。

②刺法:针刺时选用直径 0.35 mm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人中斜刺向鼻中隔约 5 mm,牵正垂直进针 15 mm,捻转进针,以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合谷、下关、翳风垂直针 10~25 mm;上睛明平刺入 5 mm,均得气后留针;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入 10~25 mm;头面余穴均沿皮平刺,捻转得气为度,四肢背俞穴常规刺法。每日或隔日(经络敏感者隔日)治疗 1次,每次留针 30 min,10次为一疗程。

2.3 拔火罐法

急性期[1]采用:①闪火法,以 5号火罐轻闪患侧面部,以温热舒适为度;②大椎、肩井、肺俞留罐 5~10min。恢复期:采用督脉走罐,膈俞、脾俞、肾俞留罐 5~10 min。后遗症期:配合背俞穴密排群拔,留罐 10~20 min。

3 疗效标准[2]与结果

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计 41例,占 73.21%;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表情肌运动时,口角轻微偏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计 12例,占 21.43%;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计 3例,占5.36%;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计 0例。总有效率为 100%,愈显率为 94.64%。

4 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发生的原因多为正气内虚,风邪入络,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亦可由脑部外伤,气血内损,脉络瘀阻,血结生风或与外风相引而成。西医认为面部受风寒后,局部血管遇冷痉挛,造成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使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3]所致。据临床观察,饮酒、生气、劳累、受风、受凉、掏耳朵、拔牙、病毒性感冒、中耳炎、腮腺炎、高血压、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后均有可能诱发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导致面肌瘫软无力、麻木不仁。针刺治疗面瘫临床多有报道,以局部取穴为主,以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多,辨证取穴,均可获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炷灸能鼓舞振奋局部经脉之气[4],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救逆,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相关研究证实:艾灸具有镇痛、改善血循环、调整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其作用机理更可能是温热效应、光的辐射效应、艾绒的药性、燃烧后的气味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5]。通过百会的药物施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除了艾绒灸疗的特性之外,百会穴的独特经穴特点,也决定了其在面瘫治疗上的特殊功效作用。在头面,有近治作用,可疏风散邪、温经止痛,在经络,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筋所过(《灵枢·经筋》篇云:“……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灸百会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血得行,脑海得充,少阳得养,而贯通面部之阳气,使患部偏歪得纠。百会灸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但需要事先告知患者,摆好体位,施灸者随时观察,以防止施灸过程中烫伤。

拔火罐法与针刺治疗相辅相成,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急性期外感为主,可用闪火法疏风解表;大椎、肺俞、肩井留罐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恢复期正气渐充,阳气渐旺,面肌肌力尚不足,针刺以加强阳明经经气益气养血;督脉走罐以疏通背部阳气,膈俞可交通中焦气机,脾俞、肾俞旨在顾护正气,培补元气。后遗症期取膀胱经背俞穴,疏通经络,调补脏腑。临床实践证明,依此原则治疗,痊愈后无 1例复发者。

面瘫后遗症是指少数患者出现的双侧面神经受损瘫痪,后期出现的面肌“倒错现象”,继发于面瘫后期的面肌痉挛,鳄鱼泪等“联动现象”,以及经过多种治疗超过两月而面肌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的患者。这类患者更需要医生关注与积极的治疗,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精神安慰、良性意念、观想面肌的正常运动,都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面瘫患者越早介入治疗越有利于早期康复。针灸临床综合治疗表明,患者只要坚持治疗、方法得当,其各种自觉不适症状,都可以逐渐改善,直至痊愈。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辨证取穴、注重手法、刺激适度、慎用激素均可起到积极防治面瘫后遗症发生的作用。

[1]赵琛,周恩华,吴涣淦,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32-134

[2]姜旭强,王洪涛,苏秀贞,等.绝缘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9):658

[3]王小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52-953

[4]徐一新,吴旭.吴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谈[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5-6

[5]谢莉莉,刘光普.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5

猜你喜欢
艾炷艾绒面肌
旋转的钢铁厂
Chinese Acupuncture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绒的燃烧热值测定研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艾绒提取物对蚕丝织物的染色和抗紫外性能研究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的鉴别*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