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志 情 感 栏 目 的 美 学 思 考
——以《 新周刊》为例

2013-04-06 18:59□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周刊栏目美学

□尹 媛

(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研究缘起

情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中国人而言,情感话题是一个属于私人领域,耻于公共讨论的话题。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个体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风气的更加开明,使得情感类问题不再被当作是个人的隐私,有关情感问题的讨论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已经慢慢变得公开和可以接受,近来甚至出现了像干露露那样的一类人,将自我情感的披露当作是一种迅速出名的手段。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意识到,大众传媒需要从平民视角出发,尊重个体意志。因此,情感类栏目出现可以说是大众媒介给大众提供了一个讲述情感的平台、帮助大众解决情感烦恼、提供情感帮助、给大众的情感呵护,使得谈论感情扩展到公共领域。而杂志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给读者提供一个公共平台讨论、交流情感类问题。

对于受众来说,人类天性的好奇心,决定了人们对于隐私话题的关注,尤其是对于最为私密的情感问题的关注。近来出现的情感类栏目在大众媒介上的火爆现象,是由于情感类栏目满足了受众对于他人情感遭遇的窥探心理,同时通过对相似经历的了解而联想到自己,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综上,可以看到杂志上的情感类栏目契合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匿名讲诉这一特点,而提供开导的杂志栏目就是目前杂志中情感类栏目的主要形式。有情感困扰的大众通过这种匿名的倾诉方式,使得自己获得了情感慰藉。读者则通过这类栏目对别人情感问题的了解,满足自身窥探的心理,同时可以参考解决自身的情感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杂志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杂志的编辑、装帧、设计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周庆泰、马启的《论述科技期刊与编辑美学》一文对科技期刊编辑美学中编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作一阐述,并就科技期刊(包括高校学报)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美,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美学的发展。

2.以编辑个人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个人编辑美学思想。李智伟在《胡风编辑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文中就针对胡风独具一格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对扩大其所编刊物的影响力的提升进行分析。指出,胡风当年所使用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编辑方法,对我们目前的报刊编辑工作仍然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3.专业性美学杂志的分析。彭水香的博士论文《<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与美国分析美学》就着重分析了美学发展为美国主流美学的历程,以及对美国美学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4.以杂志为蓝本来分析杂志所体现的美的发展、变迁。罗卫平在《当代英美美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对英美两种美学杂志的个案研究》一文就以英美主流美学杂志《英国美学杂志》与美国的《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分析、总结杂志从 1990— 2000年间的文章 ,管窥当下英美美学研究的现状 ,分析英美美学研究的结构和基本趋势。

纵观有关杂志的美学问题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有关科技杂志的美学问题探讨论文较多,约占相关论文的45%。关于杂志的美学问题研究客体较为单一,研究方法雷同。

(二)关于《新周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新周刊》编辑策划研究: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分析也比较透彻。从《新周刊》的选题角度出发的如钟雯雯《<新周刊>编辑特色探析》,金石《<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背后的编辑力》,从专题策划角度方面切入,如熊宇飞与李晓的《<新周刊>专题策划探析》,闫肖锋《<新周刊>专题策划法》。

2.关于《新周刊》的发展经营问题研究:可以细分为《新周刊》经营研究,如齐鑫的《我国新闻类周刊经营策略研究——从<新周刊>来看我国新闻类周刊品牌经营》;《新周刊》问题对策研究,如《<新周刊>缘何步入颓势》,莫林虎的《<新周刊>的创办历程及未来发展策略思考》等。

3.通过《新周刊》探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一本新闻类杂志,《新周刊》着眼当下社会,目前相关的研究有闫肖锋的《<新周刊>的阶层观——为一个急行军上行社会贴身份标签》,陈妮丽《<新周刊>的消费主义解读》等。

4.关于《新周刊》的受众分析:目前关于《新周刊》受众的分析有焦旻洁《“新锐”杂志的大众化趋势——关于<新周刊>受众定位的伦理分析》等。

5.《新周刊》与同类其他杂志的比较:作为一本较为成功的新闻杂志,《新周刊》不免会拿来作为参考样本与同类杂志进行比较,如张晓哲的《“生活”与“新锐”共舞——<三联生活周刊>与<新周刊>风格比较》,朱彦虎的《<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比较观》。

6.《新周刊》某一栏目、某一类报道的研究:新周刊的成功,离不开每一版块和整体运作的成功,所以针对《新周刊》具体栏目和报道的研究也有不少,如吴玉玲与侯莹的《新周刊财经报道的特色分析》等。

7.《新周刊》特色分析:《新周刊》以其独到的特色吸引受众,如刘翀的《<新周刊>的传播特色研究》,以及李叶华的《<新周刊>专题策划模式和特色探析》等。

8.面对数字化浪潮,《新周刊》应对之策:在目前媒介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已有学者意识到数字化对当代期刊的影响,如孙冕的《<新周刊>与传统期刊的数字化之路》等。

目前关于《新周刊》的研究中,研究客体较为丰富,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主要以其编辑策划研究、发展经营问题这一类的研究较多。研究层面也较为广泛,既有宏观发展研究,又有微观个案研究。

(三)关于杂志情感类栏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杂志情感类栏目的个案研究:彭巧莲与李铁锤的《以“情”制胜——论<知音>杂志对情感的利用》一文分析《知音》成了一种现象。一是因为它爆发似的发展;二是它给业界带来的深不可解的谜团:那么“俗”、“浅”的一份杂志何以获得如此成功,并深入分析了成功的原因。

