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研究

2013-10-21 11:50赵艳玲
卷宗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新周刊新闻周刊生活

赵艳玲

摘 要:《新周刊》作为一本反映中国生活资讯和时事新闻的周刊,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并且它成功做到了这一定位。它用新颖独到的视角和风格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品牌,众多的与众不同,使它能够在期刊杂志中脱颖而出。本论文选取《新周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封面进行研究分析,着重探究其封面专题的特点。

关键词:新周刊;封面专题

新闻周刊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传媒界占有着重要地位。进入新时期,曾经在中国中断了30多年的新闻周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凤凰周刊》、《新周刊》,各种各样的新闻周刊相继出现,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新周刊》是发展极为成功的一份周刊。

《新周刊》作为一本反映中国生活资讯和时事新闻的周刊,从头至今都有着明确的理念精神和受众定位。它专题策划别出心裁、行文用笔泼辣犀利、封面配图新颖夸张,内页设置独具特色,众多的别具一格,使它能够跳离与新闻周刊的竞争,它用新颖独到的视角和另辟蹊径的风格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1 《新周刊》简介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新周刊》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它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显无情解构的犀利風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是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2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及传播效果

《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它能够带给读者以新鲜感,令读者形成阅读期待,封面专题是其制造话题的一个重要渠道,每期的封面专题承载了读者的期待。

新闻策划是新闻周刊的生命。《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策划立足时代前沿、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剖析中国社会趋势,用新锐观点梳理当下焦点话题的背后脉络。每期精心策划,并经常以长达20-50页的全方位报道呈现,已成为《新周刊》作为“观点供应商”的标志性板块和杂志的第一卖点。封面专题涉猎题材甚广,体现了新锐立场、灵活多变、独特视角的编辑原则,并紧缩“前沿”与“观察”两个关键词,力求每一期都以新锐的观察态度、扎实的报道“给社会扎针,一扎就是一跳!”(策划人王志纲语)。《新周刊》对封面专题的精心打造,再加上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和对专题的充分挖掘,使得其封面专题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1 紧贴时代,反应社会热点

《新周刊》以现行社会热点为依托,巧妙抓住时代运行的脉搏和刺激点,把封面专题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反映社会热点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新周刊》针对全球化的热潮,打出了“来,让全球化抱抱”、“还有多少中国味?”的封面专题;针对中国崛起后社会的浮躁的现象,打出了“未富先懒”、“有一种毒药叫成功”的封面专题;针对社会上对90后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职责,打出了“透析90后——他们不是另一代人是另一种人”的封面专题;针对网络问题打出了“微革命”、“网络公民——第N个人大代表”、“写给残酷世界的100条微博”、“新媒体核变世界”的封面专题;针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打出了“两阶级、一阶层”、“阶层之谜”、“伪中产”、“一个新兴阶层的兴起”的封面专题;等等。

2.2 充满“噱头”与敏感词汇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可以策划,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会涉及并着重突出一些敏感词汇,以制造一定的噱头,吸引读者。第306期的封面专题是“开房”,这个敏感词语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很容易的引起人们的八卦心态,但这仅仅是制造的一个噱头,内容实则是酒店魅力排行榜。第224期的封面专题是“软中国”,竟然说中国是软的,这是很尖锐、很忌讳的说法,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但实则是介绍中国的文化软件。从“你怎么看美国?”、“危险的餐桌”、“毁于汽车”到“绝版中国”、“扮上流社会”、“性管理”都能体现出这一特点,都是靠敏感词汇制造噱头来吸引刺激读者眼球。

2.3 贴近读者生活,呼应读者内心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贴近读者的生活,与读者的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很好地呼应读者内心。“我的钱”、“为什么过节?”、“中国式乐活”、“愤怒的房子”、“这个冬天怎么过?”、“了,自由,我”、“让我们谈谈养生吧”的专题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吸引读者,引起共鸣。

每年的2月1日,《新周刊》都会推出情人节专题,从“我爱你”、“摘下面具立即爱”、“亲爱的谁?”到“保卫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学会爱”、“将爱”。《新周刊》力图通过对爱情专题的策划,使自己成为恋爱男女、夫妇等的爱情军师,并希望引起人们对爱情的重视,正视爱情。《新周刊》的情人节专题深受读者欢迎,并且已经形成了阅读期待。

《新周刊》关注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儿女情长,也贴近人们的生活,在2009年2月1日情人节特刊专题是“爱是生产力”。2008年,中国人经历雪灾,经历地震,经历奥运,甚至包括世界金融危机的来袭,可以说是中国人遭遇太多的一年,但同时也是中国人满满感受爱的一年。在特殊的2008年里,《新周刊》把“爱是生产力”作为封面专题,是最温暖最有力量的爱的诠释。

