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荣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社会心态也越来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国人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健康的、向上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较之改革开放以前大幅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包容、理性、进取。但是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新旧矛盾交织出现,一部分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不良变化,很多普通社会问题的处理和评价折射出了当前一部分国人的浮躁、急功近利、冷漠、狭隘、不自信的社会心态。这种不良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有表现。经济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使人们产生了挫折感、被剥夺感,也产生了仇富心理、投机心理。政治方面一些权力的腐败导致了部分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心态失衡。文化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道德上的冷漠和心理上的空虚。社会生活方面,由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人们的民生压力大,社会心态焦虑、不安定。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当前国人社会心态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表现,正确引导和调整国人的社会心态,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心态即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当前,造成部分国人不良社会心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有关。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由传统的家长制逐渐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型;社会由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文化体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急剧转型是一种时空压缩,这种压缩的表现就是中国社会迅速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在文化、制度、规范、民生等问题上的建设速度相对于经济建设比较慢,且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发展状态决定人们的社会心态,正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一部分国人社会心态的不成熟。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物质富裕;另一方面,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使一部分国人产生了价值观混乱、精神空虚感。
(二)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人,由于社会结构简单,社会流动较弱,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使得国人的社会流动速度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原本处于同一层次、收入相当的中国人由于竞争力的不同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甚至拉开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可用的资源、机会方面的差距,从而导致人们的不公平感。另外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这种分配制度有利于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比较大,使一部分人有被剥夺感和挫折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弊端,加上西方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一些传统、消极落后观念和习俗习惯仍然在发生作用,使我国一些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功利取向增强、规范意识淡薄、投机意识增强、个人主义意识日益突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消极方面。
(三)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财富逐渐增加,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水平不断提高。但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住房压力大、食品安全、物价上涨、医疗费用高等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普通民众,造成了国人焦急和不耐烦的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和评价。
(四)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协调发展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又有一定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总体上健康、积极向上。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太快,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发展相对比较慢,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短板,缺乏主流价值观,制度规范处于失范状态,一时间人们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到底该向哪个方向前进;同时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等,导致一部分人只注意向钱看,焦虑、浮躁、迷茫、冷漠、抱怨、不信任等社会心态逐渐抬头。
总之,当前部分国民出现的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国人出现这种社会心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在转型期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平和、从容心态,增强了大家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
(一)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国人的社会公平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造福社会。[4]但是,这种分配制度也造成了国人收入分配方面的较大差距,造成部分人的仇富心态和被剥夺感。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心态,首先就要改变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反映在经济制度层面,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分配关系,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国人的物质利益问题,在充分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方面下大功夫。要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抑制分配不公,实现国民家庭财产的稳定增加,让老百姓对生活有信心。
(二)有效遏制权力腐败,提高国人的信任感。腐败,即以权谋私,指的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和资源为个人谋取私利。腐败影响了社会公正,毒化了社会风气,腐败使老百姓对一些公职人员产生了不满情绪乃至政治上的不信任。腐败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是权力,腐败因为权力而生,也是依赖权力而存在的。我国目前处于腐败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中国新旧体制转轨时出现的漏洞和对腐败监督、惩罚的力度不够。所以,中国需要来一场反腐败攻坚战,但腐败问题不是单靠“反”就能够根除的,要根除腐败,就必须根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除了完善社会制度,还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健全的社会制度可以弥补体制上的漏洞,起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人事、干部制度改革;要公开财务、公开“三公经费”、做到执政公平公正、执政为民、执政透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实行党内监督和民间监督、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部门内监督和部门外监督、同事之间监督,经常对公职人员进行行政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廉洁自律以及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奖励反腐倡廉的有功之臣。这样,就会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增强老百姓对公职人员的信任感,平衡社会心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努力改善民生,增加国人的幸福感。民生问题是一个和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民生问题既是涉及国人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问题,又是涉及国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问题。[5]民生问题解决的怎样,直接影响国人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服装、住房、食品、医疗等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稳步增加。义务教育免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多姿多彩。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资源环境等制约,中国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贫困、环境、就业、贫富差距、医疗、养老、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一部分国人对社会发展的不安全感、焦虑和不满情绪。民生问题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进一步消除民生问题上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有学上、有活干。说到底就是要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编织一张细密的社会保障兜底网。这样,国人的社会心态就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来依托。此外,还要打破社会分层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结构,疏通社会流动的渠道,使社会底层和中上层的人可以自由流动,这样,老百姓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心态自然就平和了。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国人的健康心态。什么是健康的社会心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7]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一部分国人之所以会出现不良的社会心态,固然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引起的,但除了改变社会现状以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科学引导,使健康的社会心态在中国社会逐渐生成并形成气候。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于经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存在一些短板,这也是影响一部分国人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孩子抓起,用小孩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的通俗易懂的案例教育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其次,抓好各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再次,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积极宣讲相关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心并得到进一步推广;最后,加强道德和法律法规建设,强烈谴责不道德的社会行为,严惩违法行为,为国人形成健康、平和的社会心态保驾护航。
总之,作为一个大国公民,中国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心态,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重视的伟大工程。尽管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不良的社会心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培育国人健康社会心态问题的重视,中国人一定会逐渐克服不良的社会心态,形成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大国社会心态。
[1]田国秀.当前几种社会心态问题的心理解读与政策建议[EB/OL].http://www.cdss.gov.cn/yanjiu/SHFZ/5537.htm.
[2]许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3]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胡锦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8-12-19.
[5]李有发.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J].兰州学刊,2009,(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