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郭家奎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头针,又称头皮针或头针疗法,是指针刺人体头部的特定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头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源性疾病和部分非脑源性疾病存在一定优势,现将近五年头针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1.1 头针配合体针 孙氏等[1]随机将 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 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 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 20例,有效 7例,总有效率为 90.19%;B组分别为 7例、28例、21例及 93.1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 7例,有效 11例,总有效率为 66.1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张氏[2]观察头针加体针透刺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组取患肢对侧运动区,体针透刺上肢选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下肢选伏兔透殷门、阴陵泉透阳陵泉等。针刺后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 28例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 31例总有效率为 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8.5%。
1.1.2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 赵氏等[3]将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1.1.3 头针配合中药 何氏等[4]取常规头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 106例,前期中药方剂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后期中药方剂以虎潜丸为基本方,头针常规选穴。结果总有效率达 100%。
1.2.1 单纯头针 杨氏[5]将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各 6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主穴百会、太阳,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比较治疗 4周、8周后两组临床疗效及 Zung量表评分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 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0%和 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6.67%和 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 4周末、8周末,两组 Zung量表评分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1.2.2 头针配合体针 刘氏等[6]用头体针配合治疗本病 36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治疗组头针取额中线、顶中线、顶旁 1线为主穴区。伴肢体运动及语言障碍配顶颞前斜线;伴视力障碍加枕上旁线。进针得气后,以 200 r/min的频率捻转 2 min,留针 30 min,中间行针 1~2次;体针以神门、内关为主穴。肝郁气滞加太冲、膻中;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肝郁痰阻配太冲、丰隆;心脾两虚加脾俞、心俞、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毫针刺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行针 1~2次,1次 /天,12次为 1个疗程,休息 5天,行第 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对照组口服多虑平 25 mg,3次 /天,服药 2周、4周统计疗效。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 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 7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3 头针配合中药 张氏[7]将 30例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15例),连续治疗 4周,在基线点 (治疗前)、治疗 4周后各观察 1次。治疗组针刺选穴:额中线、额旁 1线、额旁 2线、额旁 3线。头针以 15°左右夹角从前向后进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为 1~1.5寸,进针得气后,手法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予平补平泻法,每穴行针 30 s,留针 30 min,每日 2次,共治疗 28天,并配合调神解郁汤,每日1剂,每剂煎汤 300 ml,早晚分 2次服。对照组口服百忧解,20 mg/次,每日 1次,晨起饭后顿服,温开水送服。研究结果显示,调神解郁汤结合头皮针及西药百忧解对治疗卒中后抑郁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但通过 SERS副反应量表评定可知,中医针药结合组较西药百忧解组治疗后出现的副反应明显减少。李氏等[8]将 62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氟西汀观察组 32例和单纯氟西汀对照组 30例。应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头针配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为 93.75%;单纯氟西汀的有效率为 76.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
吴氏[9]对 20例脑瘫患儿进行头针治疗,男 12例,女 8例。头针取穴:四神聪、神庭、本神。操作方法:上述穴位平刺进针 0.5~0.8寸,得气后,将生命信息治疗仪一根导线的正负极分别接于患儿左右四神聪穴或前后四神聪穴的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正极接在患儿桡动脉搏动处,负极置于足背动脉搏动处。若患儿伴有肢体运动障碍,将铜片贴于上肢的曲池、合谷穴,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解溪、太冲穴。疗程:每次 60 min,每日 1次,连续 6日,休息 1日,以 30次为 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 85%。
朱氏等[10]将入选的 62例多发性抽动症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主穴均取额中线、顶中线、顶旁 1线,配穴取顶颞前斜线、颞后线。观察组每次留针 2 h,对照组留针 30 min,隔日1次,观察治疗 2个月。采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和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为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等症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61.3%,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 2 h与头穴留针 0.5 h均可有效改善 TS患者的症状,且治疗效果大体一致,无显著差异。