2.4 反问语气引起思考

为引起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周刊》的封面专题将这些问题凝练成一个个令人警醒的问号。第143期,《新周刊》的封面专题就是以“像什么一样生活?”的反问方式表达的,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第299期《新周刊》的封面专题同样是以“坏经济会让人变好吗?”的反问方式表达的,引起人们对经济及自己的思考。

“饭局是个什么局?”、“身体投资还是身体伤害?”、“这个冬天怎么过?”、“中国人为什么说谎?”、“中国有多贵?”、“还有多少中国味?”、“男人没了?”都是这样反问的表达方式,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2.5 特色榜单、年终大盘点

《新周刊》独具特色的各种排行榜,具有整合资讯的特征,拓展了报道方式,成为它的品牌标志之一。《新周刊》拥有精心打造的固定的四大榜单:

中国电视节目榜:《新周刊》几乎每年都为电视节目榜确立一个主题,从“电视饱嗝”、“越草根,越大声”、“创新者生存”到“没有电视只有剧”、“直播中国”再到“电视在哪里?”、“上电视,演幻觉”。中国电视节目榜已成为《新周刊》最有价值的延伸品牌,对中国乃至中国传媒起到了深远影响。

中国城市魅力榜:《新周刊》以独特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排行方式对中国城市重新列座,“城市肖像”、“封面是上海,封底是北京”、“内心城市榜——I ?CITY”、“城市代言榜”就是代表性的榜单。

生活方式创意榜:该榜单倡导一种有趣、风格化、个性化的生活,与《新周刊》拒絕平庸,坚持“新锐时尚”的定位相契合。主要榜单有年度创意城市、年度创意空间、年度创意产品等项目。

中国年度新锐榜:《新周刊》在其一年一度的“大盘点”中创立的“年度榜”演变为“中国年度新锐榜”,凸显其“新锐”的品牌定位。

除却以上四大榜单之外,中国欲望榜、酒店魅力排行榜、网络生活价值榜等等,各种各样的榜单应有尽有。并且《新周刊》每年度最后一期都会是年度大盘点,进行本年度的各种盘点,这是《新周刊》首创的,也是其重要的品牌标识。封新城说:“刚开始搞‘盘点,是因为看到那时到年底,很多媒体都会弄什么十大新闻之类,我们觉得那已经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来点什么‘十大痛快、‘十大愤怒。被贴上‘盘点的名字之后一下子就炒热了,以致到后来都不能放弃,年底没有盘点连发行商都不干了,因为读者对《新周刊》的‘盘点形成了阅读期待。”

3 结语

在这个张扬个性、崇尚包装的时代,虚拟的时尚,孕育了无数新生代的诞生。与此相适应,《新周刊》以其国际化时尚的面孔出现了。创刊十六年,它的封面构思力求新颖独特,色彩力求层次分明,色调力求协调而完美,主题力求突出而强烈,并敢于大胆夸张。《新周刊》的画面有单纯、强烈的视觉效果,并最终在视觉上给读者以刺激。

通过对《新周刊》封面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它封面专题的选题特点,这其他同类周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当然,《新周刊》也不是完美的,也存在着问题,只要能不断客服难题,推陈出新,《新周刊》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参考文献

1、《新周刊十年新锐光荣榜揭晓 腾讯QQ榜上有名》,《新周刊》,2006年8月19日,

2、《〈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学分析》,韩从耀 黄榕,《中国出版》2010年7月下,P18

3、《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齐爱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01

4、《〈新周刊〉的封面革命》,马莹,《期刊在线》——出版参考,2005年11月下旬刊,P22

5、《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齐爱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04

6、《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马飞孝,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封面设计的视觉思维》,刘劲,《瞭望之友》,1999年底3期

8、《〈新周刊〉口述史》,《新周刊》编著,漓江出版社。P47

9、《反动词汇:剩女——她们选择剩下他们》之《剩女品鉴团》,《新周刊》第311期

10、《时尚中国的印象——新周刊的选题分析》,2010年7月《新闻知识》专题——媒体观察

11、《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柳剑能 张志安,《新闻记者》之《新闻人物》,2003.11

猜你喜欢
新周刊新闻周刊生活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生活感悟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
杂 志 情 感 栏 目 的 美 学 思 考
——以《 新周刊》为例
《新周刊》、新浪网万人大调查爱越来越少,怕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