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22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2-02 07:16李瑞珍宋伟峰宋湘芝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51063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年8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年龄药品

李瑞珍,宋伟峰,张 平,宋湘芝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 510630)

根据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自2004年3月4日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我院于2005年正式向国家不良反应中心上报不良反应情况,期间不断得到院领导的支持,使得此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方面工作也趋向完善,上报数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为了解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促进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现从我院2006—2009年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随机抽取222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6—2009年我院各科室自愿上报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222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分布、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22例不良反应报表中,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是78岁,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具体详见表1。

2.2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分布

引起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品种类分布见表2,其中抗微生物药127例,占52.70%,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占12.45%,消化系统用药、激素及相关药物及循环系统用药各占6.22%。还有有些病例报告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同时有2种,故总统计例数大于222例。

表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表2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2.3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见表3,其中头孢菌素类59例,占46.46%,氟喹诺酮类20例,占15.75%,抗病毒药13例,占10.24%等。

表3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2.4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布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布见表4,在222例病例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占42.09%,其次是神经系统占21.94%,消化系统占15.11%。其中有些病例报告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故总统计例数大于222例。

表4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Tab 4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5 不良反应的分类

22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一般的不良反应有133例(占62.45%),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有50例(占23.48%),严重的不良反应有25例(占11.74%),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有5例(占 2.35%)。

2.6 医务工作者上报不良反应数

在22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其中医生上报108例,医护人员上报18例,药师上报37例,其他不详。

2.7 转归

在22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被治愈的有85例,好转的有104例,不详有37例。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与不良反应关系

在222例病例中,男女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37∶1,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但高发阶段为21~40岁,其次才是大于60岁年龄阶段,这与刘琳琳等[1]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与年龄的关系(高峰年龄集中时点为38岁,高峰期年龄为24~52岁)的结果相一致。但与国内不良反应监测多次报道老人为不良反应高发人群不一致[2,3]。可能有些医生认为在21~40岁阶段的人群身体素质各方面耐受力强,在合理用药方面不给以重视,为早日去除疾病,而加大药物剂量或使用频率,或联合更多没必要的药物,造成耐药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加。还有可能是在我院严重不良反应上报较少,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4],儿童或老人由于身体器官不够成熟或已衰退,药效阈值小,药物容易发生蓄积,因此应更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而报告人员对严重病例产生的不良反应判断不明确或已明确但是担心涉及医疗纠纷而不敢上报造成漏报现象,这也可能是影响到儿童或老人发生不良反应偏低的原因之一。

3.2 抗微生物药与不良反应关系

由表2、表3可见,我院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这与大量使用抗微生物药密切相关。抗微生物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居首位,其中涉及较多的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钠、头孢地嗪、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不良反应症状多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恶心、呕吐等。头孢菌素抗菌谱广,疗效确切,目前是我院临床选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但也存在使用不规范,甚至有滥用现象。比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 β溶血性链球菌。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首选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则建议选用大环内酯类等,其他可选口服第1代头孢或第2代头孢菌素,但我们在查阅病例时发现个别医生在治疗上选择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特别是对预防用药,选用级别过高或延长了用药时间,造成耐药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加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仅次于头孢菌素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中枢反应、光敏反应、关节损伤及跟腱炎等。抗微生物药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还涉及肝肾功能异常、器官衰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等。因此,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可涉及人体全身各器官系统,在治疗上要合理使用,临床应严格按照各科疾病用药指南,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广谱抗菌药物的管理,有效避免或减轻潜在的不良反应。

3.3 不良反应可涉及人体全身各器官系统

由表4可见,在222例病例中,不良反应可涉及人体全身各器官系统,引起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居首位,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红斑、红肿等过敏反应居多。一般认为,药品过敏多见于过敏体质者,在全部不良反应中占1/4[5]。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长期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6]。一旦确诊为过敏反应,应即停用或避免使用同类药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发展成为严重的皮肤损害,还应注意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3.4 常见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222例报告表中,一些常用的药物也发生严重的、罕见的不良反应,如甘露醇注射液不良反应以急性肾损害最为常见,在222例报告表中,发现有1例严重的、罕见的过敏性休克,经抗休克、抗过敏等及时抢救治疗后好转。甘露醇本身并无抗原性,但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性物质,从而使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致过敏反应[7],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临床上使用时应注意,不能掉以轻心。血栓通注射剂为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致敏物质远比化学药物注射液复杂,发生不良反应频率最高的是变态反应[8],在222例报告表中,发生了1例严重的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左心衰竭,立即给予速尿、西地兰、甲泼尼龙、吗啡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好转。这可能与其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本身具有刺激性,含有溶血性有效成分或杂质,可能引起溶血反应[8]等相关。因此,即使为临床常用药物也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是新的严重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3.5 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关系

在临床上,联合使用药物是很常见的,有时也是必需的。恰当的联合用药,可以取得协同作用,抵消不良反应,延续耐药性的产生,达到增强临床疗效的目的,但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产生种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死亡。比如万古霉素与有肾毒性和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含铂抗肿瘤药顺氯氨铂等),可引起肾功能、听觉的损害及加重,所以应避免联用。某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如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为酶抑药物,与茶碱联用,可使茶碱的代谢受阻,消除减慢,血药浓度高于正常,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的危险。当茶碱与上述药物伍用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减量。联合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有报道[9]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而联用20种以上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因此,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有临床指征时才联合用药。

3.6 医务工作者上报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从不良反应报表中可见,我院医生是主要的上报人群,其实护士直接接触患者机会最多,可以掌握不良反应的第一手资料。但从上报的例数来看,只有18例,由此可见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还需进一步的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还待提高,并应多次强调不良反应报道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10],消除医护人员的心理障碍。应多鼓励医护人员自觉担起这个责任,完善不良反应报表上的内容,尽量减少漏报现象,提高不良反应报告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与药物本身、机体本身及原有疾病有关外,还与医生的治疗方案、滥用抗生素、联合用药情况等息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防范得当,还是可以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因此,临床上使用药品时,应注意:(1)医生应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品,规范用药。(2)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3)对常用药物也应警惕其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不可掉以轻心。(4)对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不良反应引起的损害降到最低。(5)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力度,特别是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减少少报漏报现象。在提高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提高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也即使不良反应报告的填写更完整、准确,使统计更有实际意义,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1] 刘琳琳,姜 玲,沈爱宗,等.我院1 102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分布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4),449.

[2] 冯 琳,蒋宇利,欧 宁,等.我院 2002—2004年1 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7):1327.

[3] 季 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4] 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心提示[EB/OL].http://www.js不良反应.org.cn/Stat/Defaul.asp

[5]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6] 孙鹏丽,张 丽.哈尔滨市2004~2005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07.

[7]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判标准(1995)[J].实用内科学杂志,1997,6(17):312.

[8] 何 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安微医药,2008,12(6):557.

[9]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

[10]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7号)[S].2004-03-04.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年龄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变小的年龄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年龄歧视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算年龄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