王氏等[11]对 30例帕金森患者进行观察,头针取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平衡区。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 28号 115寸不锈钢针,针尖与头皮成30°,快速刺入皮下,每分钟捻转 200次,留针 30 min,其间共捻针 3次,每次 1 min,每日 1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 3日。电项针取穴:风池、供血。正极在上,负极在下,同侧连接,选疏波。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宜,每日 1次,每次 30 min,6次为一疗程,休息 3日。结果有效率为 90%,原服用西药者均渐减量。姜氏等[12]将 30例帕金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5例,在接受美多巴等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利用头电针针刺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MS6)、额旁 3线(MS4)、顶旁 1线(MS8)、顶旁 2线(MS9)、枕下旁线 (MS14)、双侧病变针双侧,深度达到帽状键膜;对照组 15例,口服美多巴,按照病人常规剂量服药分级。利用 Webster量表和 UPDRS运动部分对疗效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Webster评分示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贺氏等[13]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 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硬膜外组(头针组)30例和硬膜外组 30例。头针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 20 min即行头针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组只在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通过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头针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头针组 VAS评分在 6 h、12 h、24 h、48 h共 4个时间点均较硬膜外组低,6 h、12 h两组间 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 BCS评分在 4个时间点比较,头针组均较硬膜外组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头针组快,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也以头针组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肖氏等[14]将 28例患有腓总神经麻痹的病人采用头针电针配合的方法治疗。头针取瘫痪肢体对侧的运动区上 1/5与足运感区,体针取瘫痪侧下肢的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解溪、丘墟。针刺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依穴位所在处肌肉厚度而定。其中头针运动区上 1/5和足运感区应刺至帽状腱膜下层,得气后施以快速捻转手法,频率要求达到 200转/min,连续捻转 3 min后,留针 40 min,间歇行针 3次,每次 3 min。体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接上海华谊牌 BT-701型电麻仪,环跳、委中为一组,阳陵泉、丘墟为一组,丰隆、解溪为一组,给以疏密波的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且出现足的背屈运动为宜,当不能出现足的背屈时要适当调整针刺深浅及方向以期出现利于腓总神经恢复的运动模式。体针通电 20 min后,留针 20 min,间歇行针 2次,每次 1 min。每日治疗 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1天。结果 28例病人治愈 64%,显效 21%,有效 14%,总有效率 100%。李氏[15]研究头针治疗带状疱疹,在 191例患者中,头针治疗 148例,对照组 43例;40岁以上占70.7%。疱疹形态:红斑丘疱疹占 86.5%;脓疱型占 5.3%;血性疱型占 45%;渗出溃烂型占 3.8%;分布在肋间神经占 71.2%;颈神经占 11%;腰骶神经占 17.8%。头针组不加用任何药物,根据疱疹及疼痛部位选择相对应的感觉区和运动区。在头面部取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下 2P5,胸胁及上肢取中 2P5,腰骶及下肢取上 1P5。每日针刺 1~2次。对照组由协作单位随机选择,用维生素 B12等常规治疗。疗效结果:头针组痊愈 10例、显效 35例、进步 37例;对照组痊愈无,显效 2例,进步 37例,无效 4例。在治疗过程中,要求针刺部位准确,捻转频率快,适当延长留时间。韩氏等[16]将 7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 32例。治疗组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选取头针胃区(相当于颞叶在头皮上的投影,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 cm长的直线)和头针肠区(位于生殖区下缘向下引2 cm与前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针刺方法:选用 26~28号 1.5~3寸长的毫针,针与头皮呈 30°左右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此时继续刺入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然后运针,只捻转不提插,每分钟捻转 200次以上,进针后捻转 2~3 min,留针 5~10 min,反复操作 2~3次即可。对照组选足三里、天枢、脾俞、肾俞、上巨虚、下巨虚。用直径 0.38 mm、长 15 mm毫针,直刺 35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次。以上治疗均 20天为 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100%,对照组总有效率 87.5%(P>0.05)。李氏等[17]将 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 35例和体针组 35例。头针组取神庭、四神聪、头临泣三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进针,针与头皮呈 15°夹角,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到达相应穴位。快速捻转 1~2 min,频率为 200转 /min。取得较强针感后,留针 40 min,每日 1次,3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 1个疗程。体针组取百会、风池、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或平补平泻法,留针 40 min,每日 1次,3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 1个疗程。结果头针组 35例总有效率 94.29%;体针组 35例总有效率 71.43%。两组比较(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曾氏[18]对 48位失眠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取额中线、额旁一线,倾斜针体 30°进针,得气后留针至次日清晨;体针视病机不同辨证取穴,进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1日 1次,每 5日为一疗程。结果:48例患者经最长不超过 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 42例,好转 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 97.91%。戎氏等[19]将 94例海洛因依赖者采用头针加美沙酮、体针加美沙酮、单纯美沙酮3种疗法治疗,动态观察 10天的戒断症状记分。