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与现实矛盾的纠结,中国人民不得不面对一扇逐渐关闭的国门。等到中国社会对外完全封闭的“文革”十年,中国当时的极端观念视主流国际社会如寇仇,畏“海外关系”如虎。国家、社会和普通民众,与国际社会的交往长期处于低谷。
1978年,那一代杰出的中国领导人确信,一个自我、封闭的中国不可能取得繁荣和进步。从那时起,中国的“开放”进程就一直与“改革”进程比肩前行,而这一行,就是30年。
1984年,当我们的人民共和国举行成立35周年庆典之际,一场“西装热”像风一样吹遍中国。这不是简单的衣冠之变,而是心胸的开阔、观念的突破和奋发图强的决心。
一个甲子之后,“开放”业已成为共和国的基本国策。今天,当我们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继续30年前开始的“开放”这一伟大进程,拥抱世界,也为世界所拥抱。
25位代表见证“全国人大”制度演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无到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55年。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当然是重要的观察与分析的对象——制度是社会变迁最为重要的动力系统,这已成为一般知识界的共识。但是,如果失去对人民代表的观察,任何制度解释都是单向度与片面的。
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分别选择了工人、农民、演员、体育明星、工艺大师、科学家、律师、医生、教师、私营企业主、宗教界人士、公务员、官员以及香港、台湾的人大代表作为我们的记录样本。显然,人民代表的身份,就在这个简单的排列里,亦可见它演进过程中的增加与细化,它的外延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慢慢扩大。与外延的拓展同构,人民代表的政治能力也在逐步而迅速地提升。
谁,以及如何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就在这些具体的人民代表那里。
眺望2049
站在共和国60周岁生日的阶梯上,眺望未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将竣工时间表锁定在2020年的一批撼动人心的大工程:填海造地,“新领土”上锻造新产业;新卫星发射场、新空间计划,中国“新空间”不断拓展;清洁利用,封闭循环,中国“新能源”产业升级;立体“新交通”、生态“新城市”,奇迹正在实现。
梳理一份在建大工程名单,一个国家急切的强国梦想、不断积累的“家底”和信心十足的“大手笔”,跃然而出。
大工程,是今天送给未来的礼物,也是今人给后人的精神传递。
眺望2049,我们深深期待,那时的中国,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经济总量世界居首;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健康长寿;山清水秀,江山如画;高度开放,充分吸纳世界先进知识,也不断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而这一切,都将从今天创新的每一步开始。
60人的中国梦
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首次提到美国梦。他写道:“美国人梦想着每一阶层的公民都能过上更好的、更富有的和更快乐的生活。”在对“美国梦”的总结中,他将之形容为“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梦想,它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富有和充实,依据他的能力或成就给予相应的机会”。
2006年,美国的《大西洋月刊》12月号文章开始注意到这样一种事实:今天,美国和中国是文化可以支持“梦”观念的两个国家。美国梦包含了个人雄心的基本追求,而中国梦反映出来的则是13亿人民可以获取的空前机会。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了60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民众,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梦想。
如林语堂所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
10月1日,2007年的《新周刊》展示“China,Wow!——29位外国摄影师的视觉中国”,2008年的《新周刊》展示“什么写在中国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2009年的《新周刊》展示“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
“新中国”是政体之新,“新新中国”是社会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时尚和国民状态之新。
1949年~1959年,王蒙——必须快乐的青春;1959年~1969年,张贤亮——没女人没爱情的青春期更加坚挺;1999年~2009年,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六代人的青春,撑起了“新中国”的青春期,令“新新中国”在世界上熠熠生辉。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我们有幸在此展示共和国青春的六代同堂。
不一样的时代命运,一样的青春万岁!
责编:晓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