2.杂志情感类栏目作家分析:海田与张雪丽的《张小娴:“情感专家”是这样练成的》以及张伟的《庄雅婷:趣问妙答中的情感专家and专栏达人》,是对著名专栏作家的研究。

由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情感类栏目的研究多集中在电视领域,关注杂志领域的较少,这与参差不齐的婚恋类节目火爆荧屏不无关系,但是杂志上有关情感类栏目也有相对固定的受众,所以不可忽视。而且,目前聚焦杂志上的情感专栏的研究少、层次低。

三、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周刊》简介

《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新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业已成长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中的有关情感类文章散落在杂志各个板块中,但是较为集中在专栏这一板块。

(二)《新周刊》情感栏目的特点

1.依托《新周刊》,情感类栏目独具风格。由于《新周刊》强大的影响力,《新周刊》的专栏成为国内著名作家和文字高手的擂台,这些风格迥异却妙语连珠的作者们巧妙地通过情感类栏目向读者展示了文字的趣味,同时也在文章中形成自我风格,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使得《新周刊》中情感类文章呈现出精神与文字的结合。通常,作者从简单的情感类问题延伸至人际交往、社会进步、思想潮流等方面,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情感问题。由于专栏作者的广泛涉猎而打通情感问题和其他问题间的壁垒,还原智慧的真实和阅读的快感。

2.定位明确,锁定情感栏目目标受众。作为一本综合类时事生活杂志,《新周刊》开创了多种传媒报道模式,《新周刊》的这种报道模式使得它的“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定位深入人心。阅读着《新周刊》的新锐青年,由于《新周刊》准确的找准自我定位,同时自我定位的准确也使得阅读《新周刊》的受众稳定且美誉度高。受益于《新周刊》受众的稳定,情感类栏目也将拥有固定的读者,并长期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3.综合类杂志,情感栏目更具人文关怀。《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概念与思想的冲击,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这也使得《新周刊》上情感类栏目,相对于广播电视上的情感类栏目更具有人文关怀以及更具有深度,吸引受众阅读。

(三)困境

1.同类型杂志分化市场。目前,与《新周刊》相似或相近的杂志有多本,这些杂志由于定位相似,使得他们在栏目设置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雷同。目前,市场上类似的杂志也都有涉及到情感类问题的专栏或是版块,这就使得《新周刊》想在这一板块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出现了困难。

2.浅阅读使得受众流失。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浏览式娱乐式阅读,而人们阅读的介质也慢慢向着电子媒介转化。浅阅读趋势近来愈演愈烈,这样会使杂志的读者减少,而在读者流失的同时,人们对于这一栏目的关注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是显而易见了。

四、解决办法

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重视受众的接受过程。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受众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受众的接受不再是对内容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反作用,因此杂志必须不断对此进行调整,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杂志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传统单一的传受理念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时代在考验着杂志媒体,杂志媒体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需求。情感类专栏体现了了杂志的文化底蕴,弘扬高尚感情,体现人文关怀,着眼人类之爱,不拘泥于个体感情问题,而是放眼民族之爱、亲情、友情、爱情等,体现社会对人性的关怀,使受众对此产生强烈共鸣。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杂志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是情感类栏目应该严格恪守的准则。同时,由于情感类栏目在各大媒介上的火爆,让我们意识到,情感类专栏的市场空间很大,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群可供开发。在开发潜在读者群时,杂志应该充分意识到情感类节目应承担的社会重任,将其打造成一种能承载新时代的文明风尚,可以成为大众人文精神的载体,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只有充满人文色彩的杂志栏目才不会为人们所厌弃。

参考文献:

[1]百度,新周刊_百度百科[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25.htm.

[2]焦旻洁.“新锐”杂志的大众化趋势——关于《新周刊》受众定位的伦理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3):42-44.

[3]刘翀.《新周刊》的传播特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彭巧莲,李铁锤.以“情”制胜——论《知音》杂志对情感的利用[J].出版发行研究,2003,(11).

[5]小姬.情感专栏就是努力的蛆[J].读者(原创版),2010,(11).

[6]海田,张雪丽.张小娴:“情感专家”是这样练成的[J].杉乡文学,2006,(23).

[7]张伟.庄雅婷:趣问妙答中的情感专家and专栏达人[J].女人街,2009,(3).

[8]钟雯雯. 《新周刊》编辑特色探析[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

[9]金石. 《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背后的编辑力[J]. 采写编,2009,(3).

[10]孙冕.《新周刊》与传统期刊的数字化之路[J].传媒,2007,No.9705.

[11]赵琴琴.《新周刊》营销组合分析[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12]林娟娟.《新周刊》批判[J].新闻记者,2002,(5).

[13]朱彦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比较观[J].出版广角,1999,(12).

[14]齐鑫.我国新闻类周刊经营策略研究——从《新周刊》来看我国新闻类周刊品牌经营[J].东方企业文化,2010,(18).

[15]金婷.解读《新周刊》的城市社会学[J].传媒观察,2011,(8).

[16]吴玉玲,侯莹.《新周刊》财经报道的特色分析[J].编辑之友,2011,(2).

[17]张可欣,张志强.微博时代《新周刊》出版品牌的打造分析[J].编辑学刊,2012,(3).

[18]《新周刊》缘何步入颓势[J].广告大观,2004,(1).

猜你喜欢
新周刊栏目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关于栏目的要求
外婆的美学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纯白美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妆”饰美学
《新周刊》的盈利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