结果治疗 10天后的评分显示头针组控制戒断症状的效果最为完全,体针组也有一定的效果,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组与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均好于单纯美沙酮组(P<0.01)。结论针灸参与戒毒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的特点,头针结合药物产生了一定的协同作用。薄氏等[20]将 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 WHO疼痛 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 2产程、两组新生儿 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头针组产妇疼痛 1~2级 33例,对照组为 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min,第 2产程为(40.70±21.65)min,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min,第 2产程为(53.30±26.9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 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于氏等[21]将 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体针加头针组和体针组,体针加头针组给予针刺足运感区,并配合针刺病变椎间盘旁的背俞穴及突出椎间盘刺激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穴位;体针组仅给予常规毫针针刺体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下肢及腰痛的程度。结果体针+头针组在 2次治疗后,体针组在 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 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2组均在 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 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体针加头针组 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1个疗程后,2组下肢疼痛及腰痛 VAS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 0.01),且体针 +头针组 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结论单纯体针治疗和体针配合头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下肢疼痛及腰痛,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卢氏[22]在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头针与体针治疗 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并与常规体针组 50例作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77.9%和97.1%,对照组则分别为 54.0%和 94.0%,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头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不仅对脑源性疾病疗效明显,对部分非脑源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虽然近年来有关头针治疗非脑源性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仍占少数,总结起来较为困难。目前对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机理的探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广大针灸工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力求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多指标、多学科广泛地阐明头针作用机理,以提高头针的治病疗效。
[1] 孙华,包飞,王道海,等.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6):395-398
[2] 张丽蕊.头针加体针透刺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 31例[J].陕西中医,2005,26(2):154-155
[3] 赵大贵,穆敬平.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9-20
[4] 何延智,丰芬.头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 106例[J].江西中医药,2005,26(1):36-37
[5] 杨定荣.头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比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0):29-30
[6] 刘晓辉,钟会亮.头针与体针同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3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7-8
[7] 张连城.“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824-825
[8] 李光海,耿寅卯,张素娟,等.头针配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5):27-28
[9] 吴瑾.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25
[10] 朱博畅,徐世芬.头穴久留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J].中国针灸,2009,25(2):115-118
[11] 王淑杰,高维滨.头针配合电项针治疗帕金森病 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6
[12] 姜雪梅,黄泳,卓鹰,等.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114-116
[13] 贺必梅,李万山,李万瑶.头针超前镇痛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5):369-371
[14] 肖凌勇,孙申田,李征.头针电针结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19-20
[15] 李建武.头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32-33
[16] 韩淑凯,张宝昌,张红昌.头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5):23-24
[17] 李晓艳,刘尔林,孙秋萍.头针治疗失眠 35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4):328-329
[18] 曾伶.头针为主治疗少寐 4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8):17
[19] 戎军,陈俊逾,刘智艳.头针改善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戒断症状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7):615-617
[20] 薄其秀,张金学.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作用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9):659-661
[21] 于萍,梁波,刘汉平.头针结合体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2099-2103
[22] 卢泽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