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文字的一把新钥匙

2009-12-23 04:44赵夷平
读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双杠古文字拉杆

赵夷平

“籀”本指我国周代时通用的规范化文字,即籀文。籀文为大篆的典范,故也代指所有的大篆文字,包括夏商周三代陶器、甲骨、钟鼎、玉石等载体上的一切古文字。“篆”指在籀文基础上重新统一厘定出来的秦代篆书,世称小篆。籀篆结合起来,就涵括了整个先秦篆系书法文字。篆系文字在文字学分类中统属古文字。篆形笔势是古文字的书法特色,篆书则是古文字的书法称呼。籀篆字源即籀篆字体的形义来源。籀篆字源研究就是解答籀篆文字的形体缘何而立,其本义是指什么的问题。形体是存在形式,本义是核心内容,二者密不可分。形随义走,义在形中,形义高度统一。

一部学术著作是否有价值,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有创新;在于它提出了多少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在于它把前人提出的问题推进了多少;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多少可供拓展的新材料。《籀篆字源研究》为辨析汉字之源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作者王美盛把籀篆文字有选择地汇集起来研究,字形、字势演变过程和字理的来龙去脉一览晓然。目前他已列出二十五个系列。

该书所选籀篆字例,重新解形释义。如“风”字,籀篆文字中写作活塞风匣双杠拉杆之形。双杠拉杆动则风生,双杠拉杆停则风止。于是双杠拉杆就成了风的化身。风匣广泛使用,凡是做饭几乎都要呼哒呼哒地拉动风匣拉杆,故籀文“风”“凡”同形,一字两义。同理抽出拉杆释“用”,出风通道释“甬”,前后风口释“同”,共同推拉释“兴”,密不透风释“周”,缠绕四周释“市”等。通过对“风”字形、字势、字理、字义来源的探析,为中国古代风匣早在商代即已出现且广泛使用提供了文字考古的依据。又如卷二漏斗系列中,“辛”字,甲骨文为漏壶中的漏斗之形。漏壶是古人发明的计时仪器,最早只是一把底部有小孔的漏斗形壶,观者通过壶中所剩水位来估计时间。后来借助一支带有刻度的箭立于水中,以箭杆的刻度来计算时间。漏壶是全天候计时仪器,昼夜滴漏,一刻不停,可以说其劳作是世间最辛苦的。同理制作漏斗释“设”,口中漏斗释“方”、“音”,浮标刻文释“章”,测度时段释“商”……“辛”字本义解读对于考古学、科技发展史等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在从考古、古文字研究的学者,无不感到先秦籀篆书法文字字源释读的困难,困难的症结在于许多文字的字源不明。不明字的形义来源,自然无法对古人原生态字形中所蕴涵的一字多形及籀篆之间的差异等现象做出准确的观察和理性的把握。因此,要突破籀篆文字释读困难的瓶颈,必须大力推进籀篆字源的研究。《籀篆字源研究》的问世,为考古工作者、古文字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籀篆字源研究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将汉字以形系联,南朝顾野王作《玉篇》据义类聚。籀篆文字枯燥难懂,曾困扰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学者。唐代张怀、张彦远,宋代郑樵、欧阳修、苏轼、朱熹,元代吾丘衍、张养浩、陶宗仪,明代李东阳、杨慎、赵宦光,清代顾炎武、朱彝尊,近代康有为、吴昌硕、罗振玉、王国维,现代的郭沫若等等,无不为之付出心力,为籀篆文字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十九世纪籍属山东福山的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文,苦心研究撰《说文古籍补补》十四卷,补吴大《说文古籀补》之不备。如今王美盛《籀篆字源研究》立足籀篆书法形体,透视上古历史,感悟生活经验,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籀篆,从字根入手,依此寻找它们缘以产生的事物及其繁衍滋生的字族,并初步建立起缘物类集的籀篆字源系列,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围绕某一事物产生的各字之间的本质联系。

(《籀篆字源研究》,王美盛著,齐鲁书社二○○九年版,70.00元)

猜你喜欢
双杠古文字拉杆
基于HYPERMESH某校车转向零部件强度分析
中速磨煤机拉杆密封技术
如何让“危险”的单双杠项目焕发魅力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沙发双人床
德国91岁老人双杠表演惊呆观众
翻双杠
双杠(小、中、大班)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