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霞
摘要: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聋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聋生进行“生活化”训练作一探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15-01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以往的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聋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7只。2、王奶奶家养了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聋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聋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聋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聋生进行“生活化”训练。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二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聋童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
又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聋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
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2:将铁圈拉直,再用尺子度量,便可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
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聋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聋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聋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聋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聋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聋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聋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聋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聋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聋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聋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聋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聋校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聋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聋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聋生的生活水平,符合聋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聋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聋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